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醫師採訪紀錄

目錄

撰文:CM52臧育瑤、CM53黃瑀鍀
採訪:CM49黃愷芸、CM51張萓秦、CM52臧育瑤、謝承恩、蘇鳳玲、游弘毅、CM53黃瑀鍀、蔡詠恩、PBCM34王昱琳
整理:CM49黃愷芸、CM51張萓秦、CM52謝承恩、CM53蔡詠恩、孫智閔、PBCM34王昱琳
懶人包製作:CM52臧育瑤

前言

楊潤醫師是中醫系第四十一屆的學長,目前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擔任主治醫師,也曾擔任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的醫官。楊潤醫師大學時期便擅長打排球並擔任球隊隊長,對於運動照護及受傷處置相當有心得,畢業後將興趣與工作結合,擅長運用針灸搭配整復手法減輕運動傷害與肌肉軟組織疾患。身為排球球經的自己,身邊有太多太多有運動習慣的同學們,總是一受傷便嚷嚷著要去掛醫師的診,一直以來相當好奇醫師有什麼魅力,讓大家如此著迷。

很開心這次能有這個機會採訪楊潤學長,學長針灸的靈活敏捷,和親切的態度,與病人的應對,都令人十分印象深刻,心生效仿之意。希望讀完這篇採訪紀錄的人們,都能在心中留下一些新的想法,對於未來、對於學習之路,不再有那麼多的擔憂和框架,有所得也有所悟,一步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a27d24 60d3b43d6c9c4f6785fba6373a5a4147~mv2 d 3000 1688 s 2

主題一、針灸

請問醫師在學生時代是怎麼學針灸的呢,是透過不斷的練針嗎? 有沒有推薦在學的學生要如何精進針灸傷科的方法途徑,抑或是在練針之前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培養的基礎呢,例如手感等等?

這大概是在場所有訪問者敲碗想知道的故事和解答了!大家總向自己的前輩們吶喊渴望著秘訣,詢問有沒有通往成功的捷徑。因為藉由閱讀英雄劇本、前人的生命軌跡,我們總能得到許多不同啟發。有位優秀的學長曾向我們分享:「不用擔心自己沒有突出的能力,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是高手。那麼該如何向高手邁進呢?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假裝』,因為到最後你會真的成為那樣的人。」因而,每當我們遇到一位崇敬嚮往其風範的前輩,我們總會忍不住提出內心的聲音:請您分享您的故事,該如何成為像您一樣的人呢?

其實一開始我也沒想過會走針灸,以前滿討厭針灸的,總覺得拿針插自己這件事情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再加上穴道很多,每個主治都一堆十分複雜,自己怎麼可能走這科呢?後來因為一個崇拜的學姐,決定追隨她的腳步來到附醫,慢慢地走上針灸這條路。

a27d24 afca1f4a5dc94c2085c726d80a0adeb3~mv2 d 3000 1688 s 2

結合運動興趣,自主解決問題;當醫官時實際操作經驗豐富,功力大進

學生時代的回憶幾乎都在打球,打球的時候容易受很多傷,但也經由這個經歷,更能知道有運動習慣的人他痛的地方在哪裡,也可以在反覆受傷的過程中藉由治療自己來增強針傷能力。而進步最快的時間是進入臨床之後,實習完有了許多真正自己動手做的機會,另外比較特別的經歷是我在軍中當醫官的時候,自己買了針和拔罐器去軍中,不小心針出名堂來。假設一天針十個,當兵十一個月就表示我也針了幾百個、幾千個,我覺得那段時間是我進步最多的時光,手法也是在那時候一點一滴慢慢練起來的。學生時代傾向於在運動過程感受身體如何受傷,瞭解身體的結構,失衡了就試著自己把它調回來。

挑有興趣的學習,並實際操作,處理自己或周遭夥伴的針傷科問題

我推薦在學的學生要如何精進針灸傷科的方法途徑。

  • 增強體能:

第一個是要增強自己的體能,因為未來當醫生的時間是很漫長的,體力要很好。平常可以養成運動的習慣,讓自己有足夠的體力去面對該做的事情。就我而言,平常有在重訓、打球,所以力量足夠,施針較沒有在鍛鍊的人而言不會覺得很困難,我前陣子重訓滿勤的,拉單槓每天50下,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各200,後來受傷才沒有再持續做下去,還是要注意並評估自己身體的狀態,現在則是保持著打球的習慣以維持自己的體力

  • 主動學習

再來就是,聽到大家很推薦的課程,如果是自己覺得有興趣的都可以主動去上看看。不一定是校外的課程,學校有很多其他科系的課,去旁聽增進自己的知識也都是推薦的途徑。

  • 實際操作

另外,運動的時候有可能會痠痛或是受傷,可以自己嘗試用各方式去治療,這其實是學習的最好方法。有句話說:三折肱而成良醫,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吧!

