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烈醫師採訪紀錄

目錄

採訪|
- 長庚_吳伯璋、劉虹筠、何冠達
- 中國後中_楊庭育、鄭世謙
- 中國中醫_吳英彰、王巧倪
- 陳禹利醫師
撰文|長庚_劉虹筠,中國後中_楊庭育、鄭世謙,中國中醫_吳英彰、王巧倪
校稿|陳禹利醫師
總校|洪金烈醫師

醫師簡歷

學經歷、研究方向

         
姓 名洪金烈行動電話 
E-mailchenlien1004@gmail.com
學        歷
教育程度學  校  名  稱科    系起 迄 年 月備   註
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77.09~81.06畢業
教育學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85.09~86.06畢業
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86.09~91.06畢業
研究所長庚大學傳統中國醫學研究所91.09~93.06肄業
工    作    經    歷
服  務  單  位職  稱起 迄 年 月主要工作內容
台中一中實習教師86年 
星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91.11~92.08 
仁心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92.09~94.06 
長庚醫院中醫醫院學術總醫師94.07~98.09 
長庚醫院中醫醫院針灸科總 醫 師 
長庚醫院中醫醫院門診醫師 
長庚大學中醫系課程授課老師97-98 
台灣大學藥學系課程授課老師97-98 
立生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98.10~99.09 
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99.10~102.02任代理主任
福慧中醫診所院    長102.03~迄今 
歷 年 參 與 之 研 究 計 畫
計  畫  名  稱擔任工作支援機關起迄年月
中草藥專利審查草案:中醫辨證論治納入中草藥專利審查之可能性研究研究助理智慧財產局、 世新大學法律系91.6-91.12
大陸中醫高等教育現況研究研究人員中醫藥委員會、陸委會92.4-92.12
脈壓力波與APACHE Ⅱ對加護病房重症病人預後的比較研究研究人員中醫藥委員會93年度
中草藥之藥物監視研究人員中醫藥委員會96年度
建構中西醫聯合照護示範病房計劃研究人員中醫藥委員會98年度
歷 年 發 表 之 期 刊 或 著 作
中醫藥治療高血脂症的探討北縣中醫 會刊雜誌第一作者92年第6卷第2期
明清疫情事件的統計分析與運氣學說的平年論述之比較中醫藥雜誌共同作者93年第15卷第4期
中醫病機”機”字考察北京中醫藥 大學學報共同作者94年第2期28卷 2005年02期
中醫藥處置中風病患併發肺炎:一病例報告台灣中醫 臨床醫學雜誌共同作者96年第十三卷第一期
針灸配合呼吸法治療肩頸疼痛之臨床思路探討中醫藥雜誌共同作者97年第十九卷第四期 (97.09)
中醫「辨證」相關用語之語義探討中醫藥雜誌第一作者98年第二十卷第二期 (98.05)
論卦氣易學對內經的影響-兼論「醫一同源」說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網站: 中醫藥新知作  者98年 
證照及訓練:
1.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中醫師證書(台中字第007691號),91.09.25。
2.財團法人醫學研究倫理基金會,提升醫療機構人體試驗委員會倫理審查品質計畫(編號:97B1140)之人體試驗主持人檢定合格。
3.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指導醫師訓練檢定合格證書,99.11.28。
4.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分證明書(86彰師大進字第2235號)
5.中等學校國文科實習教師證 6. 針灸專科醫師。

學術研究方向

  1. 在中西醫溝通的平台(包含思想與資訊)上,自中醫古籍中尋找現代醫學疾病中有效之針灸方案、藥物或化合物,進行臨床試驗及藥物研究與開發。
  2. 自內經時代後之中醫學理論變遷之研究與重整(傳統中醫典籍文獻研究)。
  3. 自主神經系統與針灸關係、應用之研究及臨床模式(背俞、夾脊)。
  4. 藥物穴位外治法的臨床開發。
  5. 傷科針灸模式的建立(全體與局部)。
  6. 傷科合作傷科外用藥物的開發。
  7. 針灸介入腦性麻痺、自閉症、發展遲緩之控制。
  8. 針灸早期介入術後腸阻塞之控制。
  9. 中醫教育中傳統文化之加強規劃研究。

中醫學習背景

師  承指導老師背景個人學習經歷
徐光政 老  師1.徐老師曾任桃園藥用植物學會理事長。
2.師從民間醫藥高手17人。
3.氣功武術,分經診脈,台灣草藥應用為不世出之高手。
1.曾從徐老師學習氣功及經絡調理。
2.學習經絡診療,以脈學分經絡診治,療效較佳。
3.學習台灣草藥臨床應用,為年輕一輩醫師中熟悉此道者。
4.三焦募氣功+易筋經+軒轅功。
黎耀強 老  師1.婦產科專科醫師。
2.擅長中西醫癌症診療。
3.嶺南廣東一帶中醫學的承繼者。
從黎老師以中西醫思維診治癌症,跟師兩年多來,診治癌症病人上百人。
郭嘯天 老  師1.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長,圓山中西醫療機構專任中醫師。
2.擅長身心靈醫學診療。
3.針灸師從台灣四大針灸學派,得其秘要。
1.與郭老師交換身心靈醫療看法,深受郭老師啟發。
2.學習用藥經驗與精簡有效之針術。

學習歷程

私淑龔鵬程老師

  • 第一年我很幸運認識了龔鵬程老師,是一個很特別的老師。 他 28 歲拿到文學博士,但是他在 28 歲以前都在批判整個中文界,批判中文論文的很多問題,很多都是抄襲, 很多題目根本一點問題意識都沒有。
  • 龔鵬程老師經歷簡介:
    1. 淡江中文系主任
    2. 創立南華大學, 為南華大學第一任校長
    3. 佛光大學校長、 創立佛光大學
    4. 去北大兼任。
  • 老師因為在學校烤羊肉而引起信徒的反彈, 因為信徒認為佛光大學怎麼可以烤羊肉?老師回答:「 我們有宗教系啊,他們要探索回教啊,怎麼可能不烤羊肉? 」 大家、信徒都反彈,他後來就辭職了。 但是他講了一句話:「 我們是宗教辦大學, 不是宗教大學。 」 很好玩。
  • 老師後來當陸委會文教處長去大陸參訪,那時候他剛好遇到六四風潮,所以他就跟我們聊了一下六四。
  • 老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者,幾乎是個傳奇,著作大概六十幾本,在文史哲領域幾乎無書不觀。他有一本書各位一定要看:《龔鵬程四十自述》。他講了一件事讓我至今依然很感動──過去北大是最沒有制度的時代,所以羅家倫數學考0分還可以進去、錢穆沒有學位仍被聘做教授;但是那個時代的北大卻是最輝煌的。
  • 現在臺灣的教育就是太有制度了, 每個人都要跟著一個老師, 聽話, 然後到博士;當老師是看學位不看本事多些,還要有人脈才更有機會進學校教書。這樣的狀況就會造成學校沒有自由學風也不論辨,結黨形成了,很多人就此多了媚骨,也教不了好學生。所以龔老師說,北大在最沒有制度的時代,卻是最精彩的時代。 我那時候受龔老師影響很大。
  • 龔老師很嚴格。 他上文學概論,你知道他考試怎麼考?他說,下禮拜要考試,我現在出 4 個問答題,你們可以把所有書帶過來 open book。 如果你們嫌書帶得不夠, 考卷可以拿去圖書館寫, 50 分鐘後準時交卷就好。 這個領域你們看的書, 我沒有不看過的。 哇,好臭屁喔。
  • 成績出來, 班上 50 個當了 30 個,我拿了 90 分。 因為我覺得這個老師那麼臭屁,我怎麼可以被看輕,所以我連圖書館都懶得去, 書也懶得帶, 就自己寫。直到現在我同學還說,想到那時唯一要重修的就是龔老師的課, 因為當的人太多,從學姐當到我們這一屆。 他說,可是你跟我們不一樣,你是那高飛的孤鳥,去我等遠甚。
  • 我覺得在龔老師那邊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這麼的重要,原來老師喜歡我們的是有自己的想法。去抄別人的, 有沒有真的理解過是什麼意思?這是我在大學受到的訓練。

徐光政老師

臺灣藥用植物

  • 後來我大學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中醫社,號稱中央大學中醫系中文組唯一一名學生。在中醫社遇到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是徐光政,徐老師。徐老師是外面請的社團老師。我們以前跟著社團學長去找老師,事前還要做很多準備,也常找老師做植物採集要有什麼計劃。後來發現徐老師真的很特別,我簡單講一下他看病的模式,還有他教我們的東西。
  • 那時候我跟徐老師學兩樣東西, 一個是臺灣藥用植物。 臺灣藥用植物那時候大概可以認 700 種。 老師的身分很特別,他是中國醫藥學院很多現在老師的採集指導老師,但沒有人知道他。 臺灣藥用植物,他很熟;一樣是氣功。老師的氣功主要是三焦募穴功
  • 徐老師的朋友及學生:
    1. 謝明村:
      以前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 中國醫藥大學的主軸科系是藥學系,其實藥學系才是中國醫藥大學立校的根本,它真正的實力都在藥學系。
    2. 張東廸:
      那個時候還是碩士研究生。 以前他的藥學系論文好像也有徐老師協助帶領採集。
    3. 還有中草藥界的大師邱年永,邱年永不知道還在不在了。
    4. 中藥資源系系主任: 郭昭麟: 好像以前也是徐老師指導過採集。
  • 當初他們都要找老師去找植物,譬如說他們想要採集松寄生, 不知道在哪裡最豐富,只有我老師知道。哈,他們要做臺灣烏頭的研究, 需要老師協助, 所以我老師那時候就帶隊去找。
  • 過去在我們那個年代( 民國 91 年), 只要有修中醫學分、考過檢考,就可以考檢核考( 現在的專技高考),全部嘩然, 因為等於你有檢考資格,就是中醫系畢業生。 我是兩系聯合會主席,所以必須去溝通。 每次要跟校長吵架都要我去。
    我都跟他說:「 校長,你講的不對!」
    校長說:「 什麼叫我不對?」
    我說:「 校長, 你的邏輯…」
    到教務長那邊, 吵架也是要我去。 校長就很討厭我。
  • 然後有一次在電梯,校長就瞪著我,我就說:「校長好!我是徐光政老師的學生」。他臉色馬上改了,光政也會有學生哦?他的意思是光政怎麼會收學生呢?他說:「光政好嗎?我已經好幾年沒見他。」那個態度都變了…所以民間有些人是高手。
  • 我在老師那邊, 第一學會藥用植物。 徐老師藥用植物用得非常非常漂亮, 以前甚至那些藥用植物的理事長,都要來找老師拿藥。 其中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 我有一次跟老師上山採藥,採臺灣山豆根。 老師截了兩節給我並要我含著, 我就含到山下, 含了一個小時。 我老師說:「ㄟ,不錯啊, 還含一個小時。」山豆根真的很苦,但是我含過一次之後,十年沒有喉嚨痛過。 我給了二個常喉嚨痛的朋友,他們含了之後也沒再喉嚨痛。
  • 但是, 為了山豆根, 我上次花了兩萬塊請人去採了 12 斤,效果沒有以前那麼好( 但一樣很好), 也會知道臺灣的藥材一樣在退步, 因為氣候環境, 酸雨改變、 空氣污染,藥材可能都沒有以前那麼好,但是臺灣的草藥確實有獨到之處。

