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51屆陳子力撰文
前言
相信大家跟我的求學經歷大同小異,都是以現代所謂「科學」、「眼見為憑」的方式在學習自然科學的。但在踏入中醫領域之後,發現許多事情並非大家所相信的科學精神可以理解。然而隨著時代、科技的演進,越來越多現象被發現,或許我們慢慢可以解開老祖宗看待事物看似不科學卻又不可否認其存在的概念。
「相對論」及「量子力學」是支撐現代物理的兩大基石。相對論是以整個宇宙作為尺度,簡單來說就是用最大的巨觀,在觀察這個世界;而量子力學則是以微小的粒子作為尺度,也就是說它是以最小的微觀來理解這個世界。我們所生存在的這個空間尺度,事實上只是在兩者之間的其中之一罷了。弔詭的是,兩者都可以用實驗證實其正確性及再現性,卻本身又存在著相互違背的地方。寫到這邊,你可能會想,我是來看中醫的,你跟我講這一大堆物理幹什麼?但是我就是想到這邊,就想到這何嘗不也是中醫面對的問題呢?相信有一點中醫基礎的人都知道,中醫有兩大系統,一為臟象系統,一則為經脈系統。
以下正文開始,會對這兩方面做一些簡單白話的科學性探討,希望可以給剛踏入中醫或是對中醫有興趣的你一個理解方向,但不過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談中醫基礎理論
在《黃帝內經》中多篇提到臟腑與天地之間會產生連結。如《陰陽應象大論》中一整段在說五臟的許多對應,以及彼此間的關係;《六節臟象論》中提到五臟與季節氣候的變化關係;《玉機真臟論》中則提到季節影響對於人體所產生不同的脈象。事實上,不只內經,中華文化對於「環境」對人體所產生的影響一直都相當重視。也就是說,我們所存在的宇宙為一個整體,「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人與宇宙之間存在著共同遵守的基本定律。再換句話說,「人」的變化必定會影響「宇宙」的改變,所以既不存在獨立於宇宙之外的人,也不存在獨立於人之外的宇宙,兩著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反觀我們從小接受的「科學教育」,強調事物必須「客觀」才符合其精神。在經典的物理實驗中,人是作為「觀察者」獨立在實驗之外,所以可以建立一系列獨立的「客觀指標」。如果宇宙與人為一個整體,那麼放在這裡,似乎又不是這麼一回事。在這個前提下,人已經不是所謂的觀察者,而是成為「參與者」,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觀察的結果,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絕對獨立於外的「觀察者」。在經典實驗中觀察者對實驗對象影響很弱而忽略它,只是一種合理的近似處理和特例;但若觀察者對實驗的干預和影響確實不能忽略時,比如說很多現代的量子力學實驗,那麼強調和去設計排除這種影響的「客觀指標」是否又太「主觀」了呢?在這裡「客觀」中隱含著「主觀」的因素,而「主觀」中卻又有著「客觀」的背景。事實上,既然是「觀」就必有「主」,而要「觀」成立就必須有「客」,兩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這其實也是海森堡測不准概念的顯現吧!事實上,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其中一個基本公設便是任何物理規律都應該用與參考系無關的物理量表示出來。換句話簡單的話說,就是自己家裡面的事情,只能以自己家裡面的方式來表達並解決。這個概念不管從大尺度抑或是小尺度的方式,都有其共通性。
我們現在回到中醫的臟象系統與經絡系統。《六節臟象論》中提到:心者,為陽中之太陽;肺者,為陽中之太陰(應為陽中之少陰);腎者,為陰中之少陰(應為陰中之太陰);肝者,為陽中之少陽(應為陰中之少陽);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但在經絡系統中,心為「手少陰」;肺為「手太陰」;腎為「足少陰」;肝為「足厥陰」。兩者同為中醫,卻截然不同,但這也就告訴我們,自己家裡面的事情,只能以自己家裡面的方式來表達並解決,也就是說,兩個互為不同的系統,在使用時,就必須用自己系統內的分類進行理解,因而有了臟腑辨證及經絡辨證兩個不同的系統。所以在看古人的文字時,必須判定作者所使用的系統為何者,才不至於曲解原意。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分類呢?《靈樞· 經水》提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可見內經時代已有解剖學,所以臟象系統中的分類其實大致上便是以解剖學及生理學的方式所概括的。心肺為陽,兩者解剖位置皆位在橫隔以上,屬上焦。心為一、肺為二,在《易經》中明載「奇為陽、偶為陰」,再結合其生理功能,故心為陽中之陽、肺則為陽中之陰。其他也可依此類推。不過在這個系統下,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那便是「臟為陰、腑為陽」,在這個前提底下,再分出更多的陰陽。這不禁讓我想到前幾段提到的廣義相對論的概念。不過這邊的概念其實較類似狹義相對論所提出的「光速不變原理」,就是先由一個「絕對」的概念,才推出後續所有「相對」的概念。在中醫臟腑系統中,這個絕對的概念就是「臟為陰、腑為陽」。
至於經絡系統,事實上,早在馬王堆或是更早的醫書中,並沒有將各個臟腑納入經絡,而是直接以手足的三陰三陽,或是以經過部位命名,直到後續醫家才陸陸續續將臟腑合併於經絡。然而許多經絡也不只經過其表裏臟腑,導致在臨床上使用時常出現病臟腑取其經卻效果較不好的情況,如功能性便秘常用穴位天樞、大腸兪、支溝等皆非大腸經穴位。直到近幾年量子醫學的概念慢慢盛行,許多研究也陸陸續續有發現,對於經絡醫學,我認為「基本粒子」是與其最相關的。怎麼說呢?我們都知道走在經絡裡面的為「氣血」,經典中也有很多對氣血的敘述,但都圍繞在「氣為陽、血為陰」的大前提下,也就是說氣維持了身體的運作,而它的物質基礎則為血。但氣的定義為「維持人體運作的精微物質」,可見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但不可否定,物質為其基礎,這也與現代量子力學提出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事實上不謀而合。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可以分成費米子與玻色子:費米子有半整數的自旋且遵守包立不相容原理,為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玻色子則有整數的自旋且不遵守包立不相容原理,為傳遞交互作用的基本粒子。至於詳細有何種粒子,請見下表。