也可以試著跟同學彼此練習,重點是要實際操作。這邊想分享一個小故事,其實我平時都是針自己比較多,不太好意思去針別人,也不想給別人針。曾經有一次我打完比賽,膝蓋很痛,走路還一拐一拐的,同學看到我這樣不太方便,跟我說他昨天學到一招厲害的,一定能夠把我治好,但是會很痛喔,我接著問說那你打算怎麼治,他就拿出一根超粗的小針刀,我馬上嚇得跑走了。後來畢業後好幾年趁著一次吃喜酒的機會,我問他說還記得當年這件事嗎?那招到底好不好用?他回答我:「不行啊!那招完全行不通!還好你有跑掉。」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我的想法很簡單,用在病人身上之前一定要敢用在自己身上。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拿很粗的28號針,在你身體裡面戳,我用想像就覺得十分害怕,針完想必也會痛苦不堪。對於這種自己不能接受的,我就不會輕易的用在別人身上,也不是要刻意選擇保守的治療方式,只是希望能確定:針在病人身上的每一針,一定先針過我自己,或者被別人針過,不然我就不會使用;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針過自己就比較清楚這樣治療能改善多少,進而判斷病患的嚴重程度、筋結多寡,或是對於自己治療方式的檢討改善。

總結一下學生時代的學習:增強體能、主動學習、實際操作。不用擔心沒有額外去校外上課會落後同學,絕對不會!譬如有些人在學期間會去學12經的每個穴怎麼扎,但是其實等以後進到臨床,只要一個星期就能夠相當熟悉,反而西醫很多課程都很重要,你不去上課、不好好學習才會落後別人。學生時代多玩點,多認識一些人,多體驗一些事情,可能對以後當醫生更有幫助。

a27d24 c6c397b61f604b57941994cb37145354~mv2 d 3000 1688 s 2

臨床千變萬化,重要是實際操作,多方嘗試,並持續修正調整不足之處

我覺得練針之前需要培養什麼基礎這個問題,跟投資理財是一樣的道理,假如今天你看了很多投資理財的書,卻沒有去做,或是一直在準備自己的「先備知識」,可是沒有真的去買股票買基金,其實你還是不懂。所以我的看法是這部分不用想太多,在安全的前提下,先試再說

再來談到手感的問題,在我學習的路上我曾看過有少部分的人非常敏感,彷彿有天生神力一般,可以感覺到氣延著經絡在傳,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這個天賦,我認為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能學多少算多少。另外例如軟傷,軟傷比起穴道比較接近開刀,它講究順著筋膜走,以及如何運用針走肌筋膜的空隙之間,但那種手感沒有親自試過一次,其實並無法體會其中奧妙。我曾看過有人學第一次就會了,但也有傳統針灸的高手去學卻一直撞牆。每個人的天分不同,我覺得都可以多方面嘗試,找到自己的專長,並持續修正調整不足之處。

醫師有特別推薦的針傷書籍,或中西醫影響很大的書籍嗎?

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其間亦是良莠不齊,有些書本買了回家,翻過幾頁便留在書櫃上成了增加文學氣質的擺飾品。因此,如何「擇其善者而從之」,是每位莘莘學子念茲在茲的問題。而閱讀醫家和老師所推崇的書籍,有助於瞭解他們的學術背景,更能一窺昔日所學。挾著這樣的心情,我們向楊潤醫師提出了這個問題。

找自己臨床上較常接觸領域的相關書籍,比較能應用,並透過臨床經驗修正

剛開始學針灸時,我還想把《針灸大成》、《新編彩圖針灸學》認真看完,然而看了兩頁就變枕頭了……內容實在太困難了。執業後我比較常醫治疼痛處理,推薦的書是《解剖列車》,閱讀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激痛點蠻速效的,韓國出版的激痛點相關書籍還不錯。我看書都「跳著看」,挑出書上的重點,然後臨床試看看有沒有效,有效就會謹記、拿來繼續用

a27d24 8774a46ae644480a928f93c6dd722319~mv2 d 3000 1688 s 2

據我們所理解的,醫師主要專研針灸,請問後來有再把解剖拿出來復習嗎?複習到怎樣的程度呢?