氣功、針傷

  • 徐老師以前教我們練氣功。 徐老師兩個重要的學生,一個就是我, 一個就是陳玉昇。所以陳玉昇的氣功基礎是徐老師教的。
  • 徐老師教三焦培氣,我在老師那邊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次陳玉昇在系上練針,徐老師就逛進來,拿三寸針扎合谷。陳玉昇跟我說:「你知道老師怎麼扎嘛?我就看著老師那三寸針就放進去。連捻都不用捻就這樣放進去。」他說,老師就像在扎豆腐
  • 我師兄是跟徐老師做傷科的。師兄敘述他年輕的時候練武術, 練到腳受傷又發生車禍,一隻腳不能走。 那時候人家介紹給徐老師看,老師幫他扎針。 師父的針這麼長! 從環跳扎進去,一直扎到風市,扎幾次我師兄就好了。 臺灣有很多種針是你們在學院沒看到的。許多學習歷程的限制,以致在學院的老師有時候教的還沒有民間開課的好。
  • 以前我剛去找徐老師時,站在老師後面四個小時,他一句話都沒跟我說;等到我們比較熟才跟我說:「中醫社上那五、六十人,我只認識三個,一個是你,一個是陳玉昇,一個是葉金城。其他都不記得。」這三個人都很特別,像葉金城,物理系的,考檢特考沒考上,放家裡蠻大的生意不做,就一個人跑去柬浦寨及越南。
  • 對這些好的老師來講, 他既不要門派,也不要什麼,所以認識他們的人真的很有限。

醫學為技術之學

  • 你們的老師、 我的一個學弟問過我:「 學長,我要去教書了,我應該要教什麼? 」 我只跟他說一個原則: 驗證過就教,沒有驗證不教。 我們學習最大的困擾是:老師自己都不相信,還要我們相信,不覺得你們現在最大的困擾是這樣嗎?老師講的東西,他自己真的用過嗎? 他相信嗎? 這不是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障礙?
  • 臺大過去的內科學講義的精神是, 要把有用的知識濃縮成一小本。 人類不可能跟 AI比。 將來你們最大的危機是,如果沒有工會,請問有醫生存在的必要?你覺得你的影像看得過 AI 嗎? 影像科醫師有存在的價值嗎? 血檢分析看得過 AI 嗎?你唯一的價值就是衛教、手術吧? 對不對? 如果沒有工會存在的話。當初臺大內科學講義的編纂,就是希望把有用知識給大家,不要讓大家念一堆、 念不完,但是後來也變成三本了。
  • 所以我覺得你們在學習最大的障礙,就是知識老師自己都沒驗證過,講得也不清不楚。老師忘了一件事:所謂的醫學不是學問,是學問跟技術中間的東西。沒有技術有醫學嗎?不會診脈、不會操作機器及手術,也不會分析血檢報告,請問有醫學嗎?醫學不是學問。醫學不是數學、不是工程、不是力學,醫學是知識融合技術之學。在古代的中醫叫方技。更多時間應該是在課堂上搞有用的知識交給大家,教大家學會操作。許多上課都在浪費時間,老師自己都不相信或沒有實踐過,結果我還要花十年來驗證老師講的是不對的。不覺得很多臨床醫師花很多時間結果都在驗證書上講的是錯的嗎?

後中: 黎耀強醫師

  • 我中文系畢業後,念了一年的教育學程,在臺中一中實習,後來去念後中。當然念後中很無聊,因為大部分老師都教得不盡讓人滿意。這就是我覺得你們在教學上最大的困境,老師不知道在藏什麼,或者說老師自己到底有無真正的臨床體會及經驗來示人?
  • 我在後中還有一個經歷是跟著黎耀強醫師,黎醫師現在在中國醫應該很多人認識。中國醫裡面最會用黎醫師的方法就是張東廸醫師,東廸很常用的大概就是這個脈。這個其實不是什麼神門脈,這是衛脈,保衛的衛,待會兒示範一下給各位。我剛才說醫療是技術之學,講起來就這麼簡單,不講就是扯淡。
  • 我那時候跟著黎醫師看癌症,大概從早上10點看到凌晨2點,看20個。在黎醫師那邊見識到原來思路可以這麼清晰、原來醫療是自我否定的過程。黎醫師常跟我講,如果一個人可以用一個邏輯解釋,就不要用兩個。我真正的東西是:我在否定一開始的判斷,直到不能否定了,這才是我覺得用藥的依據。我認為醫學系學rule out也是這個意義,其實我們醫界能看、懂的病真的不多,很多都是症候群或臨床症狀診斷,不知道病因的,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及癌症因為不是清楚病因,所以治不好而只能控制,細菌性肺炎就是疾病,有清楚的治療方式。

教學困境

  • 為什麼我不留在學校教書?一來我很不適應那種風氣;二來我自己的要求是,如果教,就只能教真的。教真的就會希望遇到好的學生,有些學生根本不認真聽,會覺得很悶,那就不要教好了XD
  • 有位學妹跟我說:「 學長,認識的人中,你是最有能力統合大家所有見解跟想法的人」,因為我讀的書夠多,就像龔老師那麼臭屁一樣。 學妹這句話沒錯, 但是我有二個困境,第一個困境是告訴我的人要說真話。 臨床療效不好,只有兩成, 卻自己臭屁成八成,那我的資料庫一定是錯的。
  • 很多醫師是這樣,只有兩成療效卻說成八成; 那進到我的資料庫,我相信他八成, 整合出來的東西怎麼會是對的?這是中醫界第一個困境,常常就是說的不一定對
  • 所以我沒有進入學校,就是因為要說, 就要說真話。 我還是相信傳統一句話, 你真的有想學,特質是好的又認真,師生相得,教起來才有意思。老師本來就要講真話, 不然學生只是走冤枉路。

研究所

  • 後中之後又念了研究所。
  • 我研究所沒畢業,因為我看一個老師很不爽,所以必選修,我也不修,雖然我四年裡面拿了二至三學期第一,但是我就是懶得修這個必選修。所長也來找我,希望我畢業,博士順便念一念。我說,我為什麼要畢業?我後來也講了一套理論,他也說不過我。
  • 所以後來我在長庚待了四年,當然我在長庚有一段故事,在此不述。

學習歷程小總結

  • 所以我整個資歷是這樣: 我在社團出身,考過檢特考、 有師承脈絡, 然後去念了學士後中及研究所,也算正式的學業。

經歷梗概

診所

  • 我出來之後做了工作,先在診所。 因為我覺得學了那麼多, 不臨床幹嘛。 診所也很忙啊。後來我又從診所離開,去醫院當住院醫師。
  • 從診所離開的時候,老闆要送我車子,希望我留下。他說:「我是因為太太的關係才去念中醫(他現在女兒也在後中),我本來不知道中醫可以做什麼;但是你來診所讓我知道,原來中醫可以做的比我原先預想的多很多,所以使我覺得做這個行業是有意義的。我很希望你能留下來。我有一臺車子開了兩年,能夠留下來就送給你。」但是我沒有留下來。因為徐老師交代我要去醫院學習西醫的長處,並且了解西醫的不足。

長庚、壢新醫院

  • 我去了長庚。 剛進去的時候,有個學弟住院醫師跑過來說:「 學長我聽過一個傳聞,說有一個比主治醫師還厲害的住院醫師要來長庚。 我們一直在想是誰; 看到學長,我就知道應該是學長。」
  • 我很建議各位有機會留在醫院,才能看得到有些會診、住院病人,有些視野是診所看不到的,但是醫院也受限很多,尤其是管理及階級意識。
  • 後來我離開了醫院就去了壢新,然後做了一些改變的嘗試;最後被我爸叫回金門。

金門

  • 在金門這十年對我最大的好處是:我可以隨意探索。想試一個藥就叫;叫了想怎麼做,就做了;黎醫師對清冠提出一些見解,我想實踐這個見解,就大量使用,也積了很多新的經驗。我們待會可以談一下新冠。
  • 請問你在醫院可以這樣(如上述的方式自由試藥)?不行嘛,請問你給人家請可以這樣嗎?管理階層或老闆會告訴你成本你懂嗎?其實講句真的,老闆賺的也挺多的,所以那些錢根本不是錢,但還是不希望執業醫浪費及沒有思路的亂試藥。
  • 試了很多很有趣的東西,如十棗丸、礞石滾痰丸、各種草藥等,待會大家可以聊一下。

辨病與辨證、症1

  • 各位知道癌症不是病嗎?所以癌症不會好,癌症講存活率;紅斑性狼瘡也不是病,這些叫症候群,所以講指標有幾個;高血壓也不是病,所以除了改變生活,用西藥沒有人好過,只是叫控制。
  • 什麼叫病?黴漿菌肺炎是病,因為只要一治好黴漿菌就好了;新冠肺炎是病,因為是新冠病毒引起的,但是西醫沒有治病毒的藥而已。
  • 我們認識的病太有限,這才是現代醫學核心的思考。現代醫學想找的就是病,但是他認識的病卻很有限。譬如認識阿米巴痢疾,是病,但是能不能抑制阿米巴就是一個問題。其實中藥有個阿米巴痢疾的專用藥就是鳳尾草
  • 青光眼也不是病,只是可以手術處理掉或用藥減少眼壓;但是青光眼處理了,會不會再犯有太多因素。所以什麼是,什麼是?現在醫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認識的病真的很有限。大部分我們只能控制,而大部分都是患者體質或生活自己造成

【備註】

  1. 按:可參考金烈醫師論文:中醫「辨證」相關用語之語義探討,洪金烈(Chin-Lieh Hung);陳玉昇(Yu-Sheng Chen);孫茂峰(Mao-Feng Sun);薛宏昇(Horng-Sheng Shiue);張恒鴻(Hen-Hong Chang),中醫藥雜誌20卷1&2期(2009/05/01),P65-78。

論典籍

圖片1

為什麼要讀典籍

  • 要綜合來講。很多醫師會建議讀典籍是因爲有用,有用就涉及到幾個觀點:我先講第一個觀點。我是學中文的,我們會很重視兩個世代:軸心時代19世紀。軸心時代就是現有的所有的哲學思想,幾乎是在2000年前形成:老子、莊子、孔子還有蘇格拉底等的年代,還有佛陀、耶穌。可是這麼多年到現在,經過了這麼多,各位有覺得人類對這些討論的範圍超過他們討論的嗎?這裡面就有個問題:經典,一定比較落後嗎?
  • 大家會問這個問題,或是會對這個問題有疑惑,一定會覺得我們現在這麼進步了,經典難道會比我們更好?我們心理學要念《夢的解析》、經濟學要念馬克思、中醫學要唸經典,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似乎很多範圍並沒有超過經典,尤其是中醫學這個領域。
  • 我想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超過經典?

