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實習常見問題集│黃廷宇

目錄

黃廷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態 — 「在『雜事』中找到學習點」

在醫院實習有很多事情俗稱「打雜」:打病人的會診病例、停會病例、整理會診清單、拔針、病例作業…等等。那就竟從這些事情中是無法學到東西?其實我個人覺得是看你想怎麼學。

以拔針來說,中國醫這邊的會診量算多,可以讓你拔針的很過癮,過程中自然可以去體會古人所說的「得氣」與「沒得氣」的差異。

以各種病例來說,那也是很多可以學習的點,因為去西醫病房做中醫處置,比起在西醫見習,腦袋更是要「雙開」,如果認真想學的話,都是可以自主去跟查房多了解患者狀況,其實本質上跟在西醫見習沒什麼差別,但可以多問自己很多問題:「西醫是這個病,那中醫是怎麼看?」「會診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處置?」「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案?」…

總之就是「『雜』事也有東西可以學,但是要自己找問題」。

學什麼? — 「你想學什麼?」

其他醫院我並沒有很清楚,但是以中國醫這邊來說,相較於西醫見習(我也是在中國醫),實習的主治大致上都是「非常不電」的,所以如果你期望可以跟西醫見習一樣被電著成長,那你會學不到東西。

「主動學習」很重要,因此反而應該先問自己「想學什麼?」

以我自己的狀況來說,因為門診大部分都是複診患者,而且不像病房可以慢慢想,因此我採用的方式是只看我有興趣的方面,像是我內科有一週跟診就只管「睡眠」方面的問題,注意醫師的處方和睡眠的關聯,有機會的話就問主治的思考流程(通常關診之後除非主治要趕去哪,不然基本上9成的診都可以問問題),通常一診就專心思考的兩三個患者就很夠了。

建立自己的D/D流程

中醫沒有像Harrison內科學滿滿Flowchart的聖經可以做學習,學習上會比較克難,因此如果是要走中醫的同學,可以開始建立/整理自己的診斷、思考流程,基本功就是熟練LQQOPERA和十問。十問的部分不一定要照原歌訣順序去問,也可以重組成自己的模式,舉例來說,寒熱問完,我會問津液狀態方面的問題,像是「汗(津液損失)」、「口渴(津液狀態)」,依此類推下去。行有餘力,就是做各主訴的「客製化」問診模式,例如:胃痛,首先可能會想區分是「胃寒」還是「胃熱」的問題,問診怎麼辨?望診怎麼辨?脈診怎麼辨?…卡關的時候,就可以多和主治討論,去學習各主治的「鑑別點」。

派別好多學什麼?

在中醫方面,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中醫尤其是脈診「方法」很多。但其實這些方法最終都還是「鑑別診斷用的工具」罷了,如果你像我就是木頭手,只分的出「浮沉」「有沒有力」,那你可以多向脈診不吃這麼重的主治學習(就算是很吃脈診的主治,其他問診舌診也都還是會有一些鑑別點可以學)。我覺得重點是學鑑別診斷點(類似Flowchart的分岔點),很多時候聽到的東西只是「詮釋(而且大部分沒有實驗證據)」這種我覺得可以聽聽就好,當作類似背東西的口訣,真的重要的是講者如何區分類別。

病因病機圖很廢?

我的觀點是,病因病機圖其實就是鑑別診斷完之後,病因推理的呈現方式。有些圖看起來很奇怪,很大一部分問題其實是在「硬套關聯」,舉例來說,某人肝鬱又脾虛,那這個人就是肝鬱造成脾虛嗎?還是他天生就脾虛,最近壓力太大才肝鬱?誰是因誰是果?還是是兩個獨立事件?還是從目前的診斷資訊上無法鑑別?如果無法鑑別因果,在兩者之間畫一個箭頭是不是就很奇怪?

當然,目前的病因病機圖確實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這部分牽涉到中醫理論架構定義明確性和完整度,這部分有賴有志投入研究的同道們參與,讓這個系統可以更好。

要念什麼書?

以下提供我自己有用到的書(不過我算是沒有很認真XD)

  • 內科:中醫生理學(知音版綠皮)、中醫診斷學
  • 針灸:針灸科學
  • 傷科:解剖學圖譜、肌動學

有沒有中醫小麻?

目前沒有這種東西,不過如果是中國醫這邊實習,會有賣一本小冊子(別當成小麻,會很失望XD)
基本上查資料都是手機直接查X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