既然有了機會訪問,我們也不禁提出了孩子般令人好奇的問題,大二大三時期讓人痛苦不堪的解剖學,究竟是否在未來執業的路上也很有用呢?還是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帶不走也用不著?

特別複習和熟記肌肉血管神經在哪裡,建立和以前唸書方式不同的新概念

答案當然是……有! 我特別會去複習和熟記肌肉血管神經在哪裡。

有時候一針下去病人就彷彿電到了一般,我就會開始思考:咦這條是哪個神經呢?不知道或是不確定的便再回去複習,常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大血管位置。執業之後可能跟以前唸書的方式有所不同,以前讀書的時候要記這塊是什麼肌肉、支配身體什麼地方,現在則比較注意這塊肌肉長在哪裡、立體型態是什麼樣子、如果我針下去會針到什麼位置,以前考試的時候是沒有這些概念的。

請問醫師您對取穴有什麼偏好或是心得嗎?例如平常會聽到的遠端取穴、鄰近取穴或是肘膝以下?

中醫學注重身體整體之動態平衡,不同部位常能透過生理功能與結構彼此聯繫,針灸治療學有幾種取穴方法:

1.「鄰近取穴」:即在疼痛或表現出不舒適症狀的部位,以及病變鄰近部位取經穴,因為腧穴對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症有治療作用。能疏通這些部位的經脈,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2.「遠端取穴」:即在距離病變處較遠的部位取經穴,體現了中醫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療方法。亦稱循經取穴.因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病在某經,取某經肘膝關節以下的四肢腧穴醫治。

然而臨床實際上亦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治療決策,讓我們聽聽楊潤醫師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吧!

a27d24 81367ecd32794d6c98852b1ef8e87199~mv2 d 3000 1688 s 2

需要投注心力不斷精進,同時也需考量實際情況(門診時間、患者觀感……)

「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在我以前門診量比較少的時候是個我很常運用的治療方式,譬如肩膀抬不起來的患者,先用軟傷針腳或是腰部後,肩膀的問題就能有所緩解。所以利用這個觀念,用針將真正的患處鬆掉之後,許多患者身體結構較容易得到改善。

不過病患人數增加之後,因為時間以及觀感問題,則較少使用這個觀念。時間問題較好理解,這邊就不多做解釋;觀感問題則是這個做法多少會引人誤會,例如肩膀卡的年輕女病患,我一直觸碰到她的臀部,可能導致觀感不好。所以,為了避嫌以及節省時間,現在只能扎重點,臀部插幾針讓它肌肉放鬆,剩下的筋膜就不見得有時間去處理了。當然也看過高手五分鐘的門診時間就能解決病人很多問題,但我還沒達到那個境界,還需要再持續很努力進步才行。

遠端取穴書上寫的都很容易,但實際執行上常常發現很困難。落枕或五十肩常常不是像書本寫那樣針個落枕穴或條口透承山就會解決。但是學過解剖就會了解到:身體的結構是有連接的,所以絕對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如何把它做得好,這也是我未來很重要的學習課程之一,確實不容易。

會診的選穴根據效用的有無決定,期間不斷累積經驗增進實力

取穴方面,常遇到中風、四肢無力的會診病人,根據經驗頭部使用頭皮針,四肢要扎的部位比較沒有太大差異,主要是扎大穴改善病人循環。曾經有長期臥床兩三個月的病患,左邊(患側)長期接受針灸治療,而右邊(健側)則沒有進行針灸。患側的腳部因為針灸刺激循環,肌肉萎縮較不明顯;健側則因為長期臥床循環不佳,導致肌肉萎縮,最後比患側還瘦弱,甚至有許多實習生誤認了健側與患側。所以,針灸確實像論文研究講的一樣會促進身體循環,降低肌肉流失,我認為重點就是扎大穴來達到改善病人循環這個目的

會診的選穴我也沒有想太多,原因有二。其一,針灸跟用藥一樣,有效就好。其二,跟過數位醫生之後,因為每個人講的方法都不一樣、穴位之間的互相配合不盡相同、取其交集得出來的結論大致一樣、病患的治療結果也大同小異,所以就不花那麼多時間思考如何取穴了。

主題二、激痛點

a27d24 b4b0591dba7045ddaaac1561d589b9cc~mv2 d 3000 1688 s 2

要如何以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激痛點是什麼呢?練習觸摸找到激痛點的過程會不會有一定的難度,找到了以後又該如何解開激痛點?

