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大醫精誠週推薦書單

彭海涵|中國醫中醫系乙組大四學生

  1. 秦伯未《中醫入門》:針對想在短時間內入門中醫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讀者,提供一個由淺入深、結合理論與實踐的中醫學習途徑。透過常見疾病的實例,說明中醫的基本理論,適合希望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讀者。
  2.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本書對現代中醫學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影響,作者強調經絡的實質,對於理解和應用經絡理論很有幫助,且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有助於更準確辨別疾病證候,因此讀此書定能對傷寒論更加了解!
  3. 田安然《神農本草經義理探要》:本書將《神農本草經》的基礎理論生動地發揮出來,是連接古典中醫與現代中醫的橋樑。本書以性味為中心,基於歷代醫家的論述,分析探討各種藥物,並說明其作用機理、探討不同藥效。

歐芷希|中國醫中醫系乙組大五學生

  1. 張錫純《醫學中西參西錄》
    我們對中藥的了解,大部分來自於現代醫家的總結,很少有機會一窺中藥的古典讀物。比如神農本草經、又比如本經疏證。可能是因為不好理解、也可能是因為文言文與白話文有蠻大的差距,實在不好閱讀。
    不妨從民國的醫家著作開始讀起。
    這些作者已接近現代、因此文字容易閱讀;接受過西醫的洗禮,對中醫有更多的反思;閱讀過眾多古籍,對中藥有更多體會。不妨看看他們如何解釋古籍、如何用醫案佐證、甚至會輔以一些現代醫學的思考。或許,讀起書來就不會那麼煩悶。
    這本書分成方劑篇和中藥篇。方劑篇有作者獨創的方劑。每篇都有作者的醫案,對藥物的用量、脈象、症狀都記載的很清楚,敘述也很生動。不妨參考看看。
  2.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整本書是用方劑的醫案編排。文字淺顯易懂,對經方該如何運用描述的很具體。作者對六經也有一些蠻特殊的思考方式,不妨參考看看。很適合每天當睡前故事閱讀。
  3.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傷寒論講座》:我蠻喜歡胡希恕對經典的解釋方式。他對於條文不會強硬解釋,對每條條文的敘述都很生動,也會加上一些現代醫學的思考。如果覺得中醫的經典很玄、難以體會,不妨看看他的講稿。(p.s.他的筆記和講稿是不同的書,筆記是他學生編排的濃縮版本,非常精簡,未必能體會箇中真義。我更喜歡看他的講稿。)
  4. 黃煌《黃煌經方基層醫生讀本》:這本書其實不是我推薦的,是爾丁學長在ig上推薦給臨床醫生的。他分上編和下編,下編是從疾病選方。每種疾病介紹臨床常使用的經方。對於一個剛進入臨床的醫生來說,往往是先看到病人的症狀、疾病,再去慢慢剖析他是哪一種證型、用哪一種方。你唸書時,可能會記得每個方劑的適應證,但看到疾病/症狀的時候,不一定能很快反應過來QQ
    我覺得它應該是一本能幫助臨床醫生快速複習、建立架構的書。
    我自己蠻想看的啦w

陳蘊安|中國醫中醫系乙組大五學生

  1.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傷寒論入門必備,以六經、臟腑辨證解釋條文,喜歡逐字稿形式的可以參考,喜歡講義形式的或許可考慮郝萬山。
  2.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以六經八綱辨證解釋金匱要略,淺顯易懂,不時有犀利的言論,可作為接觸日本漢方醫學的入門。
  3. 高建忠著作系列:《讀內外傷辨惑論》、《高建忠讀脾胃論》、《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高建忠是研究李東垣的專家,這幾本書都比較像讀書隨筆,可以輕鬆讀並了解東垣的脾胃理論;第三本則是試圖打破經方與時方界線的讀書筆記。
  4.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不用多說明了吧,一階國考必備用書。
  5. 婁紹昆《中醫人生》:以讀書、討論與臨床體悟寫成的磚頭書,推薦讀過傷寒論與皇漢醫學後再來讀會有新的體悟。
  6. 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解釋原文的方式簡短精要,可當作查閱中藥功效的工具書。
  7. 周達君《脈診導論》:用通俗的方式解釋各家典籍裡的脈法,最後章節以瀕湖脈學導入二十八脈,為學習脈診的入門書。
  8. 周學海《重訂診家直訣》:超級薄的一本書,提點把脈需要注意的細節。

