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藥的看法│莊正宇

目錄

會對中醫中藥有興趣源自大學時代,在高中的時候其實我對中藥並不是那麼有信心,總覺得感覺像在吃澱粉,有吃跟沒吃都沒甚麼差異,但是因為家人會覺得中藥是保養身體的一種方式,他是偏向調理體質,就這樣糊里糊塗,到了大學,家人還是會囑咐我去看中醫,想說當作調理身體,有次感冒上吐下瀉一二十次,為何會用中醫呢?主要的原因是我每次去看病,我都會把我自己吃的藥去查詢了解自己的體質,那天也不知道哪條經錯亂那麼急性的腸胃炎竟然會去找中醫,我還很清楚當時那位中醫開桂枝加理中湯,我那天當天吃了六包,竟然下痢竟然止住,就因為這件事,開啟了我對中醫興趣,以及進了這麼無止境的書坑。

那次之後,我就開始去買一些初級入門的書,譬如走近中醫,思考中醫等等, 甚至我還把那時候的大陸的郝萬山傷寒論著作,還看了兩次,別人只有甚麼不舒服我一定陪他去看中醫,而且我會去問他吃藥的狀況,從他的處方我就能推得他到底哪裡不舒服,這是讓我覺得中醫開藥是有邏輯性的,隨著看的書看得處方越多就大概知道中醫的一些治病原理,醫院的醫師也很大方,一些小病會讓我自己試藥,家人的藥我也會開始去追蹤觀察吃藥的反應。

大學時期痘痘實在長的很多,用清熱解毒,白虎湯再加石膏,竹葉石膏湯,涼隔散,消毒丹,散腫潰堅湯,真人活命飲,都無效,因為醫院的醫師除了看診,還會不斷精進,有一次開小建中湯,竟然反而痘痘好了點,之後開四逆輩竟然痘痘沒長更多,反而有改善,也因為如此我就把火神派的相關著作讀了一次,我等於是用我的身體在印證火神派的理論。

因為本身我鼻子會過敏,用辛夷散,清鼻湯,蒼耳散效果都有限,唯有用到小青龍湯似乎就有比較好,但是發現越用小青龍湯,吃起來身體越來越虛,後來兩全之計,就是服用四逆湯加小青龍湯,有一次我不知道那批四逆湯附子是如何,我吃完之後到讀書館念書,竟然發現大腿開始麻,接下來就眼冒金星,後來發現原來我這個症狀是附子中毒的症狀,還好那天附近剛好有賣綠豆湯吃了一碗就沒事了,有時候有志在往中醫前進者,這種中毒反而是好事因為至少不是別人中毒,之後我就把四逆湯和小青龍湯拆成麻黃附子細辛湯加苓乾五味辛夏仁湯,劑量只要 3:1 大約四克就能止住我的過敏,也因為這樣我對溫熱的藥也是情有獨鍾,以為天下萬病都是寒症,慢慢覺得其實是錯誤的。

有一個朋友下血,大腸出血導致血便,在醫院已經打了許多消炎藥和抗生素, 甚至止血藥,一直沒有好轉,我那時就求好心切,我燉了一帖,四逆湯,而薑是炮薑,試想用炮薑止血,也能補陽攝血,而沒想到他喝完當下感覺還不錯, 但是當天晚上,下血更多,讓我得知,嚇得之後再也不敢給別人試藥因為人命值千金,如果自己試死試自己負責,但是別人我是沒辦法負責的,但是有趣的是當天下血更多之後,就慢慢恢復了,我也不知道那帖藥到底是幫到他還是害到他之後我就不敢再輕易對朋友試藥。

之後我就觀察我媽媽的用藥,我認識目前我媽媽在調理的醫生是在很因緣際 會,因為一般的處方如果方子很多,我覺得只要方劑學查一下就可以知道那個藥方在吃甚麼,但是那個醫師都開單方,我就一時猜不出來他在吃甚麼,到現在我才知道那個醫師是山上派,以脈象取方,這是我蠻佩服的一點。

我媽長期都有不易入睡的問題,而外面中醫不外乎,就是酸棗仁湯,溫膽湯, 柴胡龍骨牡蠣湯,歸脾湯,加味逍遙散,天王補心丹等處方使用,但是我媽吃下來效果真的有限,而我媽剛給他看的時候,裡面竟然一味安神藥都沒有讓我覺得很神奇,而且竟然效果還可以比服用那些安神類的藥方還有效,這不禁讓我很納悶,到底這些安神藥的使用時機,就這樣我媽的方子從四逆湯來來回回演變到大柴胡湯等等。

但是去把這些方去查詢很少有直接可以幫助入睡的,這是讓我覺得比較神奇的地方,而那位醫師因為掛號難掛,有時候藥不穩的時候,我還是得藥幫我媽調藥,我就會參考之前的處方,把他的症狀跟那些處方做一個對照,雖然我不會把脈,有時誤打誤撞還是會成功把我媽的症狀調好。

譬如有一次,我媽吃了花生血壓飆高到 150~160mmHg 會有頭暈潮熱的症狀, 因為我知道我媽去給那位醫師看的時候,他遇到這個情況他會用大柴胡湯,我就模仿著使用結果就成功,把血壓降回 120mmHg 但是有時候就因為大柴胡湯太強,我媽會覺得頭暈氣打不上頭部的感覺這時那位中醫就會用苓桂朮甘湯, 但是那位醫師是有根據脈象,我是抓表現出的症狀去用藥,準確度差太多,有一次就因為這樣我媽才吃了一匙科學中藥的苓桂朮甘湯裡面有加附子,才一匙我媽血壓就飆高到 150~160mmHg 所以我知道如果沒有脈象確診誤診機率是非常高的。

總結以上,我認為中藥的優點就是他不會有抗藥性,我們可以知道感染的問題,西藥都必須要不停和細菌抗爭,而中藥只要有辯證論治開,還沒有聽說過會有抗藥性的,但缺點是當如果你把中藥當抗生素開的時候,如果捨棄了中醫辨證論治,那麼效果一定是不明顯的,原因就是那位草藥的抗菌成份,與抗生素相比,濃度實在相差太大,但是如果能按照病人當下的症狀,找出此感染的病因病機,我們就能用中藥的配伍原則,配合出最適合此病人的方藥,就能以低濃度的藥效成分,勝過抗生素,但是如果們學習中藥的方式是以成份來學習,我們勢必與西藥單一成分相比,一定是濃度不足,所以中醫不應該捨本逐末去追求中藥的有效成分,但是我認為這兩部分是可以同時進行,如果能從成分中找出最有效的,勢必就能像青蒿素,短時間內可以大量生產,而可以救治大量人,而缺點是慢慢會有耐藥性,而中醫能用辨證論治的方式治好病人,又不會有抗藥性的問題,缺點是中醫的辨證論治是需要經驗與時間累積,無法快速的經驗複製,不能說從學校訓練出來就能每個治病都有一樣的水平,這也是中醫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捨本,我們應該好好的鑽研中醫,把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發揚光大,才能與西醫的體制下,互相補足對方醫學的不足,讓病人有更多選擇。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