激痛點為近代興起的治療方法,有越來越多的病患受其惠,臨床上療效迅速可見,是針傷科的醫師必學技能之一。查詢資料後發現,已有許多論文書籍談論到激痛點的治療,也有許多可愛的科普文章,看來真的是時下很夯的話題!接下來就來聽聽該如何藉由觸診找到激痛點並將之解開,當作學習激痛點療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入門知識閱讀吧。

激痛點為肌纖維纏繞,觸感不同,可藉由針灸輕探解開

激痛點(Trigger points)是許多肌纖維以打結的樣子緊縮,無數個小結聚集成一個大結,使肌肉拉成「緊繃帶(Taut Band)」,纏成類似條索狀或團狀,這其實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筋結」。

a27d24 6b8978fe18434c30b401fc32ab5a0871~mv2 d 3000 1688 s 2

觸感的部分難度不大,多多練習的話一摸就知道了,不用擔心會自己摸不出來,大約實習傷科一週就能體會。至於如何刺激激痛點,外國的醫師會把激痛點旁的肉捏起來將激痛點固定在該處,再直接針灸。以前我也是使用這種做法,不過現在比較沒有多餘的時間,也不會轉針而造成肌纖維纏繞,只是單純進針,上下輕輕的探而已,讓它跳完便不再繼續,因為我認為額外的扎針易造成筋膜的負擔

針完激痛點後,疼痛就一切妥當了嗎?這時候再去觸摸,原本的結會明顯鬆開? 激痛點治療有限制針數或是其他的風險嗎?

解開激痛點後,是不是病人的疼痛就能夠迎刃而解呢?而且身邊運動的同學有時去掛醫師的診回來後,都因激痛點被刺激完而哀哀叫好一段時間,看著總會不自覺的偷偷笑。但卻也不禁考慮到另一個問題,每位患者的病情與對於針灸刺激痛感的耐受度不同, 是否有不能一次解開太多激痛點的問題呢?

確實有緩解效果,但長年累積的久病仍需長期治療才有機會根治

針灸後筋結絕對還是在該處,因為激痛點從剛出生就累積到現在,可能有幾千幾百個結,即使跳個幾下,也只有跳掉冰山一角。我有看到其他書籍上說,筋結不會自己消失,只會越累積越多越大。所以我都會定期自己針我的激痛點,希望他們不要累積太多,就跟汽車跑個五千公里要維修一次的概念一樣。

再來解釋針灸激痛點對於肌肉的影響。一隻腳,假設放鬆了5、6個肌痛點,會發現筋膜變的軟一點。但如果繼續放下去,假設放10至20個,會發現筋膜反而變硬了,是因為放激痛點時肌肉會持續劇烈收縮,患者便會因為傷部繃緊而覺得痠。一開始我心裡很困惑:「天啊這樣子放完,反而變脹了,會不會有問題啊?」,便嘗試先多次自我實驗,一腳針了30針讓激痛點全部跳完。當時的結論是雖然很痠脹,但是一兩天後痠痛感消失,而且肌肉狀態表現地比原來好,所以我覺得這種方法對病人算滿安全的,便運用於臨床。之前跟前明道大學籃球隊教練認識,所以他們選手常常大老遠從彰化跑來找我針,因為久久才能來一次,所以一次都針40-50個激痛點,雖然他們針完覺得很酸,但是普遍都覺得效果很好,所以本來只有一兩個來針,後來幾乎整隊都來針了。

針數視病情與病人可承受程度而定

而你們提到的針數問題主要是看病人能否接受。如果是老年人、虛弱、怕痛最好就不要過多,年輕小伙子、強壯、不怕痛的比較沒有問題。患者第一次來通常不會針太多,要看看患者回去的反應,之後再隨時做修正調整。

有一定風險,可自行衡量操作區域,適度避開高風險區

接著是有沒有風險?凡治療都有風險。首先,我會問病人的身高體重以確認安全深度與器官大概位置;接著,如果針灸部位在後側我會針在肩胛骨上,不超出肩胛骨的範圍;前側的話,我都針在SCM(胸鎖乳突肌)上,這需要考量總頸動脈(CCA),但其實動脈很堅韌不能輕易針破,針過去會滑開。雖然很多人都有聽說過針肩頸「針到氣胸」,不過有急診科醫師跟我說,針灸要氣胸其實沒這麼容易。舉例,有人想要利用「連續兩次自發性氣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可不用當兵」來逃兵,試圖用針自行製造氣胸,結果怎麼針都沒有結果,表示好像沒想像中這麼容易發生。但為什麼有些人針灸完會氣胸?急診科醫師也有說在自發性氣胸發生之前,病人常常會有肩頸痠痛的徵象,來到針灸科治療,可能就是這個緣故。不過醫師執照得來不易,大家最好還是避開危險地方不要針。是否針肩頸,要自己拿捏。如果很怕風險,就全部針在肩胛骨區,甚至連膏肓附近都不要針灸。