極高明而道中庸

西醫:極廣大而盡精微;中醫:極高明而道中庸。

  • 我常常這樣評論西醫:集廣大而盡精微:顯微鏡、核磁共振、各種量子…都是西醫在用,夠集廣大吧?夠盡精微吧?顯微鏡多細的對不對?這些叫科學。可是科學跟思想是不同兩面
  • 中醫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需要科學嗎?那是思想。請問論集高明而道中庸,我們有超過2000年前嗎?看起來沒有嘛,至少以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來講是這樣;難道我們現在的集高明而道中庸,對人體很多精確的看法或是很多思路的模式,我們有超過經典嗎?我不認為有。這是第一點。
  • 第二點所謂的沒有,不是我們一定比經典差,而是思考模式限制了我們,不同養成系統,都會思考:這個世界的形式是怎樣的?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只是因為思考模式不同,建構的「模型」不同。
  • 古代是相信天人合一的。我曾經看過李陵在討論考古學。他說,古代的人始終相信有這個系統,本來是跟天相通的;只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管道才滅絕了。最後只能由特有的巫掌握這樣的技術。
  • 簡單來講,我們要讀經典,第一是使用過的人覺得有用,有用的原因是因為經典所呈現的思想,沒有因為時代而被我們超越,只是不同而已
  • 第二點,經典藉著詮釋,而使它始終發揮其功能。譬如《內經》可能到了唐代,《千金方》對《內經》更有發揮跟詮釋;可能又到了宋代,有發揮《傷寒論》好了,因為《內經》對於臨床比較不那麼直接,到宋代又有發揮跟詮釋;到了元代又有、到了清代又有,所以使經典在高明跟中庸之後,不斷透過註解來補充它的臨床有用成分
  • 總結
    1. 因為典籍有用
    2. 透過詮釋,不斷使典籍成為很重要的寶庫。這個寶庫要怎麼選取、怎麼用?怎麼確認有沒有效?這是讀經典的第二個問題。

辨傷寒、溫病→感冒

  • 所以我自己在做臨床,舉個例子好了,當初讀《傷寒論》時會覺得,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傷寒論》講傷寒跟溫病,怎麼判斷?「傷寒有五」1,所以《傷寒論》是有講傷寒和溫病。可是以前我都覺得這樣就好了嗎?現在覺得它講得好精簡哦。傷寒和溫病的分辨,溫病其實就是喉嚨痛或乾,跟不畏風、不畏寒2;傷寒就是畏寒,「嗇嗇惡寒」,頭項畏風3
  • 以前都會覺得,這樣就講完了嗎?可是我現在處理溫病跟傷寒,真的覺得古代人是很清楚的。古人認為人類的感冒大概就分兩種,一種是真的就是感冒,靠得很近,對方的病毒直接從呼吸道進來,表現一定是喉嚨痛。這個真的常常是喉嚨痛,尤其是像新冠確診中怕冷的,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麽多。
  • 第二套是透過物理環境的改變,例如受寒,調節系統出問題,因此免疫力產生狀況,先有物理改變,使你不能夠調節自己,而才有病毒作怪;要不然病毒本來跟你平安的很好。這樣的人可能就是先身體痠痛。
  • 過去我會覺得看過就算了,可是經過這次新冠,會觀察到更多很明確的溫病;確實新冠偏以溫病系統比較多。原來《傷寒論》這樣區分是很簡要的。我就想,那我可不可以就這個問題更確定一下,後世有沒有人去詮釋這個問題?我居然就找到《寒溫統一論》4,裡面就有一個小篇章在談溫病跟傷寒、舌脈怎麼區分。上述就是透過詮釋讓它更好,透過詮釋去重新驗證。

【備註】

  1. 傷寒有五:見《難經.五十八難》: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2. 溫病不惡寒:見《傷寒.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3. 傷寒惡寒:見《傷寒.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4. 《寒溫統一縱橫–从理論到臨床的寒温统一实踐觀》:蔡六保著,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2015年版。

思想與科學

  • 以前龔鵬程老師跟我講:「周雖舊邦,其命維新1。他說,孔子一直在強調朝的禮制,其實已經不是周朝的禮制了,而是孔子心中的禮制。我們不一定超過或不疑的奉行經典,但是它提供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思考過的模式;我們再透過2000年來很多人對經典的重新詮釋,擴展我們的視野;最後呈現中醫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同於西醫的地方。要不然怎麼比得上西醫?中醫這個儀器不能用、那個儀器不能用,其實是沒道理的。儀器叫科學又不叫西醫,受過訓練就懂,為何中醫不能用?但是在這個不能用、那個不能用的基礎下跟西醫比,比贏的不是科學,而是屬於中醫的思想,就是高明中庸的部分,而這是西醫沒有的。我覺得這是讀經典的第一個東西。
  • 第二是我們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沒有比以前的人厲害。龔老師講:你們要有個觀念叫世代變雄,就是因為宋代不能超過唐詩,才有了宋詞;元代不能超過宋詞才有了元曲;現代不能超過詩詞曲,才有了現代詩。我們沒有比較厲害,只是不同模式。所以讀不同年代的經典,要深切了解其思考的模式、法則,它的基本核心理論跟基本當時的風氣。這當然就是各家學說的本源問題,再細一點可以討論。
  • 第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韋柏的:「其實科學沒有進步,只是典範在轉移。」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現在其實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各位把中醫當科學,可是中醫不是科學;各位把醫學當科學,可是醫學不是科學。醫學只是利用科學而已。你覺得醫學科學嗎?同樣的肺炎患者,80歲跟60歲給的藥一樣,結果會一樣嗎?請問醫學有重複性嗎?如果對科學的定義,醫學的重複性在哪裡?各位先有個觀念,醫學不是科學啊。
  • 我在離開壢新醫院的時候,壢新醫院的副院長是長庚急診過去的權威。臺灣急診有兩大權威,一個在花蓮,一個現在在壢新。他做了一個演講,演講題目是:醫學,是科學嗎?
  • 醫學診斷最核心的是病理診斷,沒有病理診斷其他都是扯淡。演講中他說,美國做過研究:急診中死亡的患者,經過家屬同意之後去做解剖;結果急診醫師跟會診醫師下的診斷準確率只有五成,另外五成都是錯誤診斷。但是也是專科下的診斷。所以醫學是科學?不是嘛。
  • 知道醫學不是科學,那我們就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讀經典?你有比以前的人高明嗎?也許論科學,以前的人不一定比得上現代人。但是,如果醫學不是科學,我們的思想有比以前更好嗎?不見得。
  • 存在中醫系、存在我那個年代的問題,就是我們太被科學洗腦,認為它就是巔峰。可是醫學既不是科學,我們現在也不在醫學思想的巔峰;而經典確實可以提供我們不同面向。先不要說經典是不是巔峰,不同面向,就像哲學還在依靠、詮釋2000年前一樣呀。這是我覺得經典的意義:有用;還有透過詮釋而產生新的意義。所以經典是活的,並不是死的

【備註】

  1. 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讀典籍

好的注本

  • 請問你們誰會認真看內經原典,誰真的看過一遍?有醫家號稱《傷寒論》看了兩百遍,我都覺得扯淡。我英文《莎士比亞》看兩百遍,我英文差還是看不懂啊!所以我講的經典不是固著在那一本。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問題發想,透過其他的角度看待臨床應用、驗證修正,這才是讀經典的意義。所以我每次聽有醫家宣稱都讀兩百遍;我心想我英文看不懂,念《莎士比亞》兩百遍的也沒用啊。所以有什麼好炫耀的?其實經典不是這樣就會念得好。
  • 我覺得讀經典不贊成看原典,要先看一個好的本,一片白紙是看不懂這個世界;但是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靈,然後找一個具有見解的人幫我們開啟第一隻眼睛,我們用這隻眼睛先看清一點,再去應用看看──醫療不是科學,絕對脫離不了臨床──並回頭反思經典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 舉個例子:最近因為讀書會要討論中風,所以我就不得已靜下來研究中風。看到風引湯還有侯氏黑散;有人提出一個見解很有趣──這就是問題意識──為什麼命名侯氏黑散?侯氏沒問題嗎?姓侯的發明的嗎?為什麼叫黑散?1他最後的結論是礬石與空氣接觸而濕度大時顏色是黑的,整個做起來都是黑的;因為做散,黑白分明。侯氏黑散從今年來看,其實是治療麻瘋病,不是現在所謂的中風。
  • 我就會從頭去看,古代的人怎麼看痲瘋?從風看,而用藥很多是礦物類。從古人怎麼看麻瘋病,就會有問題意識;往下讀經典才會有想法。

【備註】

  1. 侯氏黑散考鏡源流可參:
    • 傳耀學長Notion整理。
    • 賈春華《知道金匱》:大風與侯氏黑散。

好的版本

  • 讀經典要先找到好版本。我前一陣子處理一個厥陰病的案例。厥陰病號稱千古艱難厥陰病。後來我覺得鬼扯淡。厥陰為什麼會艱難?因為大家的邏輯是,厥陰病是傷寒最末、最危急的時候。但如果從版本學來講,宋本裡面56段條文只有4條有『厥陰』二字,宋本這一篇叫《辨厥陰病脈証並治 厥利嘔噦附合一十九法,方一十六首》,所以其實厥陰病那些四逆湯證、厥…等等,,根本不是真正厥陰病,是為了比較而已,可能是王叔和放地的。所以那些的,也可能只是仲景的筆法,他把四逆湯證等拿來跟厥陰鑑別。而康平本就不是這樣排的,看康平本你就不會覺得厥陰病是個快死的病。
  • 所以厥陰大家會遇到二個問題,一個是最危急,一個是由陰轉陽的康復之機;那這二個不是矛盾嗎?到底誰扯淡?其實從版本學找到好的版本,先理順之後就看得懂原來厥陰病上述症狀是仲景筆法,他為了分判厥陰病跟危機的厥證。所以透過版本學就知道,其實厥陰真正的章節不多。後來我把厥陰證大概弄通,覺得真的沒那麼難。

臨床驗證

  • 第三,找到的書是同時有臨床驗證,要不然看完之後還是不會用。而且臨床驗證是有效的醫案,要找一些有驗證的醫案,不要找一些沒見過的醫案。這樣對經典會比較有樂趣一點,要不然只是念,我也不贊成。我甚至都認為各位念的五版教材勉強算夠,雖然五版問題很多,但可以找到案例版2。平時我反而認為各位要多少念一些臨床的經驗,因為我相信各位都有臨床的焦慮。
  • 真的要治內經臨床後再來治會更快樂一點。你又不是個讀書家、又不是清代訓詁家。比較臨床的大概就《傷寒》、《金匱》、《溫病》這些,我認為可以先看,而不是看內經。

批判精神

  • 最後一點,比較幸運的是我認識的老師都太聰明,他們對經典充滿批判性;可是後來我居然覺得還是可以在自己讀經典跟他們的批判中,找到融合之道,後面我們可能有一些具體案例再來談。
  • 批判經典,經典不見得是對的。像孔子講的話有些也是屁話。但是要弄清楚這句話的背景,比如說孔子說要孝順父母,可是如果仔細聽清楚,其實孔子並不強調什麼都要順;孔子說,如果父母打你,要打死了,你還要順他嗎?1所以閱讀經典真的要了解前後背景跟狀況,而不是只被一句話限制。以各位的訓練來講,我真的覺得不用急著讀原典,千萬不要相信讀原典就會其義自通。真的,沒有眼睛你看不懂世界;你一顆真心面對人,覺得每個人都會真誠面對你嗎?不是嘛。

【備註】

  1. 典出《韓詩外傳.卷八》:
    曾子有過,曾晢引杖擊之,仆地,有間,乃蘇,起曰:「先生得無病乎?」魯人賢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門人:「參來,勿內也。」曾參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小箠則待笞,大杖則逃。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王者之民,其罪何如?」
  2. 案例版書單
    • 《傷寒論案例版》 李賽美,李家庚主編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02
    • 《金匱要略案例版》 姜德友,黄仰模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04
    • 《內精選讀案例版》周国琪,邢玉瑞主編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01
    • 《温病学·案例版》 钟嘉熙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02

