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丨王語珩(傳臚)

目錄

前言 

我覺得準備國考的過程其實很像是在腦中建立一套「網絡」,一開始獲取比較片面的訊息像是「點」,許許多多的點會串連成一條條的「線」,縱橫交錯的線再交織成一張張的「網」,層層疊疊的網再構築成一套複雜而立體的網絡。 

然而,這個建構的過程並不是從準備國考的那一刻才開始,而是自大一修習中醫史、中醫基礎理論等基本的科目時就開始累積,一直到國考前,已經經過三年中醫課程的薰陶,每個人腦中都已累積了許多「點」,或是有人腦中早就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網絡了。因此,準備國考期間便是透過不斷的複習還有歸納、統整、分析、比較等等,使原本鬆散的訊息有更多的連結、也更有系統,又或者是加強一些不足之處,進而使腦中的網絡更加完善、豐富且清晰。 

三下期間 

很多學長姐在大三下學期間就會開始準備國考,可能是將方劑組成背一遍或至少編好口訣,或者是將內經看過一遍。但大三時我撥不出太多時間來準備,所以我大概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在三下剛開學就將準備國考需要的資料全部確定下來並先準備好;二是利用通勤時間聽十二經絡歌,背正經循行以及是動、所生病。前提是我有先算好從期末考結束到國考前有五週的時間可以準備,我覺得我來得及,後來又因為國考延期,準備時間拉長,因此時間很充裕。但如果學期間時間許可或是暑假準備時間較短的情況下,還是比較建議在三下就開始準備,尤其是方劑的部分,暑假準備起來壓力才不會太大! 

參考書目 

內經 內經筆記、內經(大綠)、王洪圖內經講稿、內經精編讀本(承啟版)、CM48賴瑩臻內經筆記(國考部雲端)、其他白話解 
難經 陳正哲難經筆記、難經選讀課本 
方劑 方劑學課本(大黃)、方劑奇美版、方劑ABC、方劑小卡、方劑學圖表整理(禾辰)、相似方劑主治比較(國考部雲端) 
中藥 超級中藥整理、張廷模中藥學講稿、中藥ABC 
中醫史 中醫史精裝(知音)、中醫醫學史(禾辰)、中華醫藥學史重點匯集(國考部雲端) 

當時在尋找參考資料時看了許多學長姊的分享,並一一翻閱他們推薦的資料,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表格中是我當時整理的,底線部分是我最後選用的,可供學弟妹參考。 

我自己的資料來源大致上是「禾辰影印店」以及「國考部雲端」,因此也可以自己去這兩處找,或許可挖掘到更多資料。或者也可以參考「CM51國考攻略」(國考部雲端),對於各科參考資料也有詳盡的整理。另外,有些資料班上會一起印,或是有些已包含在「國考資料選輯中」,建議可先確認過後再決定是否自行另外印。 

每週時間分配 

image 3

多數學長姊暑假的準備時間落在四到五週左右,也就是六月底考完期末考後,稍作休息再接著準備國考。而我學期間幾乎沒有準備,因此就規劃了五週的時間準備,前四週的安排和表格上一樣,第五週原本是安排寫考古題,也就是表格中第八週所做的事。 

但是後來因為疫情國考延期了,所以又多出三週,這三週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已經裝進腦袋的東西維持好,不要掉出來;還沒裝進腦袋的盡量再多裝一些,加上寫103年以前分科目的考古來維持熟悉度。 

雖然準備的時間從總共35天延長至56天(但多出來的三週我並沒有每天都在念書,故實際上準備的天數少於56天),但我覺得念書效果最顯著的大概就是前五週左右,第五週之後只是反覆加強、複習。且因為時間拉長,效率就沒有那麼好。因此我覺得三下開始稍作準備,放暑假後密集準備可能還是比較理想的方式,畢竟準備時間一拉長還是有可能彈性疲乏。 

每日時間分配 

image 4

當初在分配每天的作息時也參考了許多學長姊的分享,再調整成適合自己的。綜合學長姊的做法,分配的大方向為:以方劑和內經為主,這兩科通常會分配在早上及下午,即時間比較充足的時段,且中藥常會跟方劑一起準備。其他科目則分配在晚上,或是將晚上當成彈性時間來運用。 