主題三、傷科

請問醫師您平常臨床治療是用軟傷還是硬傷? 如果女生的話力氣不足從事硬傷整復會不會容易受傷?平常可以如何保養以避免累積職業傷害?

無論運動、搬重物、坐姿不良……等等,日常生活中有時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結構失衡,可能是肩膀脫臼、脊椎側彎、手指骨折等等,此時,傷科整復常能迅速調整結構偏差,收立竿見影之效。然而五花八門的傷科手法、看似難以避免的職業傷害,女孩子力氣不足,常令人既困惑又無奈。

個人經驗:硬傷為主,軟傷為輔

學生時代見實習通常屬於硬傷的範圍,硬傷就是在病人急性不舒服的時候,稍微調回去讓他當下覺得緩解,這個舉動一定會影響其他筋膜,至於是好的方向或不好的方向就不確定了,因為每位醫師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硬傷優點是效果迅速,但缺點是它比較沒辦法用在所有人身上,例如老年人或是結構比較脆弱的人就不太適合硬傷;軟傷則是把你結構從頭到尾整徹底,但是如果你整的不好也容易受傷,我也有去學過兩年軟傷,自覺沒有學得很好,不過軟傷的一些技巧,實際用在臨床效果都還不錯。我沒有覺得軟傷跟硬傷哪個好的立場,我有被硬傷很厲害的人整完感到非常舒服的經驗,也有被軟傷弄一段完,結果全身很不舒服的經驗。

職業傷害在所難免,要學會衡量自己狀況量力而為,平時也要鍛鍊並適度放鬆

如果是力氣不夠的女生有可能會受傷喔,當然不是因為性別,而是力量的問題,硬傷有時候就是殺敵1000自損20000。所以我會強迫自己運動,就是要維持足夠的力量去抗衡,這樣不僅操作上比較不會那麼吃力,也比較不容易受傷。以前剛畢業的時候,不管什麼體型我都盡量幫他們處理,現在學會衡量情況,如果病患的身高等於體重,就不會逞強。沒事的時候我也會自己放一放激痛點,再搭配軟傷的針法,稍微還原一些自己覺得比較緊繃的結構。最重要的,是要在醫治病人和保護自己找到一個平衡點,因為你當醫生應該不會只當個10年,可能是60年,這條路是很漫長的,還是要為自己的健康著想。

a27d24 0c176c2e0be7475ab52d29d8793c349a~mv2 d 3000 1688 s 2
a27d24 7ede20a028944f77a1c888eed002d9b3~mv2 d 3000 1688 s 2

主題四、內科

1有聽去看楊潤醫師診的同學說醫師會開藥給他們吃,醫師認為針傷科與內科結合的作法對於病患是有幫助的嗎?您對於開藥的想法是什麼呢?

大多數去看針灸科很少被開藥,也曾聽說過有些民眾的理解是,無法把脈的醫師就會去針傷科,各種臆測漫天飛舞。好奇醫師對於針傷科與內科結合的作法有什麼樣的心得感想?

贊同針傷科與內科結合的作法,根據四診開藥給病人

兩者其實可以結合且不用刻意去劃分。我雖然比較擅長傷科,對於把脈比較沒有把握,但仍然會根據望診、脈診後,配合體質等因素,開藥給主動提出需求的病人。

多聆聽不同觀點和互相學習、尊重,效用的有無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開藥的想法,可能會有人討論到單味藥與複方、疊方的看法,兩種開藥方式皆有人遵循,當中也各有成敗者,我認為效用的有無才是問題的根本。許多人都曾聽聞並且鄙視複方、疊方的開藥方式既膚淺又無效;但我也看過有人疊了數多方劑,有良好的效果且獲得許多病人青睞。在以前,是沒有科學中藥的,所以當時可能會認為複方疊方是一種不精明的開藥方式,但現今的科學中藥將萃取物打到賦形劑上再讓病患服用,是一種跳脫傳統的新開藥方式,不應該被傳統的「複方、疊方」框架限制住。我的看法是應該回歸到病人的回饋,也就是藥劑的效用是否為病人所需。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聆聽不同觀點、多學習不同的方法,並且不攻擊他人,互相尊重

主題五、醫病關係

a27d24 f9bafc67684f40ff876987d14f54bfcc~mv2 d 3000 1688 s 2

請問醫師平常是怎麼跟病人培養關係,建立起良好互動的呢?