典籍與臨床

  • 讀典籍與臨床的關係是什麼?再持續精進;持續精進我其實很贊成傳耀的方式:大家可以找主題做一個簡單的讀書會。比如現在的讀書會主題是讀《脈經》,想要確認《脈經》到底怎麼分立臟腑位置、怎麼判斷病在哪一臟哪一腑,這就是問題意識──從臨床出發,不要為經典而經典,這條路才可以繼續走得下去。五版縱使不好,至少整理過。
  • 我很幸運的是,當初在社團學中醫時就去跟診;跟診給我很大的信心:原來這樣就搞定了。我老師是這樣的老師:我問他一個問題,他會給我一個答案;我下次再問,又是另一個答案;再下次問又是另一個的答案…所以我會有四個答案。我只能靠自己搞清楚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我弄清楚之後覺得很高興去問老師,又得到第五個答案。可是我現在覺得好棒喔!我是靠我自己學的,但是如果沒老師給我那四條路或是五條路,我怎麼會有一個我自己的路呢?所以我是可以離開或不同於老師的。
  • 我常常說,等到你會批判老師,你就出師了。但是不能在老師面前說。我有位老師每次都跟我說,金烈你有不同的看法要講,我好認真講,結果發現他每次都打臉我。老師都不喜歡這種學生,千萬不要被騙。他每次都打臉我,又覺得我優秀,又怕我太自以為是。
  • 所以我覺得是這樣:問題意識。不要馬上找到答案。臨床驗證,但是心裡要為自己先蓋好房子,不然最後是片段的知識。

總結

  • 簡單來講,第一,因為醫學不是純科學,科學可能會進步,但是科學後面的思想面並沒有完全脫離經典及哲學,或者人類認知面限制的影響。
  • 第二,就算醫學是科學,科學的定義也不是那麽粗淺。舉個例子,量子力學夠發達,但是牛頓力學還是一樣有重要性,所以並不在於有了A就要淘汰B
  • 第三,中醫學跟西醫的分派是:西醫善於應用科學,所以集廣大而盡精微;而中醫是在思想的深邃,思考面結合了2000多年前的哲學,因此有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不可取代部分。
  • 第四點,經典是活的:經典是在不斷地被詮釋的過程中呈現它的生命。而且中國文化是很善於交流的,我們跟回教醫學、印度醫學有交流。怎麼判斷這些交流?

【金烈醫師小補充-術數】

  • 在練氣功時,有時老師會告訴我這個要數九下、這個要數七下;這個是四十九下、這個是八十一。我心裡想,靠!這些怎麼定義?為什麼這個要九這個要七?也不知道為什麽。後來我讀了廖育群(著有:《遠眺皇漢醫學》)的書。在印度醫學,印度人重七,所以只要數七跟四十九,都是印度。最多的就是《諸病源候論》那些導引術。
  • 中國人重視九跟三。所以「『三』生有幸」、「白髮『三』千丈」,所以九跟三主要都是華人系統。

  • 其實講破了就知道故事是怎麼來的。這是經典,我們透過詮釋使經典不斷地活躍起來,那最後一點是讀經典要有問題意識。一開始不要讀原典,真的不贊成各位讀原典,你會哭死。但是最後要讀原典!
  • 所以我自己的能力是這樣:拿一個經典、一段文字出來,我可以告訴你我知道的五種解釋,但是我自己跟這五種解釋都不太一樣。我覺得這才是會讀經典。

與外國人討論中醫

當時我們要辦一個跟外國人推廣中醫的營隊。在外國人的社團宣傳廣告文案下方有一些外國人留言提問,探討中醫有些不變的、不會被時代淘汰的、永恆不變的議題。 那外國人對上述說法不太滿意,他問:「以前有懸浮微粒嗎?以前有輻射嗎?」我嘗試回答:「雖然這些東西看起來跟以前的語言不太一樣,但其本質可能還是有點接近。」外國人沒有再回覆了,他可能不太滿意這個答案。我想問的是,如果學長遇到上述情況,要怎麼跟一個可能對這套理論不一定那麼熟悉的人來分享?

論科學與真理

  • 先從兩個角度來講,第一個是時代不斷的進步,有些東西會被取代,有些不會。舉個例子,各位要不要吃飯?可是我們已經知道人體的營養就是那些,為什麼不吃一顆維他命膠囊就好了?生存跟功能是兩套不同系統的事
  • 是不是科學有很多定義方式。科學有第二個界定是否證論,否證論是:可以用邏輯實證探討的叫科學,不可以用邏輯實證探討的不叫科學,但是非科學不代表不存在。愛情是科學嗎?不是嘛,可是沒有愛情各位怎麼過?
  • (營養素)有一些是被了解,有些是不被了解;但不被了解的有些確實重要。我們都已經知道身體每天需要多少營養、蛋白質,所以可以用全靜脈營養維持患者生存;但是生存不於等有功能。
  • 譬如說我老師有次跟我說,你現在血糖低了,白飯拿起來吃了兩口。哇!手不抖、精神來了,請問血糖吸收了嗎?胃酸融合了嗎?到小腸了嗎?那力量哪裡來?我正要搬這塊石頭,吃了兩口就搬得起來,沒吃就搬不起來嘛!你跟我說心理作用,心理作用不是事實嗎?這個不重要嗎?我還是把石頭搬起來了啊!你說不科學,但對我很重要啊XD科學從來不是這樣解釋嘛。把科學放到真理,常常是一件可笑的行為。
  • 很難跟這個外國人講上述話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太多。以前人的確是沒有這些東西,但是有些沒有的東西不代表它不被探索。人的軀體還是這個軀體,這個軀體產生的應激反應,我們還是很骨董啊。還是要吃、還是會餓,我們身體始終古董。既然它是古董,就得探討古董學問啦。外圍的科學進步,身體本身沒有進步。所以身體的應激反應還是生物學,有些東西還是不變的。

新與舊

  • 他確實講到了一個問題,也是我常常講的。我師父以前常告訴我,現在的病跟以前不一樣,例如PM2.5,PM 2.5對人的影響到底是什麼?這是新的議題。過去的肺病很好治,現在不好治。PM 2.5怎麼看、怎麼治,這就是如何從中醫,我剛才所講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不是我們傳統中醫進步的基礎嗎?我們不能被限制,好像只會用這些藥。
  • 再舉一個例子:各位打疫苗嗎?疫苗的副作用、衍生作用多不多?多嘛!以前我師父常跟我說,你不了解這個世界;我說為什麼?他說,我們過去吃個飯、受個風寒,腸胃也都簡單;現在疫苗是直接打到血分。病情複雜性怎麼解釋?怎麼去面對這樣的變動?以前有任何東西可以直接打到血裡面嗎?沒有嘛,砒霜也是要慢慢吃才中毒啊XD直接血打一遍,到血就掛了。
  • 面對新的議題,現在的醫生怎麼讓舊的禮制的「周」「其命維新」?我覺得這是中醫的第二個課題,也是如何把傳統轉化。
  • 一直覺得如果有機會很想寫一本書,把傳統跟臨床有用的東西寫清楚。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學生讀了就會用,而且是有用的,至少驗證度高,而且會提供萬一處理不好的思考能力。我覺得這才是臨床。

如何看待現代醫學

  • 我相信大家最大的矛盾是:西醫真的好嗎?
  • 西醫有很好的理論。全世界一年有幾兆、有多少菁英在了解西醫?可是西醫會治療一些病,會讓人危機時生存。但跟健康沒什麼關係,我指的是健康不是疾病。真的跟健康沒關係。它反而衍生很多疾病。
  • 全金門的平均壽命高。我是怎麼跟患者說,我說,金門的平均壽命高不是西醫。現在這些80、90歲的人,在金門大量有診所的時候,他們大概60多歲。金門只有近20年才有很多診所,以前我們沒有。以前感冒了沒醫生看。
  • 這些當初60歲的人現在比我們都健康;他們不是西醫撐起來的,是衛生環境改變、是公衛。連感冒都沒醫生看,但反而好的快。他們沒營養,但勞動做得比我們還多。我覺得他們這是一個很好的驗證。
  • 我師父說,健康不是醫藥造成的,不是中醫,更不是西醫。合理飲食,正確勞動,心思單純才是健康基礎,有病才需要治。他總結三句話︰「調以飲食,治以藥石,功法強身」。
  • 所以為什麼我不迷信西醫?我很尊敬西醫。西醫的理論都值得我們學習,就像西醫去用科學的成果一樣。可是我不覺得它有多高明。但是有些確實是西醫的專長,比如維持生命的基本動能。假設這個患者已經肺積水很厲害,給予合理的利尿劑、合理的抽水,我覺得很好,沒有不好。因為西醫搶救了一些時間。
  • 所以我覺得應該分這兩個來看這個老外的課題:有些變了,有些還是沒變;尤其沒變的是我們身體的反應還是很老舊。所以我師父很反對科學,他說科學始終源自於人性,但是科學使人變得生病。
  • 我在門診看很多頸椎病。各位有沒有看過清代的枕頭?清代枕頭夠不夠高?你睡的下嗎?還是陶瓷枕。我就問我老師,以前枕頭這樣,古人不會不舒服嗎?他說,以前都沒這個問題,以前的勞動者肩很寬,背都要扛東西;肩背都很堅硬。第二點,以前人寫毛筆字。請問毛筆字大不大?你寫毛筆字會這樣縮在一起寫壓迫頸椎嗎?
  • 我們現在手機字好小,大家又因為尊嚴捨不得放大,覺得老人家才會放大。其實放到最大還是沒有楷書大。這樣的「科學」,為了低頭看那小字,要讓你花多少精神?用多少頸椎力量?所以科學沒有源自於人性,它反而製造疾病。
  • 所以我自己在金門的例子,我們金門老一輩健康真的跟西醫沒有關係,是跟公衛概念、傳染病的控制有關。西醫跟公衛控制是不一樣的概念。我們都知道霍亂只要注意水源就好,根本不用用藥。跟西醫有什麼關係?完全用不到藥。跟生物學有關。所以我真的很佩服西醫,但我真的覺得它沒有比中醫了不起。所以西醫不要看不起中醫。
  • 我以前在連昭明那裡跟診。他是長庚腸胃科,號稱連公。我對西醫的看法跟連昭明對內科外科的看法一樣。連公是非常高明的人,大家都很怕。連公每次跟我們講西醫的時候,就會說那些外科醫師哪懂什麼叫內科?但外科醫師有時候還是可以用一用啊。西醫不像他自己認知的那麼了解生命,但是有時候還是可以用。那些外科醫師就只會開刀。他講完、罵完之後,就打電話給腸胃外科:「哎,陳醫師啊?刀要麻煩你了。」可是連昭明真的很厲害,有空上網去查。

