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值得相信嗎?論先信後疑與先疑後信│劉科佑

目錄

作者為中醫學系甲組學生

第一次打開中醫基礎理論,開頭談的便是陰陽五行,之後上課也會學到五運六氣這類令人捉摸不著的內容。有些同學會聽到學長姐談論氣感、氣功這些奧妙的事物,彷彿自己來到了東方魔法學校呢!

許多人接著懷疑,這些東西是真的嗎?值得學嗎?他們心中充滿了對中醫的懷疑,但身在中醫系裡面又不好意思開口,只好帶著疑惑,茫然地走下去,日復一日,時間過去了卻仍學不會治病的知識,遊走於迷惑之雲霧中,而不知方向,這是我觀察到的現象。

事實上,不論這些中醫的內容是不是全盤真實,若我們因為懷疑而躊躇不前,不去探究這些事物真實含意,心中懷抱對中醫中藥的不信任,未來遇到病人時只好自欺欺人、自圓其說,如此不但沒辦法對病人有幫助,自己也是過得很痛苦。

這是現代教育下,學院出生的學生容易碰見的問題,18歲以前我們只聽過西方的科學教育,內容強調懷疑與考證,不信缺乏證據的事物,也聽過無數次古代荒唐的治病行為,令我們擔憂。過去的我們不曾想像醫學可以有哲學甚至藝術的思辨空間,如此,當我們卒然進入中醫系,要立刻以古人的思考方式來探索人體,或多或少適應不良。

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如此,與我們學習時抱持的態度有關,筆者稍加區分,歸納學習事物基本上可以存在四種態度:全然相信、先信後疑、先疑後信、全然不信,以下淺作介紹。

全然相信與全然不信

一種學習態度叫做全然相信,通通相信中醫的內容,這樣做十分危險,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容易對古文發生誤解,此外,古書在出土時,錯簡、記錄錯誤的情形嚴重,全盤相信必定會有錯誤。第二,雖說我深信古書存在奧妙的寶藏,但古書同樣存有偏見、謬論,讀書,不論古代或現代,就像掏金,可以發現真智慧、真寶藏,同樣也能挖到瓦礫、碎石。

另一種作法叫全然不信,全然不信的人幾乎無法學習中醫,在懷疑中會喪失多種可能性。若是不相信有金礦,那自然不會啟程掏金。

先信後疑與先疑後信

所謂先信後疑是先相信所學的內容(比如陰陽五行),真有其實際用處,等到學完以後再開始懷疑其中講的內容。先疑後信則是先懷疑其中內容,先去找證據,直到證據足夠時才肯相信其中內容,才願意踏出學習的步伐。

困擾著許多中醫系學子學習中醫的,往往是先疑後信的學習態度,相反的,先信後疑對於學習中醫比較有利。

先疑後信對其他現代科學的學習相對來講或許是可行的,現代科學多有明確的文獻、佐證支持,因此先疑後信的人能夠好好學習其他科學知識,但遇到中醫呢?這就麻煩了,許多內容不存在科學研究的記載,搜尋不易,有的內容是思想層面,比方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宇宙的變化與小宇宙是相呼應甚至可以對應的,因此天有木火土金水,而人有肝心脾肺腎,所以觀察天運行的道理,可以對應到人體五臟彼此間的關係。古人看看天,想想地,用體悟的方式,悟得其中的聯繫,也悟得治病的方法。這些並不屬於純然的科學,混合哲學、思想的層面在裡面,成為中醫很大一部分的元素。如果我們是採用先懷疑的方式,容易找不到證據,無法定下心學習,最後學不好中醫。

剛剛前面說到體悟,中醫學習常聽人說要用悟的,但悟的前一關是體,體會,比如不斷的觸摸病患、不斷研究不同的病人是否驗證書中理論,這叫體,有了體自然會有悟。這部分從文字不易說明,也未必有證據可以佐證作者的體悟,但體會到的人,就悟了,就學成真功夫了。所以如果沒有一頭栽入,就沒有體,沒有體自然不會有悟了,這就是先疑後信的學習在學中醫上比較吃虧的地方。

相反的,先信後疑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古人的思考脈絡裡面,因為先相信其中必有智慧寶藏,所以能不帶有自己的偏見,進而清澈了解中醫理論背後的思考與想法,走過古人思辨與探索的路程,不被懷疑叨擾,靜下心來學習。這就像我們學經濟學的時候,與其先問亞當斯密講的理論究竟是不是真理,不如直接深入學習,了解其內容後再做判斷,對於學習更有幫助。先體了,就有機會得到悟。

先信後疑的人一樣會懷疑,然而是在已經充分了解書中的內容與想法,及其表達的內涵與應用可能,在此情況下實際去探究、驗證其所說究竟是不是真的?鼻過敏真的是因為肝火嗎?老師說五苓散一定有表證,因為裡面有桂枝是真的嗎?因為已經徹底學習過,就有能力從實際臨床、甚至自己的身體中探索,排除掉暫時認為有待商榷的部分,抓住自己驗證相信的部分,而能真的學好中醫,且不盲信盲從。

這裡有一則故事,或許可以幫助啟發。徐復觀先生是一位知名的學者,自述決心扣於學術之門的機緣是與熊十力先生的相遇。當時,熊十力先生曾問徐復觀他對於《讀通鑑論》一書的心得,徐復觀接二連三說了他不同意的地方,怎知熊十力聽完後斥罵他說:

「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熊十力

徐復觀自述這一罵對他而言如同暮鼓晨鐘,原來讀書不是在挑書的毛病,而是消化掉其中好的部分,再反思其中不好部分,才可能真正吸收書本的價值化為自我的智慧。

我想我們學中醫也需要這樣的態度,學習並進行反思,即使書中或有錯誤、或有疏漏,也不能因此摒棄其他有價值的篇章。

本人目前仍是學生,學知短淺,多有疏漏,如各方前輩有所指教,還請不吝郵寄至以下信箱

z29139854@gmail.com

參考資料

徐復觀:熊十力先生起死回生的一罵 – 每日頭條 (kknews.cc)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