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使用逐漸下降,整個中醫界上下一心希望民眾可以多認識中醫,從辦講座、掛布條、經營粉絲專頁、架設網站、拍攝 YouTube 影片…等各種方式都有人嘗試。
我們整體的目標和客群都很清楚,就是希望能增加來看中醫的病人數量。
但每個行銷活動又可以細分為許多不同階段,每個階段的目標和對象都不同。對此,可以借助商業界常用的「行銷漏斗模型」來清楚畫出整個中醫的行銷模型。
什麼是行銷漏斗模型?
以一般商家為例(下圖),每個月看到這間店發佈的 Facebook、Instagram 文章或廣告可能有 100,000 人,產生興趣的人有 10,000 人,思考需求的人剩 1,000 人,衡量商品細節有 500 人,最後下單或到場購買的就會有 100 人。
在每一個階段,參與的人數會像漏斗一樣越來越少,但參與的深度也會越來越深。
用這個模型來看「中醫」,如果某個地區有 100,000 人聽過中醫,可能有 50,000 人知道中醫在做什麼,有 20,000 人生病時會來看中醫,其中 5,000 人療效非常好,不僅常常回診,還會推薦親友來看中醫。
透過這樣的行銷漏斗模型,我們就可以針對每一個階段設定精準的目標,當每個階段都能環環相扣,最終到達最底層的人數就能上升。
以網路行銷為例,畫出中醫行銷漏斗
中醫的網路行銷可以畫出像這樣的漏斗模型
- 最上層是淺顯易懂的中醫粉絲專頁,除了分享中醫知識以外,也常常會分享日常趣事,讓民眾會想持續追蹤,當休閒讀物。
- 第二層是稍微深入的中醫疾病介紹網站,民眾不會想要每一篇文章都看,但生病時會從Google查到相關資料。
- 第三層是中醫門診或病房,讓病人有實際就醫的管道。
- 最後,中醫還需要有好的療效才能讓病人持續回診,甚至介紹親友來看中醫。
當(1)粉絲專頁、(2)深度文章、(3)便利的就醫管道和 (4)有效的中醫治療同時具備時,就能打造一個完整的漏斗,讓底層,也就是來看中醫的病人,甚至成為主顧的病人增加。
以上是關於行銷漏斗的簡單介紹,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以下議題。
中醫不用行銷,只要有實力,病人自然上門?
「有實力,病人自然上門」在行銷漏斗裡確實是正確的,但只代表了最底層的那一環。一樣是100人來看診,臨床效果普通的中醫師可能只有1個人成為主顧;臨床效果絕佳的中醫師,可能有50個成為主顧,而且還會把親朋好友都找來。
但是,如果電視完全沒有中醫廣告、網站沒有中醫資料,民眾從小也根本沒聽過中醫,那整個漏斗的頂端就會減少,即使中醫師有實力,也難以發揮。也就是說,好的服務也要搭配好的行銷。
以科技業為例,即使是蘋果、微軟這樣大的公司,也不能只靠把產品做好就吸引到客戶,他們也都會進行行銷。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行銷在醫學這個領域聽起來會有點負面。但換個角度想,當你有好的醫療品質,卻沒有行銷,病人就沒辦法得到好的治療,甚至誤信怪力亂神的地下電台廣告和沒有執照的假中醫。
以這樣的態度來行銷正確的中醫觀念,是不是聽起來就正面許多?