我自己的分配方式大致如表格所示,大約7:00起床,23:00就寢,且每周五的晚上是休息時間不念書。因為我方劑比較弱,且我早上精神比較好,因此通常都是早上念方劑,晚上則是念一些小科目,或是有時方劑進度太慢也會利用晚上時段再補足。 

方劑 

參考資料 

大部分的學長姐會用方劑奇美版或大黃其中之一當作參考資料,但我不太喜歡奇美版的版面,故選擇直接以大黃當作讀本,又因為大黃的內容包羅萬象、較缺乏針對國考題型的整理,因此在讀的時候會輔以自己整理的表格。 

我的狀況

許多學長姐會在大三下時就開始背方劑組成,並在暑假前就先背完第一輪,我則因為三下騰不出時間,再加上因為疫情而全面線上教學的關係,方劑學的期末考也改成報告,因此相對應範圍的方劑就沒有經過期末考的「洗禮」,所以我對他們非常的不熟! 

準備方法

我在讀方劑時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次讀 直接讀大黃的內容,近乎地毯式的讀法,主要的重點放在每個方的「組成」、「功效」、「方劑辨證」,盡量背起來。 「主治」的部分會多看幾次、盡量看熟,尤其是舌、脈的部分,但不會死背。 「方解」的部分看過之後加以理解,並與「組成」相連結,大致可由組成去推斷之。 「出處」及「注意事項」的部分就稍微看過有個印象即可。 方劑加減的部分,我只念加減過後會變成一個新的方劑的部分。 
第二次讀 第二次讀時我會將方劑整理成下方的表格。
 ea8da6f4 753b 40b1 b109 7a49d3d20c19
不過,後來發現「出處」的部分並不常考,應該可以省略,「其他」那一欄是紀錄一些主治中的關鍵字等。 
第三次 之後 7eb88b58 3e5e 4b99 bbc7 911f5c17c7fe
二刷之後就不太會再直接念大黃,而是以表格為骨幹去回想相關的內容,真的想不起來再去翻大黃。 對每個種類的方劑都有了一定的熟悉度之後,我便把重點放在跨章節的比較。 例如:「八正散」、「小薊飲子」、「導赤散」等方劑分屬不同章節,但主治都有提到「小便赤、澀痛」。 
多出來的三週 除了以表格為骨幹去回想相關的內容外,也會將表格「組成」、「功效」、「方劑辨證」的欄位遮住,訓練自己看到方劑名稱要能背出相對應的組成、功效及方劑辨證。 另外也善用Quizlet,透過不斷的active recall讓自己的記憶更加穩固。 

大黃中的方劑分類如同一條條經線,對於這些內容越來越熟悉之後,可以多比較相似的方劑,或是用不同的分類方法來熟悉他們,就像是在經線中加入許多緯線,讓經線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隨著連結越來越多,網絡越來越密集,結構也會愈來愈穩固,面對許多考題自然能觸類旁通、迎刃而解。 

中藥 

參考資料

超級中藥整理 

我的狀況

我沒有上過學校課程以外的中藥課,但大二中藥課有認真聽講。對於常見的藥物,例如生薑、地黃、石膏等等有一定的熟悉度,但對於其他藥物就不太熟悉。讀過一點點張廷模中藥學講稿(大概只讀完解表藥)。 

準備方法

有些學長姊會提前開始準備、看張廷模中藥學講稿或搭配方劑一起念。我自己則是暑假才開始念超級中藥整理,而且把重點放在四字功效的部分,其餘的就只是稍微瀏覽過。 

我會先記每一個藥是屬於哪一個種類,例如:蜈蚣是平肝息風藥中的息風止痙藥。然後在超級中藥整理的分類之下,再把功能相似的幾個藥整理在一起念,分別記他們的共同功效以及不同之處。例如:全蠍、蜈蚣、白僵蠶都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止痛的功能,但白僵蠶另有袪風之功效,而蜈蚣走竄的作用又比全蠍明顯。 

簡言之就是:先弄清楚每個藥物大致的功效,並且多留意功效相似的一群藥物,分別有哪些特點。再以同樣的方法,大約重複念了二至三次,之後就是多寫考古題,累積對不同藥物的認識。因為中藥種類繁多,所以相較於其他科目比較難速成,可能還是有一部分需要靠平常的累積。 

內經 

參考資料

內經的部分我以國考資料選輯中的內經筆記為主,碰到不懂的再翻內經大綠或王洪圖內經講稿當作補充。寫考古題時碰到內經筆記中沒有的條文,再另外去查出原文來讀,並統整成一份資料。經絡的部分則是網路上找經絡歌來背。 

