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心得 由你來講-半夏(秫米)湯親試│袁郁婷

目錄

一直以來,我對《內經》裡面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覆杯則臥」、的敘述充滿好奇,近日正好因為思慮多而出現疲累卻難入睡、多夢等症狀,因此決定親自實驗,一解心中疑惑。

原文節錄: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一、藥材選擇:

  1. 秫米:秫米是何種穀物歷來無定論,唯一共識為其黏性較強,另有秫酒一詞說明可用以釀酒,蒐集眾多資訊後,我決定採用黏高梁,實際煮後發現湯汁十分濃稠,且有一層較硬的榖皮,相對現今的小米和糯米應該更符合當時的穀物加工程度。
  2. 治半夏:我採用敲碎的生半夏。《神農本草經》內未見記載半夏的炮製方法,張仲景《金匱玉函經》提及以“湯洗”的方法炮製半夏,薑制半夏則在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才被提出;亦有人提出治半夏應是冶半夏傳抄之誤,即為弄碎的半夏,實際買到的生半夏一個約一立方公分,且十分堅硬,故採用冶半夏一說將其弄碎,以利成分釋放和去除毒性。
  3. 流水千里以外者:使用無雜質的逆滲透水。

二、劑量

參考郝萬山教授的漢代度量衡與當今單位轉換:1 升=200 毫升,1 合=20 毫升。實際秤量後一升黏高梁約 160 克,5 合半夏約 50 克重,以 1000 毫升清水煮之。

三、煮藥

用不繡鋼鍋以瓦斯爐最小火煮藥,不到一小時藥汁已經呈現乳白並濃縮至目標的

300 毫升,但是並不濃稠,且因為擔心半夏毒性,因此再分次加入了約 800 毫升清水,共

煮 1.5 小時。古代烹煮以砂鍋為主,擅長於保持食物水分,而不鏽鋼鍋加熱快速以致於水分快速收乾,只能以加水降溫的方式延長烹煮時間。160 克的黏高梁煮熟後膨脹許多,約有三~五碗飯的量,在糧食珍貴的古代,此方顯得奢侈。最終得到 300 毫升濃稠米湯。

四、服用

一次取 100 毫升服用,剩餘放入冰箱,隔日加熱再服,共服用 3 次。米湯十分濃稠, 帶有一股清香,溫服之,全身微微汗出,胃中暖熱,感覺十分舒暢。三次實驗,雖無覆杯即臥,但四肢出現沉重感,且服用的三晚都無作夢。以 100 毫升熱水作為對照組,亦有汗出,但沒有肢體沉重感,且仍多夢。

五、心得

這次親試是我第一次煮藥,雖無法有效驗證半夏湯的功效,但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

我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中醫文獻的考據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種種複雜性,且研究結果在現代社會也不一定有實用性,考據的目的更大在於探索中醫發展的根本,中醫理論不可能憑空而生,其背後故事或許就在文字中等著被挖掘。

參考資料:

  1.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 18 講-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換算, https://www.theqi.com/cmed/class/class1/note_18.html
  2. 朱鵬舉,2009,《內經》“治半夏”“秫米”名實考,國際中醫中藥雜誌 2009 年 3 月第 31卷第 2 期,p. 161~162
  3. 李 時 珍 ,《 本 草 綱 目 》 穀 部 第 二 十 三 卷 , https://www.theqi.com/cmed/oldbook/book132/b132_26.html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