彭凱婕|中國中醫乙大六學生/中國附醫見習醫師

  1. 黃龍祥《中國古典針灸學大綱》:全面爬梳針灸理論的形成與應用,力求還原這門醫術的本始,在延伸應用紛繁、各家見解打架的現代不失為可依循的綱領,也助我們搞清楚那些教科書上沒說明、卻當作理所當然的術語。我願稱為針灸聖經!
  2. 黃龍祥《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理由同上,但本書著重點如標題,而釐清經脈理論的樣貌將不僅只利於針灸的應用。
  3. 王居易《經絡醫學概論》:很好用的書,把經絡理論從診斷到治療發揮整理得非常好、易理解、操作性強。
  4. 柴鐵劬《靳三針臨證配穴法》:工具書,沒想法但必須上時可以參考,總強過把患者扎成刺蝟。
  5. 李世珍《針灸臨床辨證論治》:把方劑和配穴對應,例如瀉神門補復溜可代黃連阿膠湯;補關元、太谿,瀉陰陵泉可代真武湯,挺有意思。
  6. 姚梅齡《臨證脈學十六講》:講透脈學第一神書,好理解,不用死記各脈代表什麼意義,讀完直接了然於胸也馬上能實操。
  7. 高建忠《讀內外傷辨惑論》:高建忠教授是對岸研究李東垣的名家,想要了解東垣思想,從內外傷辨惑論入手比脾胃論更得概要。名家導讀讓你學習路上不孤單,重點是這本書很薄!
  8.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公開常用劑量,也會建議某些禁用藥或難取得的藥材可以怎麼代用,代用的劑量也都有載明
  9. 《古今中藥超大劑量應用集萃》:開卷先講述了水藥操作相關的知識,正文就如標題,蒐羅古今中外文獻中各種藥材的超大劑量應用,雖然你看完大概還是不敢照用,但膽子跟眼界都會開闊許多,很有趣!是我最想從圖書館偷走的書XD
  10. 吳雄志《中藥藥證學》:乾貨滿滿,有融入現代醫學疾病名和臨床現象去做出中藥的應用和劑量建議,感覺像是跟師了一位不藏私的醫師。只可惜我還沒上臨床沒機會驗證,但覺得可以是一本備在診間的工具書。

郭子平|中國附醫見習生

徐文兵《字裡藏醫》:這本書把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字詞用不一樣的觀點去分析它,有時候在閱讀古書的時候常常因為一個字的誤解而沒辦法領悟其中道理,看完這本書後你會更深刻體會到古人用字是多麼的生動與深奧。

劉孟軒|中國醫實習醫學生

  1. 張堅《舌診十講》:圖片精美,方便臨床上手,篇幅不多,可以反覆觀看。根據舌象結合臨床症狀提供開藥的方向。
  2. 姚梅齡《臨證脈學十六講》:對於把脈的姿勢有嚴格的規範,對於每個脈提供鑑別診斷,並結合臨床症狀分析形成此脈的機制。作者對於傷寒的條文於方劑有獨到的見解,可以思考學習。
  3. 丁光迪《中藥的配伍與應用》:以升降浮沉為綱,四氣五味為目,探討中藥配伍的運用,並分析方劑藥對的組成,對於臨床用藥提供新的想法。
  4. 高建忠《讀內外傷辨惑論》:需對內經有基礎的了解,再來讀這本書會比較輕鬆。書內有許多高建忠對於條文的解釋與想法,值得細讀與慢慢思考。
  5. 高樹中 《ㄧ針療法》:簡單暴力的應用,雖然書名為一針,但也強調配穴的選擇。對於臨床常見疾病,可以馬上反射出相對應的穴位。

王巧倪|台中慈濟醫院實習醫學生

  1. 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闡釋《本經》最簡最薄入門款,可以快速查找、掌握常用中藥的性味共性、功效、《本經》條文解說。
  2. 王伯章《六經辨證與方劑新析》:六經辨證入門推薦。將六經的釋義、病生理、臨床應用交代得很清楚,透過其方證整理圖譜掌握傷寒各篇重點。書後半附醫案幫助理解與臨床實戰。
  3. 吳謙《刪補名醫方論》:第一部由政府組織、修訂的方論專著;書輕薄短小負擔輕,摘選常用處方並均附主治、處方、方義闡釋和歷代醫家方論,對於從藥到方之間的配伍布陣、病機思路頗有幫助。
  4. 徐汝奇《悟道張仲景:平脈辯證解讀》:從傷寒論角度切入脈學,花較多篇幅討論平素讀傷寒較容易忽略的平脈辨脈篇;書中按各種脈整理傷寒金匱中具有該脈敘述之相關條文,利於學習與拆解傷寒金匱時並列比較相似脈證之條文,是可以常備的查找經方脈工具書~
  5. 5陳明《傷寒/金匱名醫驗案精選》:以傷寒/金匱方為綱編排豐富醫案(皆清楚註明文獻或典籍出處)利於查找、歸納經方之臨床應用範疇與適應證。每案皆附作者按語幫助抓醫案與臨床辨證重點。書末所附中西病證索引對於以病為綱認識經方也頗有助益。
  6. 李家雄《圖解金匱要略》:將金匱要略條文與現代醫學病生理結合,以金匱篇章條文為綱補充現代醫學解剖與生理。亦附有方解、類方比較、適用於條文病機的相關穴位、類證相關處方整理與跨典籍的補充,資料豐富!

