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宏融老師採訪紀錄

目錄

撰文:CM50洪和晴、CM53靳閎鈞

前言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對不對,更正一下,是我很遺憾。

若能做一隻貓該有多好,九次的來世前生,每活一次,你都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感受生命,可以擁有很多不同的生活型態。初次誕生想做富貴人家的好貓一隻,度過安穩榮華的生命,第二次誕生,厭倦了順遂平淡的貓生,想做荒野一隻獨來獨往、率性的野貓兒,而第三次、第四次直到第九次,你可以嘗盡各種各樣的生命模式,看遍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態。

而人們呢?如果幸運的能活到八十歲,我想大部分的讀者同我一般,已然虛度了人生的四分之一。十二年國民教育從我們身上帶走太多東西,無意探討體制,只是人的奴性與惰性會使我們遺忘了體制之外,你會忘記思考體制之外的自己,能是什麼樣的面貌,你喜歡什麼、鍾情什麼、擅長什麼、希求什麼,在體制之內我一路走到了如今不好不壞的生命跑道。

慶幸的是,大學四年腦袋得以格式化,一切重新加載。發掘了學習以外的事物,習醫以外的遍可能性,世界如此大,而我如此渺小。喜歡的事很多,能做的卻很少,我們不像貓,沒有九次前世來生,當你做出選擇,踏上了某條路,無形之中你已放棄許多生命的可能性。人們會發現該走的路與想走的路通常背道而行,幸運一些的可能只須拐個彎,但終究那些指引並不是通往同一個地方,有時走著走著也就困惑了。該做的與想做的,清晰的與朦朧的。而這些困擾許久的問題,在本次訪談之後,筆者有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老師的生命歷程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遊走在體制之外與體制之內,從未想過中醫之路能如此精彩而富庶,希望閱讀完本篇採訪記錄,你也能和我一樣,對於未來抱有更多的想像。

主題一:回首來時路

週一午後,六位採訪同學小心翼翼的步入老師的辦公室,深怕打擾到其他仍在辦公的行政人員,大家先前都上過老師的課,知道老師是一位和藹可親、溫文儒雅的智者,但因為是第一次近距離與老師面對面談話,難免有些不自在,幸虧在老師的熱情招呼、一陣寒暄後,宏融老師和煦的嗓音舒緩了我們緊張的情緒,大家興致勃勃地期待一窺老師精彩的人生經歷和獨到見解。

老師當年是中西醫雙主修,畢業後選擇了西醫,直到後來人生轉了方向,老師走回中醫,成為中醫小兒科門診最炙手可熱的名醫。我們很好奇老師究竟是如何走出這樣迂迴地旅途,達到今日這樣的成就,也想明白老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學生到實習醫生時期

老師高中就讀台中一中,大學聯考的成績落在中醫系和醫學系附近,所以當時有位中醫系的學長打電話來說服老師選擇中醫系,理由是可以中、西醫都學。但當老師進了中醫系之後發現中、西醫都能學聽起來很美好,但卻很累,就算年輕時不怕累,可是中醫系的最大問題是畢業後的出路比較不好。

老師剛進中醫系時對中醫並沒有特別強烈的使命感,但讀著讀著慢慢也讀出了一些興趣,大一入學時大家都要念陳立夫董事長寫的書,其中提到「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有了中醫與西醫,多一項工具可以救人是很好的,老師覺得這句來自長者的智慧是蠻大的啟發。老師常說「左手中醫,右手西醫,雙劍合璧,天下無敵」,但是入學後發現中醫的專業課程教學令人不太滿意,所以有時會選擇性的翹課。

老師已經把醫生作為一輩子的志業了,所以想要體驗更多醫生以外的事情,像是修戀愛學分,參加社團等等。老師喜歡寫詩、散文、小說,當了文藝社的社長,創立了「心導管詩社」,並創辦了社刊,名為「風箏」。而當時也主辦學生會每年的中國醫藥大學文學獎,每一年會出版得獎刊物,在熱愛文學的同時,老師也喜歡美編,會在刊物內畫些插畫,藉此一展長才。

中醫系的系報「醫鼎」,老師在大二時就會在裡面撰寫一些報導,編輯同學們投稿的文章,並於大三時成為報紙的總編輯。後來大五時換接系刊「新醫潮」的總編輯,在當新醫潮總編輯時,老師定調那一期的主題為「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老師走中醫系以來,一直在心裡的疑惑,因為當初以為中西醫合併必天下無敵,卻不是如此,滿是面對未來出路的憂慮。