我的狀況

大二時有和幾個同學一起讀內經,內經(大綠)大約讀了三分之一左右。 

準備方法

在準備時我把內經內容大致分為三種(如下方表格所示)。 

 舉例 
一 陰陽五行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金匱真言論》…… 臟像學說:《素問‧靈蘭秘典論》、《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決氣》…… 養生:《靈樞‧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 正經循行、是動所生病、病機十九條…… 
二 病證:《素問‧熱論》、《素問‧評熱病論》…… 各種與五臟對應的疾病:《素問‧痹論》、《靈樞‧脹論》…… 
三 經別、經筋、《靈樞‧癲狂》、《靈樞‧癰疽》…… 

第一種是一些比較基本、常見而且也單純的部分,盡量讀到滾瓜爛熟,幾乎背起來的程度,這些範圍的考題也都很簡單,只要有背熟應該就會寫。 

progress第二種則是包含很多疾病,像是五臟痺、五臟咳、五臟六腑脹等等。我覺得這個部分在背誦上比較困難,盡量先理解病因、病機之後再背。背的方式會先依照病症種類來背,如表格藍色、縱向的部分,第二次背時會把這些疾病全部統整起來,並且分臟腑來背,也就是表格藍色框起的部分,透過縱橫交錯的背法,讓自己對這些疾病更為熟悉。 

第三種是我直接放棄的部分,因為有感於自己腦容量有限,像經別、經筋、《靈樞‧癲狂》、《靈樞‧癰疽》等等,我就沒有特別準備,如果考試時出現了經別、經筋就都用正經循行來判斷。 

另外,十二正經的部分,除了在三下學期間利用通勤時一邊聽一邊背,暑假期間則是利用早上的瑣碎時間,邊吃早餐邊背,並且在寫考古時每碰到某一條經絡,我就會再把那條經從頭到尾背過一遍,也就是不只是選出答案,而是每個選項都要複習,不知不覺中就會對他們非常熟悉了! 

此外,也會搭配「國考資料選輯」中的「十二經循行通過部位整理」,便於記憶不同部位有哪些經絡通過。如此分經絡及分布位的方式 雙管齊下,讓自己對於循行更加熟稔。 

中醫史 

我覺得中醫史的部分好像很難歸納出明確的考試方向。我只有將「中醫醫學史」及「中華醫藥學史重點匯集」兩份資料讀熟,此外就是多寫考古題,碰到不會的就盡量記。 

難經 

參考資料

以陳正哲難經筆記為主軸,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再以難經選讀課本當作補充 

我的狀況

大三下有選難經選讀,因此有大略將課本看過一次,但在此之前幾乎完全沒有讀過難經。 

準備方法 

我覺得難經算是很好拿分的一科,因為總共就是八十一難,可以反覆讀到很熟,再加上有些篇章篇幅很短,內容也不難,只要針對其中比較需要背誦的幾篇加強,應該就沒有問題了。另外,有些不同篇章若有相似的觀念,或者是內經與難經可以相互對照之處,也可以多整理、比較,讓自己更加熟悉。 

中基 

中醫基礎理論的部分大部分學長姊好像都不會特別準備。我自己是直接寫考古,碰到不會的題目再多留意。 

國文 

多數學長姐好像也不會特別準備,我自己亦然。一方面是覺得準備其他科就已經占去大部分時間,沒有餘力再撥出時間準備國文;另一方面是,國文比較沒有明確的準備方向,我覺得相較於其他科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低,而且國文科的變數較多,不易掌握,可以多花時間準備其他比較好掌握的科目,國文就當成加分題,考試當下盡量發揮便是。 

結語 

過去自己在準備國考時,也參考了許多學長姊的心得分享,感謝他們的無私分享,讓我可以比較迅速的確立國考的準備方向,因此也很高興能有機會分享自己的心得給學弟妹。然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所以,最後我列出我的答題結果,希望能更忠實的呈現我準備國考前對於各科的熟悉程度、準備方法以及最後的考試結果,讓看這篇文章的人,能更容易了解我個人的準備方法達到怎樣的成效,並藉以評估自己的狀況是否適用。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順利通過國考! 

科目 方劑 中藥 中醫史 難經 內經、中基 
答對率 87.5% 92.5% 70% 100% 87.5%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