跟診與明辨力

不管是以前的典籍或者是近代典籍,觀看的時候到底要怎麼樣,可以瞭解這個醫生的這個治療方式到底是不是有效?
  • 我比較贊成各位先跟診。我認為三、四年級就要去跟診。因為無論如何,各位現在的行醫基準還是在臺灣,而中醫確實跟氣候、生活習慣有關。從跟診中去學。以前老師教我學醫要有三層證據:
    1. 第一層是讀書所得
    2. 第二層是跟診所見
    3. 第三層是驗證
  • 如果可以第三層就先第三層,如果可以第二層就先第二層,不要一下子就以書上說的都對
  • 你們還是學生,不可能第三層;但是可以先跟診聽聽,聽這老師的有效病例;這老師願意分析就分析,沒有的話去找出他有效的上端源頭可能是什麼,就有衍生能力。要不然你看書,很多書上講的不一定對。等到你跟診又有臨床再去看書,就能夠驗證、是啟發,這時候書上的光輝會更完整一點。
  • 所以會建議各位先跟診,至少五官看到還比較真。我有一個能力是源自於《文心雕龍》一直強調一句話:「操千曲而後曉聲,」1要抄1000曲才能聽得懂人家彈得好不好;「觀千劍而後識器」,要看過一千把寶劍,才知道什麼是好劍。有去臨床,才知道這個書寫的好不好、這本書是不是唬爛?
  • 像我今天買了一本黃成義的書。櫃台小姐說黃成義今年1月過世,書要趕快買。那種書很多內容都值得進一步商榷,但還是有很多頗令人得到啟發,可是我不會全部相信他。以我現在這個狀況,只要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發就夠了;我已經有能力判斷他對或錯。
  • 臨床、跟診,要不然只會被書上騙。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中國人是最會騙人的民族。真的啊,你不覺得你們的老師上課也很多在扯淡?我一向批判。要遇到正直的老師,這樣跟診才有意義;要不然(遇不到)就先看看江湖,看看那些臨床療效如何。如果這個老師說話是真的,臨床療效值得我學習,我就學習;但是也要有能力去判斷他給你的解釋是真的還是假的?
  • 我老師從來不會叫我多讀書,他只告訴我讀書沒有用。他從小就告訴我讀書沒有用,但是我不理他。因為老師說讀書沒用,是因為老師沒好好讀書。可是那是他的世界,他有17個師父,這種學習系統怎麼會覺得讀書重要?請問你會有17個師傅嗎?不會吧?那我們還是讀書吧。
  • 這就是學經典,我跟老師、學老師,但是我不一定路徑都要跟他一樣

【備註】

  1. 《文心雕龍.知音》: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

急重症分享

圖片2

急重症≠難治

  • 先有一個觀念:急重症就是難治的病嗎?不是。
  • 比如電解質的病人看起來好可憐、好慘哦,但是電解質補充完就結束。急重症不見得就是難治的病。

各有所長:了解中醫所擅長

  • 中醫好治的病,西醫也許難治;西醫好治的病,中醫也許的難治。這就是思想、見解及切入點的問題。所以回歸問題,急重症不一定難治,但要先知道中醫可以看什麼急重症
  • 比如一個已經大範圍腦中風的老人,腦壓很高;你以為放個血,腦壓就降下來嗎?沒有,不見得嘛。這不見得是你能看的急重症;胃出血好不好治?在醫院大概就是先去開刀止血。那如果在沒有醫院的地方怎麼辦?其實胃出血對中醫不難治啦。
  • 至於中醫擅長什麼急重症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跟每個醫師的經驗有關。以前讀了一本書,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沒有中醫看不好的病,只有我看不好的病;沒有我看不好的病,只有我現在看不好的病。我覺得挺勵志的。

最好的資料來源

  • 看急重症的書,一定要看1950年代,因為那個時候大陸反美,所以完全沒西藥,那是人命換出來的經驗;才是處理急重症最漂亮的年代。所以我收集了非常多。他們就是一個政策下來,像是「鳳尾草治療阿米巴痢疾48例分析」一個題目,就會去治阿米巴痢疾,死了就死了。那才是急重症最好的資料。急重症不一定是罕病。

醫師案例分享

  • 我之前在中醫病房時,有個病人有問題把我找去,call我說患者血壓180mmHg要不要吃血壓藥?我去之後就扎兩針,血壓就下來了。請問這算急重症嗎?血壓高也不代表一定有事嘛。患者癲癇好不好處理?也可能再扎針就下來了;胃出血也不複雜、一天拉二十次也很簡單。就是看中醫擅長哪些急重症,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中醫進入急診體系的重要性

  • 中醫應該要切入急診。我看最近幾年有切入急診的計劃,很多急診都抱怨病人浪費時間及資源,真的,很多急診嫌這個病人來幹嘛?肚子痛,有什麼好看的?看一看就是便秘。這就是中醫擅長的,天樞扎一扎就不痛了。這雖然叫急症但是很好治。

療癒力

  • 急重症需要的是療癒免疫力。同樣是一個80歲的老人,一個是勞動的老人,跟一個平常都躺著不動的老人,請問他們同時得肺炎誰會好?第一個好的機會大,第二個機會不大嘛。這些就是中醫擅長的部分,叫療癒力。
  • 我自己在看新冠的過程,只要我看的患者症狀都不重,因為平常有在吃中藥,所以都沒什麼症狀。如果把中醫的觀念跟中醫養生,甚至於合理用藥的觀念用在這些,平常就有慢性病的老人家,發生急重症的機率就更少。
  • 我老師說,不要以為科學怎麼樣的進步,療癒這一塊永遠是現代醫學取代不了中醫的部分。就像我剛才講的,科學、營養學怎麼進步,還是要吃飯,不然沒力啊。所以應該從這幾個角度:強調中醫處理急重症不只是在處理當下,也在於只要在中醫處理過的患者,患者自身的免疫跟痊癒力都會比別的沒有吃中藥的預後更好。
  • 以前榮總很討厭中醫,只要患者腎功能不好進急診,就問患者有沒有吃中藥。有就說是中藥引起的。你乾脆直接問他有沒有喝豆漿好了,然後說是豆漿引起的。www因為臺灣吃中藥多,喝豆漿也不少啊!如果說是豆漿引起的不就是一件糗事嗎?後來他們的毒物科主任也覺得這樣講不對,於是他就用健保資料庫做了一個研究,發現他們以1萬1676名慢性腎病病患為研究對象個,有吃中藥的死亡率比沒吃中藥的少四成,就洗刷了中藥這個問題。也就代表,如果我們合理的讓患者使用中藥,使慢性病患者產生急重症的機率變少,不是更積極的意義嗎?
  • 我有時候會看很多急症,但是真的很簡單的啊。有一次我去看我老師門診,有個患者進來說,徐師傅我拉肚子拉了二十次,今天二十五次,肛門都快不行了。老師看一下,就從藥酒裡面倒了一小片,請患者回去喝一下。
  • 下次我又遇到他,他說你師父那個藥酒喝了一次,我隔天就不拉了。我問老師那是什麼藥?老師說臺灣小蘗。老師說,臺灣小蘗的小蘗鹼、黃連素含量最高,而這些是菌痢最好的用藥。
  • 我在中央大學中文系學中醫的時候牙痛,每天扎合谷穴,但一樣痛,痛了半年,後來還是去看西醫;所以當時覺得扎合谷根本扯淡;我一年前有點蛀牙牙痛,現在總要雪恥一下吧,搞中醫搞得這麼久了。我那時候讀到一本書寫了一篇文章,叫嗅金丹治偏頭痛;治法是塞到鼻子:左邊頭痛塞右邊、右邊頭痛塞左邊。我想說這些藥聽起來都是芳香劑,我們小時候牙齒痛會塞正露丸好像也有效,來試試看。我就把嗅金丹磨成粉塗一塗,一天就不痛了。
  • 雖然不痛了,但後來我還是約了牙醫朋友請他看。他說學弟這個有蛀牙,我幫你打開一下,可能因為原來補的牙破洞,牙菌又跑進去,細菌增生太厲害發炎了。我就跑去問老師為什麼這樣不痛?他說,其實牙菌最怕丁香。難道古代人都牙痛痛死?所以我很相信內經一句話:「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1
  • 原來中醫真的可以治牙痛,於是我就買了《耳鼻喉科古方外用大典》,在討論外用藥治療。所以牙痛算不算急症?可以;可不可以治?可以,就這樣用一用,但蛀牙性牙痛合谷絕對沒效XD
  • 就這樣用一用。那個叫嗅金丹2,是有一個醫家張顯臣,現在九十幾歲,我相信你們都沒有聽過XD你們聽過都是郝萬山…等。我把組成念一下;半夏、白芷、川芎、細辛、冰片。我就趁著個機會問我老師說,老師說應該要再加上丁香,牙痛最怕丁香。這些就是古代一些輕微的麻醉劑。確實吃了、用了就不痛了,而且一個禮拜也沒再犯。這也是急症的例子。
  • 所以我還是相信那句話。我為什麼覺得中醫這條路很值得玩,就是「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但是怎麼得其術?跟診、臨床、讀書、還有老師願意講。不然你不覺得學校念完之後都不知道怎麼看病嗎?

【備註】

  1. 出自《靈.九針十二原》:
    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閇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2. 目前查找出自張顯臣先生《雜病辨治》嗅金丹:
    生半夏10克,生白芷10克,生川芎10克,細辛10克,冰片10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m264bnp.html

中醫如何與西醫溝通

重症時有些會診,在溝通的語言上老師會怎麼…
  • 中醫應該要切入急診。我看最近幾年有切入急診的計劃,很多急診對醫病來說都是浪費時間,真的,很多急診醫師嫌這個病人來幹嘛?肚子痛,有什麼好看的?沒有生命危險啊,看一看就是便秘。然而這就是中醫擅長的,天樞扎一扎就不痛了。這雖然叫急症但是很好治。
  • 西醫是一門值得尊敬跟學習的學問,所以應效法古人的精神、把它當印度醫學跟回教醫學融合在我們的中醫裡。當然有些可以融合、有些不能,不能融合者就把它當不同典範。
  • 最重要的溝通技巧不是表面的妥協或尊重,而是要理解並能使用對方的語言像是跟一個19世紀的科學家無法直接聊量子物理,但可以從其在行的傳統物理開始聊起、由之延伸,討論從不同尺度看待問題的方式。
  • 其實會診時,只要他們(西醫)覺得你聽不懂他的語言、就根本不想跟你溝通了。所以還是要了解西醫及熟悉他的醫療語言表達,並用療效來讓他接受。
  • 有位中醫朋友和西醫處得很好,他的兩大特質是:第一、護理系出身,故對西醫語言熟悉且了解、另一方面也很會和護理站博感情;第二、相當勤奮,會診都自己看。
  • 很多中醫身為大牌卻都叫別人做,讓西醫覺得:「怎麼會診不自己來、完全不尊重我的病人。」久而久之就因為這份懶散讓人看不起了。

中華文化相關

圖片3 1

中文系給予的養料

  • 一般我們所認知的儒釋道,其實從來不是中國人的學問。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縱橫之學,在《淮南子》、在《管子》、在《春秋繁露》;太史公對史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天職的標榜,也是古人認為天與人真實相通的憑證。
  • 曾經也覺得中文系一直在鑽研儒釋道云云、實在無聊透頂,同樣的議題一做再做,一談再談,真是終日枯坐談心性。之後才驚覺中醫的養分在於《淮南子》、在《管子》。中文系給我的營養是驗證,從最一開始閱讀古籍可能輕鬆點、做考證時比較能跟人家得到不同的答案,就算到了臨床,我也不斷在思考有無更多中文的養分可以驗證自己的這條路是否清晰。
  •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透過推究、考證古人所講的某些東西,我們將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及解讀古代語言語境、如此才能發現經典中所深藏的意義何在。
  •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老師告訴我:「有些事,你要靜下來才知道。」乍看之下好像說的是《大學》的「定、靜、安、慮、得」1,可是管子有一句話更特別:「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2意思是靈感並非鬼神告訴你的、而是專注時由原精之氣純熟臻極而來。所以我常常說我們真的沒有比以前人高明,生活單純的古人精氣也許真的比我們專注、有更多「靈感」,現代人有比莊子高明嗎?顯然沒有啊。