陳禹利|嘉義新民中醫診所

  1.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淺注援引內經生理架構來解釋傷寒論,蠻適合想了解中醫病生理完整架構的朋朋來讀,陳修園解釋清晰明瞭,算是在當時的普羅大眾中接受度也很高的。
  2. 唐容川《傷寒論淺注補正》:淺注補正可以作為是傷寒論注進一步再深入比較探討的書籍。唐容川當時接受了更多西醫學的知識,進而用了很多西醫的病生理、解剖來與陳修園的氣化學說對照。
  3. 陳喜生《中醫簡單學》:這本是闡發清朝御醫黃元御《四聖心源》的科普書籍,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好、很容易入門的書籍,可以一窺圓運動中醫的始祖是在說什麼。
  4. 趙京生《針意》:這本書探討了台灣中醫界很少探討的早期針灸發展架構。裡面比如經脈的向心性循環性問題、五俞穴探源等都是跟臨床有著相當關係的重要概念。小小本的書,讀起來也不花力氣。
  5. 劉健《圖注瀕湖脈學》:劉健醫師在書中列舉了不少藥簡力專的好醫案,很適合初步接觸脈學與臨床處方結合的學生讀,既可以大致上初步了解脈學,又可以學會小處方的優美。

蕭鈺臻|台中慈濟醫院住院醫師

  1. 沈邑穎《經絡解密系列叢書》:在學習針灸領域時,時常流於經絡循行與特效穴的背誦。少了全方面的整體圖譜,沈老師這套叢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究各條經絡背後的中醫生理學與相互關係,從正經、經別、經筋、別絡一一剖析,適合新手入門,也適合臨床多年的醫師溫故而知新,將針灸學的馬步扎得更深沉,使出的拳架就會更穩固。
  2. 李辛《經典中醫啟蒙》:在校時伯欣老師推薦李辛醫師的書籍,因此緣分購入,而李辛醫師這幾年也不斷推出新書籍,學弟妹可從此書入手咀嚼,學生時期因為這本書燃起對中醫的熱忱,醫學不單只是醫術,而是身心靈的全面體會與提升,畢業多年後忙忙碌碌的生活,不免偶爾迷惘,更需要找回初心與悸動。
  3. 曲京峰《古今藥方縱橫》:涉略過豐富的本草書籍,手邊總是需要一兩本可以隨手查閱的工具書,而本套書,將每味中藥從古到現今的功效用法一一彙整,可以一路從古代穿越現代,適合每日夜讀一味中藥,體會四氣五味,並收錄了醫家們常用配伍、與劑量使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供指引。
  4. 賴仁淙《耳鳴的腦內大革命》:本書作為一項拋轉引玉的範例,訪間有許多某領域的權威醫師出版書籍,起初目的是給予民眾閱讀,淺顯易懂,但對於初出茅廬臨診的年輕中醫師,該如何更新自身的西方醫學知識,接軌當前的西醫治療模式,此外還可以提供給民眾正確的衛教,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款項,一個悠閒午後閒逛書店,不妨駐足一下醫學保健區,相信會挖到不少寶藏。
  5. 莊佳穎《中西合療,抗癌逆轉勝》:此書乍看書名會以為是癌症病友專書,但學弟妹如果有機會翻閱,會知道時下最夯的MBTI,將人們依照特性群分,而中醫的MBTI可以在本書找到足跡,“體質”篇章莊醫師在本書將各類體質分章解說,給予正確的食療與衛教,上篇重在預防醫學,而下篇則是癌症治療專論,對於臨床醫師更是寶貴的經驗分享,讀起來不艱澀,平易近人,深入淺出。

黃裕程|台中慈濟醫師

  1. 天下無疾《零起點學針灸》:可迅速建立針灸學習邏輯,以經緯說明取穴診斷很有新意也明瞭易懂。
  2. 周達君《脈診導論》:跳脫流派之間,以最基本原理論述分析把脈這件事。
  3. 李鼎《針灸學釋難》:對於針灸古籍中許多疑難,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解說。
  4. 江海濤《藥性瑣談》:有別於一般中藥學書籍,綜合古籍、現代科學及個人經驗的中藥臨床使用分享。
  5. 張慶軍,張智傑《打開經方這扇門》:很多概念性對於六經的解釋,與作者之臨床經驗切入六經辨證治療。
  6. 陳亦人《傷寒論》求是:主題式探討傷寒論中問題,與劉渡舟教授同為傷寒大家,理論觀點或同或異。
  7. 金匱講習錄:陳亦工教授《金匱要略》講稿:重視文字考據與臨床結合 逐條講解並多有附醫案。
  8. 連建偉《連建偉金匱要略講稿》:學霸級讀書統整筆記 可以一次滿足許多醫家之觀點。
  9. 李克紹《李克紹傷寒解惑論》:適合初學者學習,可對傷寒論學習先有一種整體的認識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