看到這邊,是不是覺得非常的巧合呢?組成物質的夸克及輕子各有 12 個,與組成人體的經絡 12 條不謀而合,且經絡有三陰三陽,夸克及輕子則各有三代。所以我在這邊大膽的假設,組成的基本粒子與人體經絡具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再者,氣的功能有六:推動、溫煦、營養、防禦、固攝、氣化。其中最重要的功能為「推動」,它是以氣本身的活力及運動,推動和促進基本的生長發育,換言之,氣提供了機體能量,根據物理學,作功提供能量,作功則必須要有作用力,而作用力的提供者便是剛剛所提到的玻色子。「氣」本身由中醫定義為一種「物質」,但是其賦予的意義卻更像能量,現代醫學中的 ATP,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釋氣在中醫基礎理論所扮演的角色。在希格斯粒子被實驗證實,量子力學漸進完備的現代,或許提供一個可以將中醫基礎理論現代化一個很好的依據。
當然,粒子本身除了可組成物質,粒子之間也會有交互作用力,其中我覺得最有趣也可能跟中醫最有相關的是「量子糾纏」。它是一種多個粒子交互作用下,沒辦法描述單一粒子型態而只能以整體型態描述的一種交互作用,而且粒子之間有著強烈的關聯性,彷彿具有訊息傳遞,儘管粒子間相距甚遠。簡單來說,產生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就算他們相聚很遠,我們只要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測量,另外一個粒子似乎會感受到而且會改變自己的量子狀態,重點是幾乎沒有時間差(因為根據相對論的公設,速度的上限為光速)。這種現象甚至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般」,白話一點就是遠距離鬧鬼。2017 年人類發射了第一枚衛星專門用於量子的科學實驗,不僅實現世界上首次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也首次驗證一對纏結光子被分發到相距成千、甚至上萬公里的距離下仍可以保持纏結的理論預言。這個對中醫有什麼重要性呢?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觀,不管從經絡系統或是臟象系統,都會與天地萬物有著一定的相關性。根據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萬物都是由費米子(夸克及輕子)所組成,彼此間利用玻色子傳遞交互作用,而且粒子間會有剛剛所提到的量子糾纏效應。在這個尺度下,兩者間為一「整體」,彼此互相影響,其中之一改變另外一個也會改變,且彼此的改變有其相關性。所以,中醫概念可以說是最早建立的「系統科學」。另外,除了基礎理論方面,治療方面或許也可以用量子來做解釋,比如說中醫的祝由科、視訊治病(是一種利用遠距離的氣功治療手段,我爺爺有親身體驗,成效卓越)、信息療法等,這些透過遠距離或是完全不侵入性的方式,卻可以對患者病情起到許多療效。或許有人會覺得是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但許多人仍對這種方式抱持信心,量子概念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現代化的方向。
中醫有著老祖宗幾千年的經驗累積,事實上可以說是一個心物合一的智慧結晶,而現代化的科學實驗有實證作為根據,但主要仍是唯物主義。量子力學中發現證實的許多現象,慢慢帶領我們認識到似乎世界不是只有物質本身,還有許多未知的能量及傳遞機制。現代科學最重視是「眼見為憑」,但中醫最為人詬病的似乎也是沒有實證。我們身為現代化的中醫人(或者你是對中醫有熱忱的科學人),將中醫科學化是我們的責任,而量子力學似乎可以扮演我們在這方面的領航燈塔。
參考資料
- 上帝擲骰子嗎,曹天元CAPO,八方出版,台北,2007
- 量子力學原理,P.A.M狄拉克,凡異出版社,台北,1992
-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上),長安無名氏,橡實文化,台北,2016
-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下),長安無名氏,橡實文化,台北,2016
- 中醫基礎理論,印會合、張伯訥等,知音出版社,台北,2014
- 功能性便秘之中醫治療,林建仲(Chien-Chung Lin);黃千容(Chien-Jung Huang);吳宏乾(Hung-Chien Wu),北台灣中醫醫學雜誌,2010
-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王洪圖等,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11
- Robert. M. Wald, General Relativ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 Laloe, Franck, Do We Really Understand Quantum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Matson, John. Quantum teleportation achieved over record distances. Nature. 13 August 2012.
- Castelvecchi, Davide. China’s quantum satellite clears major hurdle on way to ultrasec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News. Nature. 2017-06-15.
- Letter from Einstein to Max Born, 3 March 1947; The Born-Einstein Letter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lbert Einstein and Max and Hedwig Born from 1916 to 1955, Walker, New York, 1971. (cited in M. P. Hobson; et. al..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 (1998): 1/13. CiteSeerX: 10.1.1.20.8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