【備註】

  1. 出自《禮記.大學》:
    知止而後有,定而後能,靜而後能,安而後能,慮而後能
  2. 出自《管子.內業》。

「病機」與「體病之異」

  • 再舉個例子:我曾與陳玉昇寫了一篇文章叫〈中醫病機「機」字考察〉,其實我很反對冠以「病因病機」之名、欲一體適用於各科診療的框架,你看大陸教材同個病因病機的證用同樣的藥,難道疾病沒有差異嗎?當我們回去看《內經》提到的「治機之要1──意思是看病如果要看得很好,必然得要「知機」──「機」究竟是為何意?《說文解字》曰:「主發謂之機」,若將「發」解為發生,字面上可譯為「機是所有東西發生的機轉」,似也不可謂不當;但因為有學中文的基礎,我在考古時發現:「發生」仍是個相對虛擬的概念、不足以作為原始造字之用,追根究柢,「機」的原意實為「弓弩之扳機」,扳機的外圍則稱「關」,故有「機關」一詞,則知「機」當解為「主導『發射』者」。綜上所述,何謂治機之要?原來《內經》是想提醒我們:看病就像射箭一樣,即便病情診斷起來再如何複雜,只要真正扣住治療的扳機、掌握治病的主動點,必能箭無虛發、百步穿楊。
  •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診斷和治療是兩回事。洋洋灑灑地診斷出來以後、必須得從一片混沌中看出現在該做的事是什麼、來改變些什麼。這樣的視野,可以體現在我對達原飲的使用:
    1. 患者頭痛、咳嗽,全身倦怠。
    2. 新冠確診後無法轉陰性。結果舌頭一伸出來全是苔、垢,濁氣甚重
    3. 這時候只能用「達原飲」先清掉這些(苔),患者的狀態會整個改變,這就是機
    4. 總不可能因為推出病人陽虛、腎虛、又有風邪,所以疊了八個方上去吧。
  • 換句話說,診斷貴在了解全貌、而治療則須要瞄準權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這又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體病之異。
  • 審因論治時,心裡必須將「病人體質如何」和「生了什麼病」兩件事情區辨分明,所以會清楚即使是腎陽虛的病人、還是可能得溫病,所以會發現「寒熱藥並用」完全有它的道理存在。但現在的五版教材卻將體與病混為一談、欲將一套模式同時套用到老人和小孩身上,很多問題就這樣發生了。
    1. 如附子瀉心湯「非三黃不能去痞熱,無附子恐三黃益損其陽」2的真義。用寒藥解決溫病固然是主軸,但如果不處理、不考慮體,也許涵養腎氣反而不足、中間可能更容易再外感,或三黃更損傷腎氣,所以才再加了溫陽的附子。
    2. 我的老師再補充道:心裡要有藥物的速度感鹹類藥走的快、發散藥走得快。所以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宣通外竄、和細辛一樣可以走得快,附子固守溫熱腎氣,三者合用確保在發散過程腎氣不會虛掉。再往下延伸思考:如果現代人精也不足,在裡面加一點肉桂、巴戟天也何嘗不可?雖然仲景時代沒有巴戟天、但精神是一致的。

【備註】

圖片8
  1. 應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
    刺之微在速遲。麤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麤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
  2. 出自《醫方集解.附子瀉心湯》:
    此足太陽、手少陰藥也。吳鶴皋曰: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固陽。非三黃不能去痞熱,無附子恐三黃益損其陽,寒熱並用,斯為有制之兵矣。

新世代怎麼學習中醫的「極高明而道中庸」

  • 第一,應將中西醫學皆能置之下位的「科學哲學」跟「科學史」納入中醫養成教育,才能由更高的角度來評析中、西醫的發展與特色,在長庚時我也曾向當時的張恆鴻副院長(現在在中國醫)建議過。
  • 第二,是承接著第一點來的──要有所超脫與參照。有一本書叫《哲學家的學佛筆記》,這本書由一位很高明的哲學家所寫、用哲學來釐清佛教思想的一些邏輯,如佛學好談「空」,但在一切皆假的思想傾向下、很容易讓人覺得「既然如此,不用認真也沒關係」,這個問題該如何去看待?被視為現代科學之肇端的現代哲學怎麼看?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今天對這麼一門學問產生疑問,我不會想看法師們自己的分析——就常常是內部人繞來繞去的名詞而已啊,而是用更超脫的知識模式來看。
  • 第三,了解知識譜系的架構。也許你們真正想問的是:「如果我們要念好中醫,還需要什麼樣的知識?」你我都耳熟能詳的孫思邈〈大醫習業〉提了很多「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但我認為現在基本上沒有醫生能做得到,而我的老師(那一輩)學習中醫是真正生活在那個文化裡的,周邊這些知識的傳承者還在,他自小從17師,各師有傷科、採藥、師公、產婆、風水師、製茶等。至於我學習時,讀書讀到成年已失去了恩師那時代的生命體驗,老師當年只要我做兩件事──把氣功練好、把解剖做好,可惜我都沒有完成全部。

生活在文化裡

  • 古代技術掌握在特定人手裡,其中也包含曾屬於下九流的醫術,可能這個家族三代只會治療痔瘡、但這門技術能保三代不會餓死。我的老師有17個師父,8歲起被大師父帶在身邊跟著採藥,到12歲時學成、認大師父的師兄為二師父,二師父教他習武、坐禪、如何治療痔瘡。而三師父製醬油、四師父作師公、五師父種薑……,每跟隨一位師父生活、也就掌握一門專精技藝。
  • 老師說過一段故事:一次跟著師父採藥,師父拿了一片葉子給我含著,起初只覺頭一陣清涼,過了半個小時後頭卻暈起來了、走路也開始覺得喘,我急忙問師父發生了什麼,師父只答──這是薄荷,會散氣,不能吃太多。這是薄荷「少服清利頭目,久服散氣、傷肺氣」1的特性,但老師不需從本草裡獲取這些字句,而是從貫穿生活的日常體驗裡早已習得。
  • 後來,我跟老師上山採艷紅鹿子百合,當時第一次學、想說極其珍貴要到新北市石碇區的「皇帝殿」才看得到,結果老師家院子裡就長著幾顆豔紅鹿子百合,八角蓮多到像雜草一樣。一問,老師只道:「最難種的是蘭花,這些有什麼難,小時候就會種了」。
  • 回家後開始研究這味藥,原來八角蓮應是《神農本草經》裡的鬼臼,但鬼臼看起來又比較像和八角蓮同屬的六角蓮,兩者間究竟有無異同?懷著這樣的疑問,我又去查找了六角形、八角形的差異……最終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
  • 從探考藥物的過程裡,我領悟到:就像越了解情人、會越懂得該怎麼驅使他一樣,只有真正採過嘗過一味藥物,對它的形貌、基源和歷史越了解,對藥的使用才可以達到左右逢源。熟悉而能夠掌握,或許這就是感情吧!

【備註】

  1. 可參考《本草備要.薄荷》
    辛能散,涼能清(本經溫,蓋體溫而用涼也),升浮能發汗。搜肝氣而抑肺盛,消散風熱,清利頭目
    治頭痛頭風,中風失音,痰嗽口氣,語澀舌胎(含漱),眼耳咽喉,口齒諸病(辛香通竅,而散風熱),皮膚癮疹,瘰癧瘡疥,驚熱(凡小兒治驚藥,俱宜薄荷湯調),骨蒸。破血止痢(能治血痢。血痢病在凝滯,辛能散,涼能清)。虛人不宜多服(能發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氣)。
    蘇產氣芳者良(薄荷,貓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雞之酒也;桑椹,鳩之酒也;莽草,魚之酒也,食之皆醉。被貓傷者,薄荷汁塗之)。

以外史輔助知識譜系的建立

  • 光就藥物而論,經過幾番大一統王朝(某種程度上)為炫示國力所刊定之官修本草後,原先各方水土發展出的地區性用藥被統合成可觀的大部頭,如今動輒得將三四百味藥嫻熟於胸,迷失在這座迷宮顯然不是件困難的事。
  • 在構築知識譜系時,論究諸學門源流和發展的「外史」類著述可以成為一個良好參照,如藥物之《藥林外史》、內經之《內經時代》。

師父強調的氣與解剖

  • 我師父用氣來診脈,所得資訊可細緻到頭痛位置、經絡分部、腹中胎兒性別週數……等,且百無一差。親眼見識過這樣「最後的一代宗師」世代的我,不可能會覺得中醫弱,只是師父從不教我這些,只跟我說:把病看好、不要學這種邪門歪道。
  • 師父曾作過特務,有機會從事新鮮屍體解剖,親眼看到網膜組織、淋巴液走竄、骨髓形質,三焦對他來說就是這麼具體的概念。師父叫我讀後中時什麼書都不要唸、只求畢業,叫我去大陸買屍體來解剖,想也知道,我如何能做得到?福馬林泡過的大體如何能看得到活體網膜及筋膜?我無法有這些生活經驗,也無法回不到師父的年代,只能用知識及方法學補足。
  • 中國古代解剖可多了,看看紂王、一不爽就剖你心來數到底有幾竅。那為什麼中國重視心而不重視腦?為什麼發展出心為君主之官的醫學概念?心臟被刺還不一定死呢。
  • 我覺得這些問題是很值得去問、去思考的,千萬不要自以為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認為古人很笨、世界在不斷進步,古今差異有時是思想脈絡問題所致,有時笨的或者叫迷障的反而是我們。

直探文化精髓的素養

  • 結合前面的問題,在此且再把你們最開始的問句延伸成:一位醫者應該具什麼樣的素養?或者說,讀過中文系和中醫的我認為素養是什麼?
  • 當年在中文系我簡直是班上的異數。詩詞、我不會寫也懶得寫,書法、比我寫得好一大堆,但我是對中華文化精髓掌握最清楚的人
  • 我曾經問過老師收魂儀式之核心何在(還記得他和四師父學過抓鬼嗎XD),得到的答案是核心是尖銳的鑼聲。要知道,聲波尖銳的入於鬼界、低沉的入於法界,所以如果真沒錢的話,拿鑼到棺材旁敲幾下就完事了。當然有錢人的儀式還是得做多幾天啊,法師才能領得多。
  • 所以你看各宗教、各民族鬼事都是尖銳的音樂,才知道喪禮鑼聲鏘擊聲響徹雲霄、佛寺暮鼓晨鐘轟隆低迴的文化習慣,背後原來藏著此等規律,但如果沒有深入本質的分析觀察、攫取精髓的素養,恐怕也是難以意會其中的不尋常。
  • 就像一開始說的:中華文化核心思想在《淮南子》、在《管子》、在《春秋繁露》,中國人之學該是陰陽讖緯數術之學,相信人與天地鬼神相通、所以家家戶戶都在拜拜。也許看阿嬤拜拜心裡會暗道迂腐,但其他文化其實也有相近的本質,比如到西藏可以看到藏民繞法輪、泰國人也會繞塔,望之只覺好莊嚴虔誠神聖啊——但這些跟華人拜拜本質別無二致,就是因為相信才會這樣做,差別僅在於「外國人拜起來比較優美」的認知罷了。
  • 所以我認為:會問關鍵問題、建立一種觀察分析的方法學,加上掌握該文化精髓與核心概念的能力,這就是素養。只要專注觀察,任何學問都能被分析、被掌握機竅,比如前面提到的法事、佛事,比如聽音樂聽久了可以分態音階,對中醫的認識當然也是如此。
  • 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透過大量的閱讀、透過願意沉浸的深思、透過認識更多高明的人,建立對於中醫藥文化的分析觀察邏輯。有些人是理性分析型、有些人是敏感型、有些人是知識型、有些人需要中西醫結合,但只要不喪失中醫學的素養精神,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實在不一定要走一樣的路。