要成為一名成熟的醫師,除了專業的醫學素養,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在大學入學時給自己的期許便是:要成為一位能夠讓病人信任的醫師。而要怎麼達到這個理想境界,我想,答案應該是要擁有好的醫病關係。讓患者對醫師更加信任,也更能願意配合治療方式,對提升臨床療效功不可沒。楊潤醫師對待門診患者總能親切的像是朋友一般聊天,讓大家都很喜歡找他治療,希望能聽聽學長有沒有培養出良好醫病關係的秘訣。

理性思維:誠以待人,但仍要注意分際,避免自己受傷

其實我是真心想要幫助來就診的人,並設法把每個病人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通常病患會感受到你的善意,也會有一些很好的回饋,常會逢凶化吉,但是有一個重點是,你不能期待每一個病人也把你當朋友,意即真心待人但是自己心理上還是要設個防線。當你在治療它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病人,以防萬一哪天出現醫療糾紛他告你,你心裡會很受傷。再來,不能放太多情緒進去,讓自己的心情不要有大起大落的變化,以前我在run西醫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不能因為病人的生死而影響判斷,不過中醫比較不容易有這個問題。

a27d24 2e49323147144e74ad67d57d4cac1dac~mv2 d 3000 1688 s 2

跟診學習的不只是診斷、開藥,更要學習醫師跟病人的應對相處

如果你在學期間有空閒的話,很推薦去跟診。跟診不一定是看醫師開什麼藥,也可以留意醫師怎麼跟病人應對,我覺得跟病人應對其實是一門重要的藝術,在剛畢業的時候會想解釋病情詳細狀況給病人聽,到後來會發現病人其實根本不想聽,對他來說太複雜了,所以要如何講他想聽的話,用簡單的方式解釋病情,然後又能幫他治療,就是一個大學問了,我其實也還在持續的摸索、體會當中,將成為我一生的課題。

病人被針灸完覺得沒有效果,來與醫師爭執時我們應該以什麼方式應對,或可以麼看待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明明自己已經盡力嘗試了,但別人卻無法肯定自己的努力。這個時候你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這樣的情形不見得是犯下錯誤,也可能是一番好意對方卻不領情,更甚者是責備你為何沒能幫助他更多。醫者便時常在這種情況下,在病人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肯定中拉拉扯扯,像是一場沒有輸贏的人生拔河,成為需要自己調適的一大課題。

有人來爭執是正常的,重點是如何從中適度檢討自己,以幫助病人

這個問題從以前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一開始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後來看久了才發現有些病本來就不好醫治,即便請西醫也不見得會好轉。所以我只能每天告訴自己要做到「確實幫助到病患」,至於病患的好轉程度或是否繼續信任你,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只有我遇到,中醫會被問「怎麼針那麼久還是沒好?」、牙醫會被罵「矯正完還是很痛」、急診室也會被吼「打針完很痛」。結論是自己心裡要有個底,被罵、被酸是正常的,連主任都有可能被酸,不要自己貶低自己,陷在泥沼之中。當然,身為醫師的我們還是要反省,思考為何沒辦法讓病患結構還原地更快,一定有人可以做的比我更好,可以去向他請教,檢討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但這個反省及思考的過程,不需要因為面對病人的質問而對自己過於苛刻,希望還是基於一份想要幫助病人的善意。

病患總是會希望看過醫生後能讓身體有所改善,但很多慢性病的病程必定會讓病患身體狀況惡化,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都是如此。所以,只要能達到身體狀況持平,或是減緩惡化程度,就已經不簡單了,不用思考其他太好高騖遠的問題。例如治癒末期癌症或是讓腎功能起死回生這類的神話。

主題六、運動

有聽過一種說法反對重訓,學長的看法?