當時的中醫狀況比現在更慘,現在全台灣的19家醫學中心有15家都有中醫部(台大、成大、新光、國泰除外),但當初沒有任何一家醫學中心有中醫部,唯一一家比較大的醫院只有中國醫,其他都是地區醫院或是診所。老師覺得很不甘願,中醫系畢業怎麼只能到診所服務,老師很希望能像其他醫學系的同學一樣畢業就可以到醫學中心服務。在當時,選擇走中醫會是很侷限的一條路,而選擇走西醫的話也很慘,因為只有馬偕、國泰兩家醫學中心願意收中醫系畢業的學生。

直到大五那年,環境有了新突破,除了本校附設醫院外,又多開放了台中榮總與803軍醫院做為大六見習的醫院。當時的榮總是台中最好的醫學中心,讓老師大開眼界,榮總不僅設備新穎,裡面的醫師說話都引經據典,具有豐富的學術涵養,而且都擁有出國進修或是攻讀博士的經歷,每個人都很有學問。榮總的學習環境很好,主治醫師給予很好的教學,是很棒的醫學殿堂,老師心生嚮往,因此也下定決心一定要離開中國醫附設醫院,去更好的環境學習。所以老師在當實習醫師時非常努力,希望能夠爭取到北部的醫院的名額,到了馬偕,又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取得西醫專科醫師執照後最終選擇中醫

馬偕出名的科別是婦科、兒科和整形外科,現在有很多小兒科的中文版用書是馬偕的老師們寫的,還有像是曾在長庚、馬偕醫院待過專精於顱顏整形的羅慧夫醫師,所以馬偕的顱顏整形、唇顎裂小孩的整型很厲害。老師在馬偕當完實習醫師後就去當兵,到當兵第二年要申請醫院時,老師還是很猶豫要走中醫還是西醫,但因為同學都在申請西醫,而且中醫也沒有大醫院,所以就選擇西醫了。

老師想到在馬偕的經驗,覺得兒科和外科都蠻喜歡的,又加上老師喜歡美工而且整形外科需要耐心,不像心臟外科需要搶時間,是可以慢慢開刀的,老師選擇了外科。當時健保剛實施,所以沒有人要走外科,在外科很缺人手的情況下,成大醫院那年第一次開放招收中醫系的畢業生(以前醫學中心都會歧視中醫,招生簡章上都會寫中醫系除外),所以老師跟很多中醫系同學都有去申請。即使當時的學長問老師要不要直接待在馬偕醫院升住院醫師,但老師不斷告訴自己要往上爬,想到一流的醫學中心去,所以放棄馬偕的位置而去報名了成大外科。

決心走回中醫

當初,成大外科預計招收12人,報名的人數卻只有9人,在當時如此缺外科人手時想必這9人應該都會上吧,但卻事與願違。老師準備了很多外科的知識去參加面試,然而第一關被問的問題卻是「你是中醫系畢業的啊? 那你們中醫以前華陀開刀他有消毒嗎? 你們中醫系上課老師有教你們器械要怎麼消毒嗎?」。下一關大腸直腸外科,面試的醫師問「中醫痔瘡不都免開刀嗎? 就吃中藥啊,那你學大腸直腸外科開刀做什麼?」西醫師們的心中依然將中醫系排除在外,所以最終沒有錄取任何中醫系的學生。這是老師一生中唯一一次申請西醫了,後來連馬偕都沒有去,因為心中明白,即使有中西醫雙執照,別人還是把你當成中醫系,那不如好好地回來走中醫,把中醫走好。

那年,長庚醫院中醫部在招收住院醫師,老師也就只報名了這家醫院。當時的王永慶先生有遠見,他規定所有中西醫雙修的住院醫師第一年走完中醫後,要接受完整的西醫專科訓練,然後再走回中醫,因為他想培養一群能跟西醫師溝通的中醫師。而且王永慶先生很願意投資中醫部門,每年都請不同的大陸中醫老師來演講,因此老師接受了蠻好的訓練。在選專科時,老師還想不到外科要如何中西醫結合,所以就選了在馬偕醫院實習時也蠻喜歡的小兒科,並在長庚醫院拿到了主治醫師。

前往Johns Hopkins深造

在長庚訓練的期間,老師發現要讓自己處在一個好的環境下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舉例來說,長庚的每一個部門幾乎所有的主治醫師都有出國一兩年或是進修博士,這是因為王永慶先生深知人才是醫院壯大的關鍵,所以他不僅請國外人才回來教學,也很積極地送長庚的醫師出國進修。像是小兒感染科上從院長下到主治醫師都有博士學位或正在就讀的,大家都很有研究精神,查房時遇到不同的疾病都會去思考為什麼,然後進一步的做研究,這形成了很好的風氣。

