胡希恕傷寒講座讀後感想|呂平安

目錄

學習《傷寒論》從三年前開始,最初先從大家推薦入門的《郝萬山 傷寒論講稿》,接著讀《劉渡舟 傷寒論講稿》,劉、郝師徒講解的傷寒論,從六經辨證闡釋用字艱澀而用字簡約的傷寒條文,兩位老師說理平易近人,淺顯易懂,足以讓末學在學校聽課前已經簡單勾勒出傷寒學的輪廓。《傷寒論》易學難使,是大家的共同感想,在缺乏臨床經驗之下,我們彷彿身處深山霧中,看見那遙遠的目標卻只能小心翼翼摸索緩步前進,於是我趁著這年暑假拿起《胡希恕 傷寒論講座》再次學習傷寒論。以下為讀後所得與感想:

胡老強調,《傷寒論》中的條文是仲景臨床反覆觀察得出的規律,此一規律乃人體生理自然產生,那個時代的科學的水平仍處於觀察、反覆實踐的狀態,固然當時未有現代科學層級顯微論述(細菌、病毒等),但不論何種原因使人生病,其生病自有特定特色與流程,即中醫認為的正邪相爭、陰陽平衡的過程。現代人不能因為西方醫學定義的傷寒病等新興醫學名詞,就認為《傷寒論》時代的論述是謬誤,「病因」限於時空背景而有錯誤,但生理患病的自然過程確有其規律可循,如同現代的病理學紀錄的病理現象,張仲景也在中醫上實踐「科學、客觀」觀察病理,其絕對是千年前理性的「科學家」。另一方面,胡老認為後世流傳的《傷寒論》序文乃後人偽造,序文中「…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於時序不符,《內經》、《難經》、《傷寒論》考據上,成書時間相仿,不可能為當時張仲景所尊之古訓,仲景之方來自《湯液經》,故後世以為仲景依循《內經》之六經脈證並不正確,《傷寒論》實以六經來表示表、裡、半表半裡身體三種層面的陰陽病證(共六類),如此一來才能合理解釋三陰病也有表證的原因。

最讓末學突破傷寒學習瓶頸的觀點在於「合病、並病」的概念,胡老認為,合病、並病不僅限於全篇提及的條文,如:「第204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雖有陽明證,但要知道嘔多仍屬少陽,要先從少陽先治之,不可胡亂攻下。又如:「第230條:陽明病,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屬於少陽層次,此條文乃少陽並於陽明之敘述,故使用小柴胡湯合理。整本《傷寒論》著作有很多條文可以看出合病、並病的觀念,經過胡老的闡釋,以及對條文熟悉度的增加,讓我不會再拘泥於條文開頭的陰陽病名限制而覺得不易理解。病勢的走向變化是活的,仲景的傷寒紀錄除了精密也是靈活的呈現,相信只有貫串全書、細心觀察病況,才能找出真正病因並開出最正確的處方。

讀完講稿,我更加讚賞仲景行醫的科學精神,也很認同胡老在歷代傷寒爭議之中理性的思辨。縱觀中西醫學各以不同的速度及態度進行著,東方思想偏向仿古尊古,但醫家又希冀從「古」擬出一些「新」來,以致於後來百家爭鳴,無法建立完全準確的客觀標準,到了現代,學子中醫之路學習如同行走荊棘,看不到明確的未來。末學在讀講稿前,剛好才看過婁紹昆醫師的《中醫人生》,其學習中醫的刻苦及對傷寒論疑難之雕琢,在末學心裡播種了潛心學習的種子,所以在這第三次閱讀醫家講稿,看的不只是老師對於條文字裡行間的解釋,而是醫家對於此經典理解的整體精神,讀後末學學習到如何閱讀古文經典、如何讓生活體會與古文字在心中自我反覆辯詰驗證而非全盤接收,就像胡老的講述也是經過歷年來反覆的思索及實踐,而在這教學的20多年間留下許多思維的演進足跡。

讀《傷寒論》第三年,越感覺中醫的廣大,越看見自己的渺小,期盼循著所仰慕的前輩們那嚴謹、細膩的求學精神,從自我生活中刻畫出屬於自己的《傷寒論》。

第一屆徵文比賽得獎文章

徵文主題:講稿系列

前三名

王洪圖內經講稿讀後感想|韓彥辰

張廷模中藥學講稿心得|鄭宇晴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講稿讀後感想-漫步古今醫林|曾亮維

優等

讀印會河中醫學基礎講稿之心得與實踐推廣 |陳禹利

思索李培生的經驗與傷寒論|張世昌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六經氣化學說與傷寒論│傷寒論六經氣化學說十四講讀後心得│馬錫羚

手與心|陳欣妤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葉繼謙

胡希恕傷寒講座讀後感想|呂平安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