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嚴重不良事件穴位整理

目錄

不良事件有多常見?

德國學者曾統計1 19 萬名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發現針灸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約為 7.54%,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則為 0.024%。

針對不同的事件,林舜穀醫師2統計台灣 2000 年至 2018 年的數據,發現針灸相關的併發症發生率如下:

事件發生率(每1萬次針灸治療)
醫源性氣胸0.0687
蜂窩組織炎7.49
神經損傷5.76
輕微出血8.31
嚴重出血0.426

由此可知,在大多數情況下,針灸是相當安全的治療方法。

但身為醫療人員,我們依然要極力避免任何的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希望透過整理這個表格供同業參考交流。

不良事件包括哪些?

  • 器官損傷(氣胸、中樞/脊髓/週邊神經損傷、心臟或腹部器官損傷)
  • 感染(風窩性組織炎、肝炎病毒)
  • 斷針、漏針、彎針
  • 出血
  • 不良生理反應(暈針、血壓上升或下降)

穴位個論

穴位病情解剖構造筆記林昭庚院士建議深度
下關神經損傷CN5-3下頷神經
CN7 的顴枝
因為醫師用 2.5 寸
或注射刺激性藥物
3-5 分
人中中風患者死亡太過刺激,導致交感興奮,血壓升高3 分
神志異常刺激過強
頸部、口唇痙攣CN5-2 眶下神經
太陽腦出血由於血壓升高
中風史患者應避免
3-5 分
股骨頸骨折電針導致全身痙攣
風池蛛網膜下腔出血
損傷延髓
由淺到深:
Posterior atlanto-occipital membrane →
枕骨大孔 →
椎動脈 →
延髓
應向下朝著鼻尖方向刺
不要向上朝眼睛方向刺
建議 1.5 寸即可
若方向朝上,極限為 1.2 寸
5-8 分
風府、啞門、安眠蛛網膜下腔出血
損傷脊髓
同風池建議 1 寸,1.5 寸以上就很危險
建議往口的方向刺
風府 5分
啞門 5分
安眠 5分
四白眶周血管出血眶下動脈(Infra-orbital artery)與神經不影響視力
建議 30-32 號針
4 分
承泣34眼球穿刺
視網膜撕裂
百會腦出血升血壓2-3 分
球後、睛明、攢竹眼周出血球後 1.7 寸
睛明 1-3 分
攢竹 3 分
頰車、人迎、翳風心臟停止電針 → 迷走神經抑制心搏頰車 4 分
人迎 2-3 分
翳風 5 分
安眠、風池5AV Block電針 → 迷走神經抑制心搏安眠1 5分-1寸
安眠2 3-5分
扶突穴心率、血壓下降頸神經叢迷走神經反應3 分
天突、中府、缺盆、定喘、肩井、風門、肺俞氣胸氣胸事件中最常見的穴位6
肩井 (30%)
肺俞 (5%)
缺盆 (10%)
天突 (10%)
天突 1 寸
中府 3-5 分
缺盆 3 分
定喘 5分-1寸
肩井 5-8 分
風門 5 分
肺俞5 分
肺俞乳糜胸7胸管畸形患者肺俞5 分
鳩尾、上脘、中脘刺到肝臟肝臟腫大病人鳩尾 3分 或 禁針
上脘 8分
中脘 1寸
不容、承滿、日月、期門、章門刺到膽囊膽囊病史病人不容 5-8分
承滿 0.8-1寸
日月 7分
期門 5分
章門 8分-1寸
神封、步廊主動脈出血主動脈弓深度過深神封 4分
步廊 4分
胸部穴道肋間動脈出血肋間動脈肋骨下有 intercostal artery
肋骨上有 collateral intercostal artery
中脘胃穿孔深度過深中脘 1寸
梁門、章門、腹哀、京門、脾臟破裂脾腫大病人梁門 5分
章門 8分-1寸
腹哀 5-7分
京門 5-8分
腹部穴位腸穿孔最多用兩寸
大椎、陶道脊髓損傷、蛛網膜下腔出血穿刺超過黃韌帶大椎 5分
陶道 5分
意舍、胃倉、肓門、志室刺到腎臟深度過深意舍 5分
胃倉 5分
肓門 5分
志室 5分-1寸
內關血壓下降、AV Block迷走神經反應5 分
正中神經損傷手法過度激烈
列缺神經損傷外側皮神經(lateral cutaneous nerve of forearm)
橈神經淺支(radial nerve superficial branch)
病人感覺到觸電時,不要繼續強力施行手法3 分
神門尺神經損傷同上3分
合谷拇指內收肌纖維化和內收變形8
臀部穴位臀上動脈破裂臀上動脈superior gluteal artery出血在深層,較不易發現
足三里腓神經損傷多為注射引起的
病人感覺到觸電感時,不要過度施行手法
5分 – 1.5寸
三陰交陰道大量出血子宮過度收縮5-8分

排除的不良事件

  1. 穴位藥物注射:在中國,許多神經損傷都是源自於穴位注射西藥或中藥萃取物,在台灣並無此治療方法。
  2. 日式永久性針灸:台灣並無此治療方式。

感染

哪些人是感染的高風險群?

林舜穀中醫師在 2019 年分析台灣的數據9,發現具有以下疾病的患者,針灸後產生「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較高。

共病校正後的勝算比
靜脈曲張2.55
肝硬化2.00
糖尿病1.71
心臟衰竭1.71
慢性腎病1.62
中風1.47
自體免疫疾病1.38
失智症1.32
帕金森病1.02(未達統計差異)

參考資料

  • 倫新.榮莉. (2006). 針灸意外案例選析. 知音.
  • 林昭庚. (2009). 新編彩圖針灸學. 知音.
  • 林昭庚. (2022). 針灸實證臨床治療指引. 衛生福利部.
  • Netter, Frank H. (2014). Atlas of human anatomy (6th).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Elsevier.
  1. Endres HG, Molsberger A, Lungenhausen M, Trampisch HJ. An internal standard for verifying the accuracy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the example of an acupuncture study of 190,924 patients. Eur J Med Res. 2004;9(12):545-551. ↩︎
  2. 林舜穀(2023)。針灸相關異常事件—危險因子、預防策略與政策影響。﹝博士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z2xe3。 ↩︎
  3. Xu F, Jin C. Acupuncture and Ocular Penetratio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Ophthalmology. 2022 Jan;129(1):119]. Ophthalmology. 2021;128(2):217. doi:10.1016/j.ophtha.2020.09.024 ↩︎
  4. Wu P, Li N, Gao L. Inadvertent Ocular Perforation Caused by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JAMA Ophthalmol. 2022;140(6):e221823. 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22.1823 ↩︎
  5. Zheng, W., Zhang, J., & Shang, H. (2012). Electro-Acupunctur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Medical Acupuncture, 24, 77-81. ↩︎
  6. Zhang J, Shang H, Gao X, Ernst E. Acupunctur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0;88(12):915-921C. doi:10.2471/BLT.10.076737 ↩︎
  7. Zhang J, Shang H, Gao X, Ernst E. Acupunctur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0;88(12):915-921C. doi:10.2471/BLT.10.076737 ↩︎
  8. Zhang J, Shang H, Gao X, Ernst E. Acupunctur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0;88(12):915-921C. doi:10.2471/BLT.10.076737 ↩︎
  9. Lin SK, Liu JM, Wang PH, Hung SP, Hsu RJ, Chuang HC, Lin PH. Incidence of Cellulitis Follow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s in Taiwan.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9 Oct 11;16(20):3831. doi: 10.3390/ijerph16203831. PMID: 31614442; PMCID: PMC6843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