老師也感染到這個氣息,每次看到稀有疾病的病人都很珍惜,因為這是在醫學中心才有的機會,所以就會去查文獻、跟教授討論,並寫成論文發表,所以在西醫住院訓練結束時,老師已經發表了4篇paper了。也促使老師開始想,為什麼中醫除了讀經典還是讀經典,病治不好就是經典沒讀熟就再回去讀,為什麼不能有創新與突破? 怎麼讓中醫的知識更新呢? 讓下一代學的是最新的知識呢? 也因此老師認為中醫現在最缺乏的就是走研究的人才。

老師考上了長庚的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與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班,指導教授林奏延醫師鼓勵老師用西醫的想法去挑戰中醫的思維。在唸博士班時,老師升了主治醫師,一邊看門診,一邊讀書。晚上去上博士班的課,周末還要進實驗室做實驗。老師心想醫學中心的醫生要看診,要做研究,以後拿到教職還要教書,真的是太辛苦了。加上當時老師的同學大部分都拿到主治醫師就出去開業,賺了好多錢,老師覺得真好,就開始想那我還要走教學研究、賺微薄的薪水嗎? 於是,老師去找了指導教授,教授建議可以轉換跑道,跟長庚的醫師們一樣出國進修,這樣就可以專心做研究了。老師便燃起了希望,非常期待可以出國進修。

老師想起他在長庚走西醫小兒科的最後一年時所做的研究「中藥對抗腸病毒的方法」,當時用金銀花、銀翹散、普濟消毒飲等等來抑制腸病毒。選擇中藥抑制腸病毒的這個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老師後來認為中藥在直接殺死病毒這塊跟西藥是無法比的,因為西藥都已經純化到化合物了。中醫講的扶正與祛邪,祛邪這方面西醫略勝一籌,所以想要從扶正的角度下去做,也就是西醫免疫調控的思維。老師的這個想法也獲得了教授的支持,便開始申請國外的學校,想當然老師也是堅持要到最好的學校去,所以把目標設定在Stanford、UCLA、Harvard、Cornell、Yale、Johns Hopkins這些一流的名校。

剛開始整理申請清單時,老師把所有外國教授在做的實驗而且是自己有興趣的專題整理好,並一一詢問在校與免疫相關的前輩們的建議,即開始寫信給外國教授作申請。申請時最重要的是推薦信,因為美國人很重視credit,認為推薦信代表著教授以他的名譽擔保這個學生的能力。老師也順利得到了幾個面試機會,獲得一位在Johns Hopkins工作的台大醫師的錄取,但老師仍然想要挑戰更多,所以最後是到一個全是外國人的實驗室,把自己投入在一個全英語的環境下。就這樣老師申請了教育部的公費,以及長庚醫院的補助,就出國進修了。

如何在身兼數職的情況下做好時間分配

大家很好奇老師如何在服務、研究、教學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做到良好的時間分配。這要感謝蔡長海董事長給老師一個研究環境,讓我當一位醫師科學家,不只可以減少門診量也可以多花時間在研究上。老師把門診集中在禮拜一禮拜五的早上下午和星期六的早上下午,其他的時間就留給研究和教學。晚上不看診,自己會在七點半以前回到家陪家人孩子用餐,還有禮拜天下午也是留給家人的。老師會充分利用時間,做任何事都是有效率地去執行,就都可以兼顧了。

主題二:中醫國際發展

除了英文能力外,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老師能時常受到世界各地的邀請,到各研討會與大學演講,讓世界更認識中醫呢?大家對於老師能夠到國外的知名大學和機構演講都感到非常敬佩,相當好奇是什麼樣的能力和特質讓老師能夠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最重要的是勇氣,敢出去闖的心態。根本不用擔心英文能力,老師從高中開始學英文,背了很多單字,但是對於口說並無太多經驗,所以一上大學開口講,同學們都笑了,因為口音很奇怪。所以老師認為要有那個環境很重要,在剛回學校教書時,老師是教中醫醫學英文,就開了討論課程讓主治醫師用全英文講解case study,創造一個環境訓練大家用英文表達中醫。

其次就是有任何的演講機會都要好好把握! 之前老師到英國為許多英國人演講小兒氣喘,那次的演講不只讓外國人清楚瞭解內容,也非常的精彩,得到許多觀眾的好評,所以日後也再度邀請老師回去演講。所以當有機會時就要好好把握,表現得好就會再獲得更多的機會。