資深醫師對於年輕醫師臨床經驗少卻開始做行銷的質疑
一般的商家如果可以從漏斗頂部做到漏斗底部當然非常好,但中醫師要靠一個人把整個體系打造到完整其實並不容易。
年輕醫師對於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很熟悉,卻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資深中醫師專注於精進臨床,但對於網路行銷沒有涉獵。
我認為,目前對中醫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各司其職,共同組成整個漏斗。
比如說:民眾因為平常有在 Instagram 追蹤「芋泥的秒懂中醫學」,也在 Youtube 看過「Ovi’s 中醫日常」,因此家人有風濕免疫問題時想到可以尋求中醫治療,進一步上 Google 搜尋資料,發現「林舜穀中醫師」的中醫實證文章和台北榮總張清貿醫師的專業風濕免疫文章;最後他決定就近到台中有風濕免疫專長的中醫診所或醫院中醫部就診,因此得到不錯的療效,之後也會推薦有其他疾病的朋友來看中醫。
上面這個故事的整個體系是由多個人一起組成的,但每個人都能獲得益處,幫自己增加門診的病人數量,還能幫助提升中醫使用率。
備註:
- 「芋泥的秒懂中醫學」是由中國附醫實習醫師芋泥經營的 Instagram 帳號,除了分享簡單中醫知識以外,也會分享閱讀心得,生活日常…等等
- 「Ovi’s 中醫日常」是由高雄光華馬光中醫吳奕璇中醫師經營的 Youtube 頻道,分享簡明中醫知識和學士後中醫、中醫師的日常。
- 「林舜穀中醫師」是由北市聯仁愛院區林舜穀中醫師經營的網站,主要分享中醫實證和中醫失智照護。
- 「張清貿醫師整合中西醫照護自體免疫性疾病」是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張清貿醫師經營的網站,以實證的角度來看中西醫結合照護自體免疫疾病。
漏斗模型目前最缺少的環節
中醫的臨床和研究一直都非常活絡。近年來,許多年輕甚至資深中醫師也開始投入粉絲專頁的經營。
因此目前在網路上最缺少的是漏斗的中間層,也就是針對各主訴、疾病的深度介紹文章,讓民眾生病時可以查詢得到。
因此會建議目前有經營粉絲專頁的中醫師,可以考慮在網站撰寫文章,把自己的漏斗打造完整,讓病人可以從粉絲專頁到網站,再到門診,最後成為忠實病人。
有想要分享中醫知識,但不想要經營粉絲專頁的人,也可以考慮直接從網站下手。即使沒有粉絲專頁,也能達到很好的行銷目的。
每個階層的目標
第一層(臉書、IG):文章以簡單明瞭為主,需要圖文並茂才能吸引觀眾,文字盡量不要超過300字。在這裡分享太詳細的疾病介紹往往會碰壁,畢竟臉書、IG幾乎都是圖片或短文為主。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看到(或觸及),並且讓他們會想要點進連結看更深入的文章。
第二層(網站、YouTube影片):文章可以增加深度,盡可能讓 Google 能夠搜尋到。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民眾願意讀完整篇文章,甚至想要來就診。
想要提高轉換率的話,可以在文章最後加入行動呼籲如:「有興趣的人,歡迎點擊連結閱讀全文」;「有這樣困擾的人,請盡快到中醫診所就診」等等。
第三層和第四層就是看個人臨床實力,本文就不討論。
常見問題1:製作圖片需不需有設計能力?
幾年前要做圖確實不容易,即使是下載PPT模板也要擔心版權問題,平常報告可以用,但不一定可以公開發表。
但是最近幾年越來流行的線上軟體-Canva可以幫助你快速做出適合放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的圖片。光是使用免費模板就可以做出很不錯的圖片,學生或是醫院的醫師還可以透過教育帳號申請免費的專業版。 其他醫師如果有打算長期經營,付費買專業版也不算太貴,一個人平均 700 元/年,比起外包給設計師,划算許多。
我朋友最近創立的粉絲專業:布盧學中醫,以貓咪為設計主題,圖片非常精美,不說還以為是有設計背景的編輯操刀,其實也是使用Canva來做圖。Canva可以幫助醫師省去很多學習設計的時間,專注於創作醫學內容。
常見問題2:架設網站會不會很難?
大家可能會覺得經營網站非常複雜,但現在其實有非常多可以快速建立網站的方法。
最簡單的如 Blogger、Medium、方格子,填好基本資料,看一兩篇教學文章,就可以開始撰寫文章,缺點是版面比較樸素,功能無法自定。
中等難度的如 Wix、Wordpress.com,可能需要幾週的下班時間研究,但網站的功能更齊全,也能設計出漂亮的網站介面。
最難的如 WordPress.org,這個曝光效果最好,網站功能也最齊全,但通常需要也專業人士的幫忙,大醫精誠網站就是使用Wordpress.org架設的。
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要長期經營,可以考慮先用 Medium 或 Blogger 寫幾篇,如果有持續產出,再考慮要不要搬家到其他平台。如果想要直升 WordPress.org,一次把網站的功能升級到滿,一勞永逸,並達到最好的效果,大醫精誠團隊可以幫你架設出跟我們一樣功能齊全的網站,讓醫師無痛開始寫文章。
總結
不管是個人,或是整個中醫界,都能利用行銷漏斗模型來更清楚定義每個階段的目標和對象,達到提升中醫使用率的目標。即使一個人沒辦法自己打造整個行銷漏斗,也能透過各司其職的方式幫助中醫界建立更齊全的行銷漏斗。
其中目前最缺少的是漏斗的中間層,也就是針對每個症狀、疾病的專業文章,如果有想朝這個方向發展的人,可以考慮先用 Medium 或 Blogger 等平台,等累積一定的文章數量之後再搬家到更進階的平台如 WordPress.org。
想要經營社群或網站的醫師,歡迎Email: cmlearning.info@gmail.com,我們團隊看能就我們過往的經驗幫上什麼忙,大家一起來為中醫努力,讓民眾愛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