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講稿讀後感想-漫步古今醫林|曾亮維

目錄

  讀各家學說,像闖蕩江湖,對有武俠情懷的中醫人如我,實在過癮。

  泡一壺茶,讀幾頁書,閉上眼,恍若聽見清風穿林,不住向前奔馳,就是一個負劍江湖,訪師學藝的節奏。

  其中有豪氣重義的俠醫,如王孟英治石誦羲肺熱稽肺醫案一則,看他如何力排眾議,一心救治。也有心懷天下的儒醫如宋元明清醫家之流,以及深藏不露的走方郎中吳又可。有的是自承家技,有的是學有淵源,或招式大開大闔,或劍走輕靈,或內外兼修,時與病謀,時與心謀,都是令人懷念景仰的身影。

  策馬前行,金鐵交鳴不絕於耳,武俠世界的門派之爭更是必不可少。看"醫經"與"經方"家如何一則以針、一則以藥,切磋共建中醫學的核心結構。邊讀任老師整理的《醫學啟源》,邊看"河間"與"易水"的交鋒,就像同門師兄弟,皆師法內經,卻有著共同仇敵"局方",偶爾聯手抗敵,偶爾卻也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金元四大家可比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還有中神通張元素,各憑本事縱橫武林一方,卻又互相景仰,開啟宋金元的中醫理論新紀元。再有"傷寒"與"溫病"之爭,葉氏與薛雪,甚至是民初諸家,醫家之爭可以劍拔弩張,卻如君子之射,爭勝不必見血,以全生癒疾為信仰,以天下生民為依歸,在彼此的競逐中,逐漸淬鍊出上乘武功心法。

  各家學說也反映了百家爭鳴,宗派林立,讓中醫像廣袤無垠的海洋,泅游其中偶爾會迷失自己,但也因其大而能容,中醫之”中”得以維持,不偏不倚之謂中道,對人體疾病的不同認識使得不治之症永遠存在可能。歷代醫家便是這樣一路走來,在療疾的狹道上披荊斬棘,留下斑斑血淚的醫案醫論。

  闔上書頁,腦中猶浮現與古人的神晤對談,逐字講稿形式保留了任老師耳提面命的臨場感,在字裡行間與古代的醫家們唱和著。老師每每講到一個方,就會不厭其煩地背出組成方歌來,劑量、加減法及類方也鉅細靡遺。讀到時總有一點渾身雞皮疙瘩的感動,老師不僅體現以身作則的典範,也是代代累積的傳承薪火,與親身演示的醫之為道。

  曾看過一本書,名為《天才的學徒》,闡述偉大的發明並非無中生有,在科學家間是如何傳承著研究精神與方法,將科學推向新的巔峰。中醫亦如此,傳統師徒間的彼此心印,或思考模式,或窮究醫理,或蒼生大志,都從師父那裡繼承了一些終身受用的東西,在往後的醫涯裡,像天邊的數點繁星,提醒著初衷與方向。偶爾徬徨失落,也像溫暖的被襖,能夠擁抱滿懷並繼續前行。世殊事異,雖然傳統的師徒制已不再適合學院出身的我們,但是師徒授受的精神卻很值得模仿學習,找定一個衷心敬佩的典範,親炙其丰采,直至與老師心有靈犀,想像規劃自己來日的模樣。

  各家學說更教了我寬廣的視野,歷代醫家在關天人命面前,著書有時難免措辭嚴厲,曾在閱讀個別醫家時會隨之起舞批評。然而,當數百年過去,從後世角度綜觀醫家爭鳴,已是另一個高度。如傷寒篇錯簡重訂派詆毀王叔和、成無己,與維護舊論派擁護成、王大相逕庭。河間指責局方溫燥而用寒涼,丹溪為矯時弊而喜滋陰,到了明代一易而為溫補。歷史更迭,現在看來不禁嘴角微揚,皆有道理,若無成氏著作在先,何來批評的著力點可言?若無不同派別出現,何以更廣中醫臨床治則?忽然,往後閱讀古籍,已能從單一時空跳脫,有另一種包容。不同的時空,遇見相異的病患,提筆寫下想留給後世的畢生積累,如此而已。

  又,想要探索中醫武林,各家學說如同一張清楚標示的地圖。跟著任老師的腳步能按圖索驥。譬如老師在書中提了溫病源流,吳瑭及王士雄怎樣地繼承了葉桂溫熱思想,以此為基,閱讀歷代醫籍時便心中有譜,按照時代順序拼湊,「這樣再去閱讀溫病條辨,就有門徑了。」對醫家的生平有了初步了解,籍貫、地域、字號、源流、學醫動機,是老師說的閱讀門徑,於我也是時空的開關。好似在白雪紛飛的冬夜,生起明晃的爐火,邀一位似曾相識的新朋友前來一敘,拉把小凳趕緊坐下,他正要娓娓道來呢!

  最後,整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是中醫的無限可能。當時代前行,歷朝醫師前仆後繼的投入臨床,面對疾病,在不停地豐富經驗下,再突破到嶄新境界。如戴天章用大劑石膏,到了余霖用更大劑量,是一種承繼與發揮。吳有性愛用大黃、承氣湯類,《溫病條辨》更廣其用,增補了傷寒攻下法中滋陰液之不足。當這些醫家試圖理解不同病種的出現,瘟疫邪氣的特點,下不厭早、汗不厭遲,楊璇的分解,都是為了讓後人明白這遠不同於傷寒,是關乎人命非同小可的諄諄教誨。溫病學派一節,尤其是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若無數百年積累,何以開啟葉薛吳王四大家對溫病的總結與巔峰,然而是怎樣的決心與勇氣,讓素來遵古的中醫人能夠去修正醫聖,同時又繼承醫聖。讀到此處,我不禁放下書,為之震動嘆服。

  善於整理也是發明,吳瑭提煉歸納葉桂的清熱養陰思路,為後世訂下溫病不易之法。老師提到,中醫學的發展至現代,還有太多資料尚未被好好整理發揚。今日許多典籍珍本前所未有的被發掘,以往千金難求,如今孫思邈受江南諸師所惱之事已成追憶。醫家們的畢生集成,就在書架上等著我們翻開,正是中醫繼往開來最好的時代。光是資訊科技的簡單應用,本經疏證花費數年光陰整理的藥物主治與傷寒條文對應,現在數天就能完成,更遑論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能從文獻古籍中分析出的意義!儘管最終必須回歸臨床,但僅此種種,都是開展中醫太多可能的養分。

  有人曾問中醫還會進步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醫家的繼承與努力,各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就是中醫再進步的體現。細思所有醫家,莫不如此堅持著,尊古而不崇古,謹守著中醫之”中”,承先啟後。中醫進步的基石,從來都是在繼承上發揚。

  只要有前人留下的那一盞燈,身為中醫人就將繼續堅持點燈傳下去,而那盞燈,在被中醫治癒的人們心中,不曾止熄過。

第一屆徵文比賽得獎文章

徵文主題:講稿系列

前三名

王洪圖內經講稿讀後感想|韓彥辰

張廷模中藥學講稿心得|鄭宇晴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講稿讀後感想-漫步古今醫林|曾亮維

優等

讀印會河中醫學基礎講稿之心得與實踐推廣 |陳禹利

思索李培生的經驗與傷寒論|張世昌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六經氣化學說與傷寒論│傷寒論六經氣化學說十四講讀後心得│馬錫羚

手與心|陳欣妤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葉繼謙

胡希恕傷寒講座讀後感想|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