中藥缺貨議題

圖片5

台灣缺藥三因

  • 其一,大盤商炒作
  • 其二,科中藥廠不作為。
  • 其三,中醫師公會太弱勢。

三因之一:大盤商炒作

  • 有個老師曾經問我:「金烈,你要不要拿出100萬,我們來囤杜仲?」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能產製杜仲這味藥的樹木需要長得很大很久,現在杜仲種植敢不上、將來一定會缺貨,很有賺頭。可見我們中藥被當作期貨戰場。缺藥這問題看起來很是嚴峻;但當我們去查大陸的藥價,卻發現他們並沒有漲,所以為什麼臺灣為何會陷入缺藥危機?
  • 我認為是第一個原因是大盤商在炒作。先有這樣的概念:從大陸當地一直到高雄等商港都叫大盤、到迪化街都叫中盤,中醫師大概就是末端使用者。大盤商把這些藥物給了誰?或許有人蓄意囤貨?或許有很多藥物被拿去做清冠一號、被拿去做精油煮藥膳。

三因之二:科中藥廠不作為

  • 藥廠既不願意處理這個問題、又擔心再漲價被罵,乾脆做缺貨處理。所以第二個問題可能來自於科中藥廠端,在我看來,科中藥廠對臺灣中醫界實在貢獻不大,主要是把原藥材轉換成科中粉而已,並進行品質把關。常常藥價上揚時說漲價、藥價跌下來也沒有跟著降價。各家藥廠甚至連科學中藥該用幾克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中醫師的使用經驗也與藥廠藥罐上的克數不同。
    1. 為什麼會說藥廠端可能存在問題?因為診所下單水藥完全不缺。
    2. 如果健保不給付科中,科中藥廠可能會倒一半,你想:只要農藥過關,我甚至可以直接買藥材回來磨粗粉就好了啊。
    3. 當然早期藥廠或多或少還是有做一些研究,像黃碧松《醫道堂臨床醫案實錄》後半段就有記載其早年受科達委託做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研究,現在看起來有些是挺有意義的。但現在藥廠對中醫藥研究基本不投入經費,都花錢在符合政府機關的設廠標準、儀器升級及藥物檢驗。

三因之三:中醫師公會太弱勢

  • 臺灣的中醫師公會太弱勢面對藥廠的不作為,公會應該站出來強烈要求藥廠及政府不能缺藥。我曾向公會建議先由公會集體簽約藥廠,讓藥廠不得不對中醫界友善、不得不開始奮鬥一點及品質提升。
  • 有時實在感嘆:臺灣中醫界很自私,很多人只在乎自己的人脈及賺錢,心裡沒有中醫發展,遑論對後輩的扶持。現在大家擔心的訓練醫院及專科制度,就蘊含者一些世代的衝突。
  • 與此相較,西醫還是強勢一點。但西醫的問題是醫生沒藥廠的仿單就不會看病,藥廠說某藥治某病就概括全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引進的一本書叫《醫藥幽靈》就披露了藥廠如何操控研究。
  • 另外一個層面,西醫師常常沒有考量到藥物副作用時,在美國西藥師是可以提出糾正的、醫生會尊重他們的專業,但台灣的西藥師恐怕缺少這樣的功能,如果糾正可能會馬上收穫「你管我」的冷眼。

台灣缺藥三解

  • 第一,循社會問題模式解決。
  • 第二,醫師備藥、自製藥。
  • 第三,發展台灣本土草藥。

三解之一:循社會問題模式解決

  • 考量到前面述及的諸多層面,我們知道缺藥並不單純是一個醫療問題。
  • 所以,中醫界要團結、公會對藥廠的態度要堅定、政府要下場扶持,臺灣藥物才能真正擁有所謂正常生產量,而不是都依靠大陸,這是社會性的問題。

三解之二:醫師備藥、自製藥

  • 在健保對科中的偏重扶持之下,中醫界已經忘記了很多事情:如果科中不會、可能醫師也就不會,如果科中沒生產、醫生也就對該藥味感到陌生。
  • 在過去醫藥關係中:每個中藥房都會製藥(如:北京同仁堂),可以滿足醫師的備藥、自製藥需求;但現在依靠健保,炮製、製藥功能幾乎被藥廠完全吞食掉、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兼有臨床意義與市場價值的傳統。
  • 所以我請人做大活絡丹、回天大造丸、十棗丸、紫丸,最近甚至還做了礞石滾痰丸(因為受託方嫌製丸太麻煩,所以改成做礞石滾痰丸膠囊),這些放兩年都不會壞。我診所的藥比長庚跟中國都多,甚至每次叫新藥忘了用都會被小姐訓斥診所藥太多。
  • 如果將來獨立開業,要懂得去製作自己喜歡用的成方湯膏丸散、要有這樣的探索精神。身為醫生這行業一定吃得飽不會餓死。利用賺的錢的1/10來探索這些領域就可以玩得很快樂了,這樣醫療生活才會有樂趣。
    1. 像是剛剛提到的大活絡丹,我這次總共花了四萬元在製藥上,但如果不這樣弄、要怎麼還原這帖過去治療中風的要藥、知道它長什麼樣?最怕的是找不到人做,既然找得到那當然做。
    2. 我磨了五寶散,裡頭用到了硃砂——我特地拜託師大的朋友送去國立清華大學貴重儀器中心做分析,檢驗出來硫化汞含量果然很高,但我反而因此放心了,要知道朱砂本來就是硫化汞、出現其他重金屬(像是鉛)或游離汞才該擔心。於是我也開始探討汞到底放多少是安全的,查到民國70幾年臺大研究發現了一定劑量以下的硫化汞在老鼠試驗中完全沒有不良影響1
    3.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分辨人工硃砂還是天然硃砂?到底有沒有差異性?師大化學系的前系主任說:「對化工來講,硫就是硫、汞就是汞,很難去分析出人工和天然間的差異。」所以我只能回去問藥房,這又要說到藥物鑑定的問題了。
    4. 對此我實在充滿了好奇,甚至想說既然研究都訂出劑量了(好像是台大教授蕭水銀做的研究),當然現在是不能用在病人身上,但可以考慮自己要不要試著吃一段時間。以朱砂為例,臺灣就是怕麻煩就全部禁掉,把研究成果的安全劑量都拋棄。科中也只會做那些藥,中醫也就這樣沒落了。所以真的要多試藥、多用藥、充滿嘗試精神,一方面不會被缺藥危機框限住、一方面中醫的多元色彩才有被保存的可能。像硃砂及一些毒劇藥,就可以讓政府公認的機構生產製作及泡製,保證品質與安全而供中醫界使用,不是直接禁掉而限制了中醫藥治療疾病的發展。化療藥有毒,政府有禁嗎?

【備註】

  1. 目前尚未查找到洪醫師所提到的論文,不過2008年的研究已明確指出硫化汞(硃砂的有效成分,毒性遠小於甲基汞)之安全劑量為0.1 g/kg/day 。[Reference] Chuu, Jiunn-Jye & Huang, Zih-Ning & Yu, Hsun-Hsin & Chang, Liang-Hao & Lin-Shiau, Shoei-Yn. (2008). Attenuation by methyl mercury and mercuric sulfide of pentobarbital induced hypnotic tolerance in mice through inhibition of ATPase activities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cerebral cortex. Archives of toxicology. 82. 343-53. 10.1007/s00204-007-0255-9.

三解之三:發展台灣本土草藥

  • 大陸有四大藥市──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廣州清平、河北安國1
  • 我曾特別走訪了成都荷花池,是一座大概三、四層樓高的現代建築,裡面有大概五六百家商戶,也在那兒買了蚤休、八角蓮等藥材。
  • 類似的「藥市」在台灣還是存在的,例如每逢九九重陽,岡山會有一個名為銅籮筐會的集市2,總有許多草藥房在此聚集、兜售草藥。過去我會跟老師一起前往,聽老師分享一些故事,然後扛樟樹寄生等一堆藥回來。現在都在說要和大陸保持距離,但更該做的是大量鼓勵種植台灣草藥、中醫學校也應大量教台灣草藥的應用。
  • 假設健保水藥只給付臺灣草藥,請問會不會有人種?當然會。政府的作為影響深遠,所以才說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打個比方來講:108課綱將本土語言納入必修,即使大家都知道失去了語境、單憑一學分兩學分的學校教育,閩南語根本不具有功能,還是得教得學;但如果真的有心推廣、將閩南語列為學測考科,大家就會更進一步,即使得進補習班也會矢志把閩南語學好不是嗎?
  • 所以在臨床上,對藥物的知識要廣闊、台灣草藥得學,千萬不要被科中限制——科中藥廠明明可以有很大的作為空間,取代過去藥房的製劑角色,但卻把自己自限為代工廠。以我來說,即使現在完全沒有所謂「大陸中藥材」,我一樣至少有200種臺灣草藥做為武器,且其中有100種用得極其嫻熟。我不會感到困擾、而且勢必會更進步,因為現實在逼著你要把它弄更熟。
  • 認識臺灣草藥是件有趣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採集,多看圖譜、多到山上看看、多去龍山寺青草街聊聊天。但學臺灣草藥要謹記一件事:臺灣草藥往往因為自卑心態而誇大療效、並不實事求是。比如一位大哥跟我提到:某某醫師宣稱牛港刺可治禿頭、治新冠後落髮云云。我只問:「呃,那個,大哥,你的禿頭吃了這麼多牛港刺治好了嗎?」大哥摸了摸光滑的顱頂,答曰沒有。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不要有一個案例就講、就拿出來宣傳

【備註】

  1. 大陸全境共有十七個國家認定之中藥材專業市場,一般認為的四大藥市為: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河南禹州、江西樟樹,行文中仍以洪醫師口述為準。
  2. 岡山區公所官網記錄有「籮筐會」或稱籃籗會,每年的三次舉行日期分別為:農曆3月23日媽祖生、8月14日中秋節前夕及9月15日義民爺祭。不確定是否為洪醫師指涉之銅籮筐會。

從缺藥看中醫界問題

  • 隨著缺藥潮,或許有人會認為用傷科和針灸取代之即可,但我始終認為「傷科和針灸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我以前在醫院待的是針灸科,用了很多針灸、對針灸的了解算深且廣。傷科手法也被許多朋友力讚過,所以是說這句話是有憑據的。甚至我認為:聲稱可以取代的那群人對中醫核心的精神可能存在誤解,指導他們傷科與針灸的操作,不一定是中醫的背景知識。
    1. 如果失去了風寒暑濕燥火、失去了伏邪概念,只會傷科,那麼還算中醫嗎?這樣跟理療師的區別在哪?
    2. 我老師說過一個概念:「倘若不受風寒,腰椎就算被壓迫、也不見得會痛。」因為身體足夠強韌以耐受住單純的腰椎壓迫,當受了風寒才會承受不住。所以用藥的珍貴之處在於扶固正氣、去除外邪,這個不是針傷手法完全可以取代的。
  • 如同剛剛提到的「牛港刺治禿頭」之說,我實在不認同說話不老實的醫生,也非常不樂見在社群軟體分享單一個案療效──這些都是不全面的表現。合理且有意義的分享應該是這樣的:十個三叉神經痛裡大概可以處理好幾個、診療時想法何如,而非僅僅抓著一個成功個案大書特書,對可能存在的更多治療失敗案例視而不見。把自己吹噓得跟神一樣,在對求診者資訊不完整之餘,也讓後學者只看到學長姐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時,可能亦會因此陷入「我是不是太遜了」的自我否定。
  • 我認為專科醫師沒有不好,但希望應該當中醫全科五年後才能考專科,才不會失去中醫完整性。而且也要留意世代剝奪的危機──如果只是讓你們多蹉跎幾年、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就沒有意義。如果資深醫師不用考就是專科醫師、而你們要考?實在沒理由,也容易造成世代誤解,反而讓中醫界分裂。