除了飲食健康、作息正常、心情愉快之外,運動也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運動可以促進氣血循環、幫助我們維持體態。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正確的姿勢、過度運動亦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如何在善用運動這把雙面刃,是每個現代人必修的重要學分

運動要正確、適度的練,盡量達到全身平衡的鍛煉,過猶不及都不好

基本上是贊同的,比較好的重訓要能夠全身都平衡的鍛煉。我相信有人重訓真的有很強的配套,每一塊肌肉都訓練的非常踏實、力線也可以轉得非常徹底,但實際能做到那樣的還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都是二頭肌、胸肌練的很壯,才能給女生躺,其他地方就忽略了。另外像我們排球隊的人都會去練腳,上半身就瘦瘦的,但是這樣股四頭太重長久下來也一定會有問題。

但是你問說其他運動會不會呢?我覺得都會,就像很多運動員做瑜珈做到受傷;很多人建議去打太極有助於調和身體,可是門診也有很多打太極的人跑來看疼痛,所以我覺得,除非做到非常完美,不然訓練的方式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出事。但大家不用因噎廢食,因為完全不運動就太慘啦,有運動習慣總比沒運動要來的好。

a27d24 9facc560a6a74a3eb4afb0ff13de0c43~mv2 d 3000 1688 s 2
a27d24 9d189b0e1dee4cc5a31a4079a8d82130~mv2 d 3000 1688 s 2

主題七、雜談

中國醫的中西醫共同會診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我們坐下等待楊潤醫師的這段時間,醫師去了病房共同會診。這對於學生時期的我們是個嶄新而令人期待的名詞,中西醫結合的運用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希望利用各有所長的特點為病人醫治疾病、減輕痛苦,身為中醫的我們可以在什麼情況幫助到病人呢

中國附醫的中西醫共同會診環境友善,中醫西醫各發揮所長

中國醫的中西醫共同會診的頻率蠻高的,我認為附醫在這部分做的蠻好的。共同會診通常是西醫收的病人,有些是西醫問說要不要做針灸,吃中藥試試看;也有些是病人主動問西醫說我可以針灸、吃中藥嗎?如果西醫評估覺得可以,那就會讓我們過去,至於過去後要做什麼治療自由度是非常大的,這邊西醫對我們是友善的,因為很多西醫其實也都是中醫系學長姊。

像我剛剛去病房是因為耳鼻喉科會我們去看急性聽力損失,另外一個最常會的大宗是中風,跟後續需要復健的,再來還有一部份是癌症放化療的後遺症,最後還有一種情況,開完刀常常腸子會不動,因為腸子是平滑肌會有自己的律動性,你去攪動的話容易導致律動性有問題,有些腸阻塞(Ileus)利用針灸就可以排氣了,中西醫共同會診的病例以上所述為大宗。

請問醫師一開始近來有沒有面臨那種沒有病人的尷尬期?怎麼提升更多病人?

學得一身的功夫之後,大家都希望能夠透過臨床讓自己的實力更加進步,幫助更多的人,不過年輕的中醫師往往面臨門診人數寥寥無幾,沒有病人願意讓你醫治的尷尬時期,總不能什麼事也不做,默默地等待自己馬齒徒增長成一位專業老中醫的面貌,如何從初生之犢變成壯碩的公牛,貢獻自己的所學減輕病人的痛處,也成為了一門大學問。

盡力提升自己的實力,病人數量可能被許多原因影響,不用過度難過擔憂

我的尷尬期好像只有兩個月,之後人數就上來了。尷尬期的長短受到許多因素引響,我分享些小故事。

我有一個甲班的朋友立志要走西醫,結果intern那年覺得太累回來走中醫。他回來中醫實習的時候連合谷、足三里這種基本穴位都不知道在哪裡,最好笑的是,「睛」明講成「晴」明。他畢業後去了一家新開的中醫診所,要上第一診時十分擔心自己的狀況會很慘,結果人超多,平均每診都要看20、30個。當下我們都不知道原因,不過事後分析,診所附近是工業區和住宅區形成的交會點,所以人都湧到那邊去。一年後有個網路上好評不斷的學長在旁邊開了一家新診所,他就想說好不容易做起來的事業完蛋了。新診所營業的第一個禮拜人真的有被吸過去,不過再經過一個禮拜人潮又回來了,反而是新診所面臨倒閉。大家再次分析原因,推測是因為新診所沒有很多減免,我朋友那一家掛號費只要100塊。

另一個故事是,我曾經去某個地方實習,那位醫師面對所有的病人都只開兩個複方,連克數都一樣,就算如此一診還是有40、50個,但因為那間診所剛好在一個鬧區的正中心,病人會一直湧入,適合這個開藥模式的病人就會繼續留下。

其實說這些故事是想要說明病人多寡不單純是自己實力的問題,還有地點、價錢、地區、名氣……等原因。讓自己變的厲害是有必要的,不過如果結果真的不如預期也不要太難過,不要太自責,繼續打起精神前進比較重要。

請問醫師,媽媽是中醫這點對你在學習中醫的路上有什麼影響嗎?對中醫概念會比較容易接受嗎,例如家裡沒有背景的同學可能讀書時感覺自己正在重新吸收一套系統,對你來說會有所不同嗎?

