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國醫中醫學系49屆郭彥碁撰文

中醫系的學生可以分成兩種,練功的跟不練功的,這種分法乍聽之下有點滑稽,卻也是我目前在中醫系觀察到相當有趣的現象。練功,或是說練拳的同學在中醫系裡佔了不少的比例,舉凡內家拳、太極、長洪武術、梅花拳等等,很常可以在立夫二樓看見他們的身影。而不練功的同學可能基於種種原因,時間、興趣、個人想法等等,所以沒有接觸練拳或練功的領域。至於我呢,我是從不練功的人轉變成練功的人。

以前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每天準時去上課,上課認真抄筆記,過一兩個禮拜共筆發下來後,配著自己的上課筆記把共筆讀一遍,等到考前再多順個一兩遍,然後認真寫考古,最後考試。當時的我覺得只要把老師交給我們的內容和知識好好整理過,多看幾次,把這些內化到自己的腦中,等到將來開始接觸患者時,就患者的疾病特點,一一分析、抽絲剝繭,最後從腦海中輸出我認為最適合的方藥給他,這樣基本上就是一位合格的醫師。這些想法跟著我,直到大四下學期我開始接觸軟傷而有所動搖。

軟傷,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是個神秘兮兮的東西,施術者只是把患者的身體擺成一個很特殊的姿勢,然後叫患者吸氣、吐氣,疼痛感瞬間就減輕許多,也沒有針對疼痛點做刺激,也沒有像按摩般的爽感就結束了,為什麼?到底為什麼?軟傷與傳統傷科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它強調的是人體筋膜系統張力平衡,只要張力平衡對了,身體就會自動將一切調整回來,而患者的不適感自然就會減輕。但這裡有個問題,要怎樣才能知道張力是哪裡不平衡,這個不平衡的起源在哪?是從何而來?還記得一開始在學軟傷時,老師請一位同學來當model,老師只是揮了揮這位同學的手,就說:他手的張力是來自於肋骨。我當時腦海只浮現兩句話,為什麼?你怎麼知道?我請老師能不能具體一點形容指下的感覺,或是有沒有什麼指標能確切告知我們這位同學手部的張力是源自於肋骨?老師的回答相當耐人尋味:我沒有辦法確實告訴你我摸到什麼,因為每個人摸到的東西不同。老師的這一段話完全顛覆我以往的觀念,以往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都是相當有系統,很明確地整理出什麼樣的證型,應該做怎麼樣的處置,不管內科或是針灸都是這樣,是很科學很有條理的訓練模式,所以老師當時的回答讓我有點錯愕。我進一步詢問老師要如何才能加強我們指下的手感,因為不管我怎麼摸,照著老師方式將同學的手抬了又抬,摸了又摸,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從肋骨傳來的訊息。老師的答覆照樣很讓人摸不著頭緒:那你就練功吧!

後來老師解釋給我們聽,他說在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細微的訊息,但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忽略那些訊息,我想這算是人體的一種保護裝置吧,避免我們被太多不必要的資訊干擾。然而這個機制在我們觸診時就會形成一種阻礙,它會過濾掉很多我們需要的資訊。比方說有一位患者因為某些部位不舒服來就診,由於患者體內的筋膜系統出了問題才會造成這些不適,而這些有問題的地方會散發出不正常的訊號,如果我們的感官不夠靈敏,當我們的手從患者身上掠過時,大腦就會認為這些細微變化是沒什麼意義,會自動忽略這些信號,自然我們也找不到患者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也就無法從根源處理疾病。而練拳或練樁就是為了將我們的感官放大,讓我們可以接受到患者身體所散發出來的訊號,根據那些訊號再來決定該如何診治患者的疾病。同理,為什麼同樣的患者來看診,老師一把脈就知道患者生了什麼病,該用什麼藥,而我們怎麼摸都還搞不清楚狀況,這也是感官敏銳度的問題,所以當我們的感官放大之後,不僅在傷科觸診上可以感受到更細微的變化,在脈診上也會有更多的體悟。

至於該如何來練功或練樁呢?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從打拳開始,不管是內家拳、太極拳、梅花拳都可以,在練拳過程中就會慢慢增加我們的感官靈敏度。如果沒有時間打拳,也可以練樁,他說他的老師練的是”走樁”,就是一邊走路,一邊心裡默數,從一數到一百,久而久之身體的感官也會不同,我想這應該有點類似西方的冥想吧。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