藥材安全性

所以我們一般去中藥房拿藥粉的話,有辦法跟他們拿一些就是證明他們藥材安全性的東西?
  • 我們先有三個觀念:
    1. 臺灣目前對進口藥物的抽檢大概有十項藥物比較頻繁[1],其他的不一定有抽檢,所以很難從根源就要到。
    2. 特定藥物──比如說農藥特別多的枸杞──會有特殊把關機制。
    3. 唯一能直接拿一份報告書給你的是科中藥廠做的安心藥材,但賣得比較貴、所以生意不好,可能慢慢收掉了。
  • 當局確實有在想要逐步建立安全中藥的規範,但是臺灣現在的醫療系統對病患越來越不友善,健保變成是敲門磚,比如說去骨科、隨便開刀都得自費個二三十萬,像臺北市的針灸科也動不動都是自費,做一千二、一千六的自費特殊針灸、傷科。
  • 說回來藥材安全性,我還是覺得大家其實不要太過擔心。像是把茶葉拿去驗可能會有農藥、可茶水不一定有,因為農藥是重金屬,會螯合在茶葉、卻不一定會溶解在水裡。今天中藥材大部分還是煮成藥汁、科中也是由藥汁再用澱粉收發,所以真正攝入的農藥機率真的不高。
  • 所以可能只有粗粉比較有這樣的安全疑慮,這就要看廠商了,像我叫萬國的,我都會問他們有沒有驗重金屬、他們說有。至於科中和水藥的問題確實不大。

【備註】

  1. 甘草、地黃、川芎、當歸、茯苓、紅棗、黃耆、白芍、白朮、杜仲等。
    (資料來源:新北藥師公會官網)

五版教材

圖片6

大陸教材的演替

  • 最早的教材應該要屬民國初年、救亡圖存之際的作品,中國人就是這樣,當快要滅亡的時候、寫得才會比較真,所以其實我很喜歡民國初年的教材,像程門雪等大家都跳進來寫了,還有錢今陽的《中國兒科學》也寫得很好。
  • 後來的一版教材到五版教材就是勢力分配。

五版教材的問題

  • 教材講求大一統、全國通用,但廣州經驗和北京經驗顯然不會一樣,所以才要聚在一起開會、搓出一個各山頭都能勉強接受的「共識」。但其實沒有人滿意這個結果,因為那是一個妥協後的產物,試想:中醫講求的是異法方宜,一朝一夕之間「全國通用」,是不是就違反了中醫精神?所以各地醫家們都致力於留下著作,像山東有位傷寒大家李克紹,他的兩個徒弟李心機和姜建國1就各自都有著述、且皆寫得很好。
  • 教材講究辨證論治,欲將一個模式套用到內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等。但即便肇因看似相同、用藥也不該一體適用,以腎陰不足為例:小孩子陽氣旺盛易上火、不怕六味地黃三味藥微瀉,所以有六味地黃丸;而老人家精不足了,用左歸丸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 辨證論治把症狀全部框在一起將之定義為「證」,把中醫尋機之妙過度簡化成症候群的分類。疾病發展應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衍生過程、是一種病勢的流動,患者此時此刻在診間傾訴的症狀,如:「現在頭痛」、「這兩天感到噁心」、「從三個月前開始小便有不盡感」,存在時序上的先後、於證治等級上也應有輕重之判,而五版教材沒有時間軸的概念,這樣分證論治下去其實是不合理的。
  • 最後,是缺少真正簡要且核心的原則、精神,例如徐老師告訴我們的「聲音高低頻率決定法界歸屬」、就像剛剛我和各位講的「體病之異」。治體、治病在過去分得很清楚,爬梳方藥的發展史,可發現在《傷寒》時期,人的飲食簡單、生活簡單,體魄都沒大問題,故可以看到發展出來的方劑多半較以「除病」方劑為主;但到了東垣、元素時代,「除病」、「益體」被同時顧及的機會大增,用藥上複雜性就出來了,防風通聖散就是很好的例子。

【備註】

  1. 洪醫師席間只提到李老有兩位弟子、且其中一位為李心機,姜建國之名為編者所補。

治病、治體當明辨

  • 所以到現在,很多醫生看病,只治體而沒看到病,像是看到陽虛就直接歸為頭痛原因,忽略了還沒解掉的太陽風寒,所以才會有「中醫都在調體質」的現象發生。
  • 我想強調的是:治體、治病有別,又不能截然二分。如果患者體還不足、使風寒不得去,就必須注意治體;如果患者體魄健盛又病情急躁,便可以全力治病,這就是本末之別。
  • 九味羌活湯整體是治風寒的,裡頭的黃芩、生地就可以得到兩個意義:
    1. 第一,對於陰虛之體,本來陰液就不足了,如果再過用祛風藥,會不會讓患者因此口乾舌燥、咽喉不適?所以生地可以作為固體之劑。
    2. 第二,當毛細孔鎖閉、沒有一個宣透的管道,風寒其實會生內熱,所以有人可能同時喉嚨痛又怕冷畏涼,黃芩可以處理掉這樣的內熱。
  • 綜合來看,如果脈表現為腎陰不足、但病人又有風寒之證,所以在祛風劑裡面,我可能得考慮加一點知母、黃柏、生地。
  • 所以當走入實務時,再硬是要區分絕對的寒、熱,有時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就像很多人問過我:「洪醫師我到底是冷還是熱?」我都會回答:「如果高雄熱得要命、臺北很冷,那麼臺灣是冷還是熱?」
  • 還有一個問題是:以前的人可能2天回診一次,現在開藥往往都是直接以週來計,是我們變強了嗎?比古代醫者更能預測疾病辨化?這恐怕只代表我們因應健保規定而對於疾病的發展更加難以掌握了。

小結

  • 我們還是需要的五版這樣的教科書給到一個切入點,但不能被它給限制住。
  • 成都中醫藥大學很重視各家學說、就是希望避免掉這個問題。另外像張效霞、孫廣仁也寫了一些書來審視、回顧五版教材理論和既有理論的異同。
  • 大家為了考試難免需要去讀教科書,但我會希望在這個基礎上,再找一兩本精彩的書來看。我手頭上有幾本傷寒著作就寫得極好,比如說李克紹的《傷寒解惑論》,讀完也許就會對五版產生了很好的補充。

核心書單

圖片7
  • 下以溫病學為例作說明:
    1. 首先,講稿類著作是與諸大家結緣的良好契機,比較常見的是孟澍江和張之文的,我比較推崇《張之文溫病學講稿》,可搭配同作者(張氏)的《溫病舌診圖譜》一起看。
    2. 之後讀柴中元《溫病求真》,這本書很認真地討論、考究及批判了《溫病條辨》,告訴讀者原來《條辨》的資料基本上都來源自葉天士醫案;柴氏的另一部著作《熱病衡正》也是精采至極,帶你發現該用怎樣的問題意識來讀一部經典,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3. 最後再讀張文選《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這樣對於溫病學的基礎便大底穩固,剩下的就是錦上添花的小細節了。
  • 我曾介紹謝路《溫病臨證破解》給美國的一個醫師,他讀完跟我說,這本書真的是經典、讓他對溫病視野大開。
  • 閱讀次序:
    1. 五版
    2. 張之文講稿
    3. 溫病舌診圖譜
    4. 溫病求真
    5. 溫病臨證破解
    6. 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 提到溫病我有一個很大的感觸──我覺得臨床上的溫病變多了,尤其再經過這次的新冠疫情。雖然氣候變遷劇烈,但整體的氣候還是往溫病走;或許患者會因天氣變化會突受風寒,但溫病的趨勢仍然相當清晰穩健。從脈象來看:新冠或新冠疫苗干擾血分的脈大部分都是洪脈,即使到了冬天,最近在門診中出現的脈象表現仍然是以洪數為主。

探究疾病發展的脈絡

醫師前面有提到可以新冠為例去搭建房子,請問該如何搭建呢?

觀察新冠、搭建房子

  • 我一直很信仰我老師,曾經想過老師是否能用他的精詳脈法、為我們提供一個近代疾病變遷的脈絡出來,但老師目前沒有想架構的想法、也沒有系統性告訴我,這就是以前師傳系統的特色。
  • 所以在這邊我說明一下自己對新冠的觀察──架構過程:
    1. 新冠+疫苗常使過敏化增加──內熱性免疫混亂。
    2. 新冠會侵犯最弱的地方──對舊有疾病的侵犯。
    3. 女生只要遇到月經,新冠都特別嚴重──熱入血室。

新冠使過敏化增加

  • 過敏化背後的概念是免疫系統混亂,原因在於:第一,這是一個沒接觸過的病毒;第二,大多數人都打了疫苗。所以常見的新冠後遺症「咳嗽」本質上就是過敏性氣喘,另外像有些人反反覆覆地喉嚨痛、有人鼻子開始容易過敏、有人聲音變得沙啞等等,本質上就是過敏。
  • 我有一個老師說:看新冠就像看AIDS,因為本質上就是免疫混亂。所以像之前所提到的,各位會診到很多新冠的脈,不管前面的脈怎麼變化、稍微加壓就都會出現洪脈,這反映出免疫反應的內熱。
  • 治療方面,像咳嗽不止大概就是用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喉嚨痛以養陰清肺(湯)為主。又因本質上是內熱,所以也衍生出一系列解毒湯的特殊用法。

新冠侵犯最弱的地方

  • 新冠+疫苗後,有些人開始覺得常常頭痛、有些人紅斑性狼瘡變得不穩定,當然也是一種免疫混亂過程,不過還有一個核心就是「血分內傷」。
  • 中氣不足是最常見的內傷。所以很多人在打疫苗或真正染疫後就容易喘、講話撐不久,這就是一種內傷。
  • 對此我立了一個「升陷活血湯」的處方,就是用升陷湯去做變化。

熱入血室

  • 臨床上我們會發現女生只要在月經來潮期間染上新冠,整體的症狀會特別嚴重。
  • 這個就是葉天士的溫病論述裡所講的熱入血室。像是我學妹咳得要命,我建議用小柴胡變化、結果她吃完當天綠色鼻涕馬上就不見了。

啟示

  • 我覺得大部分的新冠後遺症處理起來都不會太複雜,其實很多都是用溫病方,氣喘可能看個兩次就好了,頭痛得要命的也是很快就好了。
  • 「非常符合溫病」是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病頗具意義的特色,即使患者可能中期受寒、夾雜的寒邪也不會是處理主軸。所以大家可以先從脈裡面去了解:稍微加壓,寸脈不足常見、洪脈也是常見。
  • 從這兒我也更了解中醫所說的四時之脈為什麼重要,因為現在是冬天、這麼冷,不應該出現洪脈,可是看起來這樣壓下去有些燥急的、不對時的脈象卻不在少數。

剪影

326419620 735810428156212 7902064875960362406 n 4
341812451 745427763717973 2810558449616514806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