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偉老師訪談

目錄

採訪人員
CM51 賴恒如 王顥霈
CM52 黃詠期 李昀諭
CM53 黃瑀鍀

不久前,身邊的親朋好友突然想起你讀中醫系,於是紛紛轉了各種清冠一號的影片和你分享,平時荒草叢生的聊天室突然變得熱鬧非凡,握著手機不知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熱情。

我們在浪潮上,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中醫進入到每個人的社群軟體裡,在新冠疫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對於即將進入臨床的我們,就像雛鷹學飛一樣,離開學校的舒適圈只能展翅奮飛,至於要飛去哪,看什麼樣的風景,雖然不會被限制,可是如果我們從未真正了解過外面,怎麼知道何處是我們所嚮往的景色? 順風和逆風時又該怎麼飛翔?

大醫精誠很榮幸能夠訪問到陳光偉1主任。陳光偉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第十二屆,現任職於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也是多位中醫前輩的指導老師,老師有著深厚的中西醫訓練,他在醫學中心的大腸直腸外科擔任主任十幾年,同時中國附醫的中西醫結合科,慢慢轉向中醫到現在。

老師除了熟悉臨床,也有扎實的基礎醫學背景,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博士班,曾任本校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4年,及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4年,培養出許多莘莘學子。雛鷹的我們在這階段多聽前輩們的分享,對於那個不熟悉的外面,或許能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也或許能有不同的想法誕生。

老師對於中醫專科化跟負責醫的想法是什麼呢?

老師:業專於精,西醫跟牙醫早就有很多科別的專科醫師制度,這個制度可以拉高中醫的整個形象跟地位。以西醫舉例,如果有醫糾時,可以拿出專科醫師的證明,保護醫學的專業,至於健保給付應該沒有影響。

doctor asian 2021 11 12 06 04 36 utc

老師對於中醫實證醫學的想法是什麼呢?

老師: 現在西醫的任何新的治療,都有 EBM2 為後盾,西醫有,中醫也要有,中醫 EBM 雖然比較難投稿 SCI3,但還是有會接受的。儘管證據等級中醫與西醫不同,但我們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老師認為,這些 EBM 的收集要以多診所、多醫院、多醫學中心為基礎,這樣就會有公信力,從大醫院開始做起,輪流找 case 報case,收集抽血、X光等數據,再討論到中醫的證型,累積之後可以投期刊,之後出書的形式發表。

中醫在治療疾病,會建議有統一的治療準則嗎?

老師: 雖然中醫理論百家爭鳴,而且講求辨證論治,但還是需要異中求同(理論與治則)。二十年前,老師每兩年會到中國大陸的癌症中西醫結合治療協會開會,當時他們就建議要有中醫癌症治療 guideline了。而且 guideline 對於年輕醫師肯定會更需要,因為像我們有經驗的醫師,在治療病人上已經是得心應手了 。雖然說中醫是辨證論治,但在現在講求科學的時代,EBM 跟 guideline 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現代中醫師教育就會有這個需求。

stethoscope on graph paper finance account stat 2023 07 05 02 20 08 utc

剛畢業的中醫師選擇診所或醫院的差別?

老師: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問我會不準,因為我是從醫院出來的,所以我鼓勵年輕醫師留在醫院,待幾年再出去。一畢業就到診所,很會看病,應對及服務也很好,病人有可能會很多, 但是在大醫院的話,可以面對重症及看到很多住院中的病人該如何去思考下手治療,還有寫病歷的要求以及報告都相當繁重,而且也會跟西醫比較多交流,逼著自己讀書,提升西醫的知識,不過缺點是薪水比較少,比較累。  

waiting room in hospital 2022 11 04 06 23 42 utc

剛畢業的年輕中醫師,我們如何建立臨床的學習回饋系統?

老師: 現代中醫師要會「辨證」也要會「辨病」。不只要改善症狀,也要能治療疾病。現代中醫不再像老師那個年代,不只中醫師地位提高許多,而且有很好的學習環境,所以要好好學習西醫看病的理論(就是辨病),因為從「辨病」的角度可以快速掌握到病人的狀況,這樣中醫師在解釋辨證論治理論給西醫師或民眾,有共同的語言,才能更得民眾的了解及化解西醫的誤解。

老師覺得學習中醫的方法?

老師:中醫的學習就是「承明師,多臨床,勤讀書」,這是我平常上課常講的。「承明師」,因為中醫跟西醫不太一樣,西醫一個技術一個新發現,在 journal 就看得到,中醫要看老師, 每個老師專業、教學精神及熱忱不一樣。所以承明師就是找到一個老師願意教的、願意放的。「多臨床」,中醫就是一個經驗醫學,從看病人當中自己去修正。再來就是「勤讀書」,這包括多聽演講,像我現在也還是會常常去聽,因為中醫是經驗醫學,會從經驗中一直去修正自己的思考。

concentrated asian student preparing for exam 2022 09 23 20 17 49 utc

老師除了專注於醫學, 平常的休閒活動是什麼呢?

老師:我對醫史文獻很專注,有長期的收集跟目標,所以我們才有醫經醫史所。 我大學的時候是攝影社長,對藝術很有偏好,那時候畢業就開始會收畫、收古董…醫史文獻也算是古文物,當時沒有人在收集這個,或是收集的人不多,我花了30 年的時間,及很大的資金在這上面。他的中醫文獻收集,除了有大量明清時期的中醫線裝書以外,老師也把台灣從清朝(尤其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到民國40、50年代台灣)出版的中醫資料收集,很多有可能是台灣第一的,這些資料相當寶貴。

今年四月,在學校的立夫中醫藥博物館“臺灣中醫藥典籍”特展4中,陳光偉醫師將他珍貴的台灣中醫典藏古書與大家分享。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從 18、19 世紀, 明清醫政制度與傳統中醫藥典籍醫術隨著漢人移民開墾傳至臺灣,我們從這些古書中慢慢品味出中醫藥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歷史與文化。這次展覽共八櫃,包含中醫藥手抄書、日治時期的中醫藥書籍雜誌、40-70 年代中醫藥、針灸的書籍、雜誌,及各個不同出版社的出版刊物,將臺灣中醫藥典的精華整理給大家,揭開中醫、中藥發展的歷史脈絡。在新冠疫情大爆發,醫學苦於尋找解方,其實可從中醫藥典裡尋求脈絡,這是先人的智慧,更是中醫藥學對全球貢獻的榮耀。

後記

很榮幸這次有機會採訪陳光偉老師,老師深厚的底蘊與智慧,如醍醐灌頂般,使我們如沐春風,獲益良多。誠如先賢所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老師的身教言教,讓我們看到了中醫的更多可能,更多中醫發展的前景與藍海。或許我們對未來的道路仍感到迷茫,然而行醫之路本就是道阻且長,也許不能一帆風順,但願我們皆能乘風破浪,莫忘初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5

謹記 陳光偉老師的經驗談,大醫精誠祝福每一位的你們,未來都是展翅高飛的 !

  1. https://www.mmh.org.tw/doctor_view.php?depid=59&did=1104 ↩︎
  2. 實證醫學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3.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
  4. https://www2.cmu.edu.tw/~cmcshow/exhibitioncont.php?exid=19 ↩︎
  5. 屈原〈離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