家是一個人的起源,也是心靈最重要的歸宿。根據我們的了解,楊潤醫師的爸爸是一名西醫,而媽媽則是一名中醫,對於楊潤醫師而言,這樣較具有學習優勢的家庭又對醫師的人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父母讓自己更了解中西醫環境,確定未來方向

父母的其中一個影響是在當初選擇未來方向時所做的選擇。因為父親是西醫,母親是中醫,而當時看母親的同學生活品質都不錯,過著輕鬆健康的生活;父親的同學就過得較為辛苦,所以最後選擇了中醫。雖然現在環境「當中醫」的生活品質可能不能與當時的中醫相比,不過我同學也有人近乎那個程度,所以還是可以將此當作努力的方向。而我選擇這條路後的影響,舉凡一些我不會的、不懂的知識我都會請教她。雖然較可惜的是母親沒有在針灸,但是大部分內科方面有了一個常備家教的感覺。

從頭開始接受中醫概念,懂得自我判斷,選擇你認為合理的相信

至於接受中醫概念的問題,我覺得都是一樣的,沒有因此比較好或比較難接受。我認為中醫這門科學被太多人搞成玄學,總有許多沒執照的人在網路上亂講,更可怕的是也有些有執照的說一些沒科學根據的話,導致西醫更覺得中醫不科學,讓我聽了覺得十分無法接受。例如大家最常聽到的「吹了風而受寒,導致感冒」,這句話科學嗎?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即使環境很冷、風很大,但沒有病毒是不可能感冒的,否則住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不是天天都要感冒了嗎?

有一次我在跟某個很有名的老師的診,一位西醫intern來看病,講到自己正在值MI加護病房,裡面躺了一整排流感重症的病人,她擔心被感染就去打了流感疫苗。結果竟然被那個很有名的老師酸了一頓,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自己從來不打疫苗也絕不感冒的。」我聽了當場快昏倒。打了流感疫苗雖然還是可能會得流感,但是可以大大降低變成流感重症的機會,而流感重症是有可能致死的,有值過加護病房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嚴重性,這時候就不要相信什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了。好笑的是,那個很有名的老師下週就感冒了,流鼻水、打噴嚏、狂咳嗽,我還故意跑去問他說:「老師您看診太辛苦了,是不是感冒了?」,結果老師趕忙說:「沒感冒沒感冒,我只是前幾天吹到風。」當下覺得蠻崩潰的,難怪很多西醫聽到中醫就搖頭。

所以說,不要覺得這些中醫理論不科學,它們只是被人發揮的不科學,像臟腑經絡等等理論,目前實踐在病人身上的結果證明是有道理的。我們只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簡單來說要懂得自我判斷,選擇你認為合理的相信。

主題八、後記

兩個多小時的時光,在一眨眼就度過了。聽著當年的故事,心裡不禁偷偷地想著:醫師真應該去Dcard上發這一段一段的故事,想必可以上熱門。不過可惜基於保密原則,有些故事終究留在了採訪那天,沒能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想不到的是,醫師選擇當針灸科醫師留在中國醫的理由也是很單純、很純粹的,追隨著崇拜的學姐,誤打誤撞的在這裡扎了根、一點一滴的成長,。這次除了針傷方面的學習之外,我們這次覺得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是醫師面對來採訪的我們、面對病人、面對生活的態度。

他身上的親切自然,他面對問題答得輕鬆愉快,時不時的一個故事、一個玩笑都能讓在場身為訪問者的我們哈哈大笑,原先不明白這個採訪怎麼變的這麼歡樂,過後才明白,是醫師的自信讓他的身上全是光,像是黑夜裡的太陽,用故事溫暖大家。訪問楊潤醫師的時候不像是在採訪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比較類似累了回家吃完飯和哥哥的閒聊,沒有說教、沒有框架、沒有告訴我們應該去做什麼,卻讓人對於未來更加明朗,那是一份堅信著我也可以做到的勇氣,一份從心裡深處源源不絕湧來的力量,而這些體悟,將伴隨著我們走過人生的漫漫長途,直至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