還有一次,老師在長庚任教時曾帶長庚中醫系的同學至英國做交流。在一次的機緣下,認識了一位英國中醫皮膚科名師,他發現老師是少數能夠用英文做溝通討論中醫的朋友,特別邀請至家中作客,也因此結交了相當多歐洲中醫師,做了很多的中醫外交,例如有位德國醫師朋友就請老師推薦中醫系的畢業生到蘇黎世大學學習研究,不只學費全免還外加每個月八萬台幣的獎學金。

在中醫的學習歷程當中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文化上的背景知識,在與各國人士解說中醫時,如何使用最適當的名詞去解釋,以及如何將這些機轉有邏輯的去表達?

老師在國外的時候不太去跟外國人解釋太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因為外國人沒有那個文化是很難了解的。老師在美國主要是去學習如何做實驗,學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再回來想方式結合在實驗裡。

會建議學生出國進修嗎?

一般人都認為最適合學習中醫的地方不外乎台灣跟中國了,因此我們都對老師為何選擇美國作為留學地點感到好奇,並且在懷抱著出國充實自己的夢想之餘,同時卻也擔心會不會去進修後在學習或是看診經驗產生斷層呢?

會的,而且出國進修的機會很多。公立醫院可能只能提供半年的補助,台大醫院甚至是沒有補助的,所以總醫師都要辭職然後靠自己去考公費,才能出國拿學位。但私立醫院相對於公立醫院的補助多很多,長庚醫院提供每個月八萬元,中國醫還補助到十三萬元,但是願意到國外進修的中國醫醫師卻是非常非常的少。這很有可能是風氣的關係,因為老師在長庚時,看到很多醫生都是出國做了很多研究的,這就讓年輕醫師很憧憬出國,而前仆後繼的出國學習。但是中國醫並沒有這樣的風氣,所以可能就不覺得出國重要了。

至於看病是否會有斷層,老師舉自己為例,即使出國回來還是會看病,而且病人也相當的多。若是有結婚、家庭、賺錢的顧慮,老師真心覺得這些都是其次。應該要趁年輕時,多出去闖蕩,有那個衝勁,就像老師18歲的時候就是要談戀愛,大學時就是要玩社團。當醫生是一輩子的事,應該在年輕時多努力,即使出國念書的經濟比較困苦,但回來工作後也一定賺得回來,有一輩子這麼長的時間賺錢,不差那幾年的。

為何要去歐美進修?

去歐美地區主要學習的是研究方法,若是做中醫研究可能還是要回到台灣。老師在歐洲時開始思考,為什麼許多先端的針灸研究都是來自德國? 老師的一位德國醫師朋友,這位德國醫師做了很多針灸和中醫的研究,他認為目前台灣中醫研究的困境在於不會做研究的方法,才因此目前還沒有研究能夠上到頂尖的期刊。

老師推薦我們到歐美國家當中醫師嗎?

當然推薦,因為國外的中醫師生活品質好,也有不錯的薪水。在美國加州有針灸師執照的考核,還有加拿大跟瑞士等各國也都有執照的要求。通常這些有立法有執照要求的國家,對中醫師的保障會更高。

加上近年很多研究都有發現針灸對於疼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美國有非常多的退伍軍人都有全身痠痛的問題,所以美國的veteran hospital(專門給退伍軍人的醫院)也都開始招募針灸師,亦即每間退伍軍人醫院都必須要聘有針灸師,所以現在美國有大量的針灸師需求。老師鼓勵同學,若覺得台灣的環境不太理想,其實也可以嘗試出國闖闖!

主題三:中醫研究

「會給㇐位對研究很有熱忱的學生什麼樣的建議呢?」身邊許多同學都想要參與學術研究卻缺乏高人在一旁指點迷津,心中抱有許多疑問,像是要怎麼開始研究、如何在過程中增進自己的能力呢?有哪些研究機會?還有我們要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呢?等諸多問題,想知道老師給予我們的建議。

研究熱忱來自於觀察,因為善於觀察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中醫師應該是最會做研究的,因為中醫師的望診,要觀察病人的神色型態。臨床做多了、識別多了就會累積經驗,也會發現有些治療效果不好,但是做研究比臨床看病還更提高學習的效率,因為研究就能讓我們快速知道此治療方法的有效數據,或是治病機轉,而得到一個確切的療效或觀察結果。反而看病只能靠經驗的累積,有些醫師領悟力高可以很快就開竅,但也有到晚期才了解致病道理的。

另外,中醫到目前仍然受到西方醫學的質疑,因為中醫療效沒有經過驗證就無法證明效用,所以老師才感嘆中醫缺乏做研究的人,若可以將中醫的療效、安全性甚至毒性的東西全部推廣出來,做出研究結果,數據會說話,中醫也就不會常被西醫抨擊了。

只要有心就有路。 凡事都要多思考,學習提出問題,並且開始蒐集資料,養成研究精神。

如何選擇中醫的研究題目和素材,以及如何跟臨床的部分做結合?

建議同學可以先挑選和中醫有關的領域,如免疫(類似中醫”扶正”的觀念)、神經科學(針灸)、表觀遺傳學(體質)、營養(中藥食補)等,這些都是可以跟中醫結合的研究。接著可以嘗試一些臨床部分,如橫斷性的調查,透過問卷調查或體質統計分析等方法,等到進入臨床階段時再做更深入的臨床研究,方法包含回溯性研究與前瞻性研究。

若對基礎研究沒興趣,可不可以拿到執照以後再開始做更深入的臨床研究呢?

基礎研究其實只有在當學生時才適合做,時間多、精力好,也不用把路設定的很死板,但很可惜學校沒有提供這樣的環境,沒有培養學生做研究的習慣。但做基礎也不一定無趣,在基礎研究可以學習相當多的實驗方法,培養研究思維與實際操作的能力,未來進入臨床研究很難有足夠時間好好學做基礎研究的。

倘若對基礎研究真的沒什麼興趣,做臨床研究也不一定要等到變臨床醫師才能做,沒有病的人也可以拿來做研究,例如脈診、舌診等等,這些都可以先從橫斷性研究著手。老師有帶一位學生做中醫體質研究,並與北京的研究體質的教授、香港的臨床量表專家合作,蒐集台灣、北京、香港的大量樣本進行分析,希望能總結出華人地區兒童體質的類型,也希望這位學生能在畢業之前發表一篇具有水準的論文。

針灸是否真的只是偽科學或僅具安慰劑的功能?

是的,並不只有針灸,所有醫療行為都有相當程度的安慰劑效應,心理因素在所有醫療行為裡面佔據很大的比例。老師認識的一位中醫針灸博士就分享過一個例子,他的病人在接受完他的診治和他學生的診治之後成效的差別,即使是做一樣的治療,但病人的反應並不相同。病人們對於老師的治療較安心與信任,因此得到的效果較佳。至於針灸到底是不是偽科學,就需要各位同學多做研究去證明針灸的臨床療效囉!

後記

將近兩個小時的採訪轉瞬間就結束了,訪談結束臨走前,抬頭瞥見老師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裱框的建築物素描,素描的四周圍密密麻麻的寫滿了不同筆跡的英文字,我們不禁好奇這幅畫的來歷,原來這是老師離開Johns Hopkins前實驗室同仁一起送給他的素描,上頭寫滿了大家對他的感激和想念,看著老師一一唸出上頭祝福話語時的幸福神情,想必老師在國外一定度過了一段相當充實且快樂的時光,我們也期許自己能夠像老師一樣擁有勇氣踏出台灣,不再劃地自限,成為一名擁有國際視野的中醫師。

因為生命有限,我們不該活得禁錮狹隘。

中醫人並不一定陳舊、傳統,並不一定開口滿是之乎我也,並不一定分派保守、遵循古法、糾結經典,並不一定侷限道路在華語系國家。你仍然可以彈著吉他唱著歌,可以一杯豪飲後舞著奔放青春,可以左手寫著詩右手寫散文,可以放大格局、牽起大時代之手,可以一圓飄洋過海的留學夢,可以成為國際指標的中醫研究者。

然後我明白,中醫人的未來竟如此廣闊,你擁有的可以不僅僅是診間生活,廣袤世界任你品味遨遊,將美國習得的頂尖研究方法帶回國內推廣、發揚中醫,串聯歐美的中醫師搭建國際橋梁,若能格局如此,中醫將會不只是中醫。生活的底蘊,人生的況味,生而為人缺一不可。作為一個中醫學子,第一次感到生命充滿希望與熱度,也許踏上這條路,所要犧牲的事物並不那麼多,也許我也能拾起遺憾,也許我也能勇敢做夢,在容許範圍內兼顧於我來說,種種富有意義的人事物。

世界好大,而我如此小,可我們足夠幸運,從今往後生命賦予了一雙自由羽翼,任你遨遊天空,振翅無垠青天。中醫這條路,原來可以走得這麼不一樣,如此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