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訪談點滴(下)
中藥學習
建構系統,廣閱醫案|談學生如何從自己開中藥建立自信
首先,系統是影響你療效的關鍵,所以還是要以比較能夠方證對應的概念入手,層次分清楚,比較不會出問題,如果沒效,你要再去找,在系統裡有沒有被你疏忽掉的部分,再來,如果這部分你找不出來,就要去找別的思考系統,各家學說的概念、不同的辨證系統,一步一步層次分明,擴展出去,這樣就不會混亂。因此開方應單純化而不要太複雜,可以互相切換,但不要混在一起,想法要很清楚。再來就是不要開非方劑的藥,這句話是熊繼柏講的,他有一本書叫做《一名真正的名中醫》,他強調不開沒有方劑的藥,意思是酌量加減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一個主要的一或二個方,因為方代表病機,治病的核心是病機,最怕有什麼症狀就開對這個症狀有幫助的藥物,幾個症狀就開幾味藥湊上去,那這樣成功率就會很低,所以他就是說不開非方劑之藥就是這個意思,重點是心中要有病機。
如果無效的話,該如何檢討?一般來講,可以先問一下病人有沒有遵循醫囑,有時候他一天吃一包,這個效果當然不夠,再來你要確認改善的程度,像我通常大概改善兩成以下我會覺得沒有效,但還是要看狀況,如果這個病比較困難或是西藥吃藥時間需要比較長來修復改善,我就可以在處方的結構之下再去調整後再試試看,甚至有時候我會認為改善的方向不對,就要開始思考,哪些東西沒有考慮到,並開始找別的證據和可能性,在證型和思考方式上調整,做稍微大一點的更動。
自己開藥學習的過程中,閱讀醫案也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現在如果以仲景為基礎,就去找使用經方的醫案,這樣對系統架構較有幫助,像《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這一類的,並且在分析醫案的時候,回歸仲景的思考系統裡面。如果是其他醫家的醫案,可以先試著去看他的症狀,在你所學的體系之下,去分析他的病機跟你自己的看法,再來看他怎麼解釋,看他用什麼方。最好學的方式是,去找一個醫家的醫案去看,不是仲景系統也沒關係,比如說熊繼柏,他有一脈的思考方式,好好研究,把他所有的精華找出來,就可以找出他真正的思維方法。一家一家來學,不建議在不同家之間亂跳。另一方式,例如《百家醫案辨治心法》就是我之前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看的,我認為不錯,因為他有分好幾個證,好幾個人同一個病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譬如說眩暈,它就有好幾種可能性,每個案例怎麼治療都有他都會總結,這些不同治法的特色又在哪裡。還有像魯兆麟的《中醫醫案學》也是不錯的書籍,這是我自己學習看醫案的方式。
中西分明,用藥如作戰|郭老師談用藥思維
首先,西藥和中藥的思維不同,因為西藥對應的target是很清晰的,但中醫的特長不在於target上面,你看中醫他一個藥味裡面就有很多成分了,那西藥的藥是單一的target,如果你要用西醫的思維方法用中藥,那就會遇到一些問題,除非你學習的系統不一樣,有的派別對於西醫的醫理很熟,他們透過經驗去累積,用西醫的思維去理解,再去尋找藥物裡的物質,譬如說龍骨牡蠣裡面有鈣質,或是其他藥物有卵磷脂,可以安定腦神經,達到安定心神的作用,他們會用這種方式來詮釋,自成一套體系,我個人並不擅長這樣用。
我的習慣則不是如此,因為中醫不是單兵作戰,而是隊伍作戰,方子就是病機的組合,從病人身上找到病機然後用一個組合式的概念,比較不是單兵,我看過有人開了很多單味藥,自認學了古代很多醫師,然後就用症狀自己來湊出一個方子用,但這種方式的錯誤率可能不低,因為你根本不是透過一個整體來認識這個病機,我個人不傾向用這種方式去嘗試治病,我覺得不能沒有一個思考體系,沒有病機思維。
大樹上的茂盛枝葉|談單味藥的使用與認識
以藥方的加減去理解藥味,像是傷寒裡面的一些加減方,例如小青龍湯加石膏,這是一個方式,但有一些你發現無法在這個系統裡去認識,那你會知道它可能是時方系統的東西。重點是你要把系統分清楚,你的系統主架構是這個,然後有一些兼容並蓄進來的,要層次分明、不要混亂。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古人很多專藥專病,那些就得硬學硬記,並從一些醫案裡找到蛛絲馬跡,另外有一些藥的特殊用法也可以把它學起來,也就是治療的特點,例如骨碎補我常用來治牙痛,虛寒的牙痛也用,八味地黃丸加骨碎補很有效,骨碎補可以作為治療牙齦腫痛的一個專藥,這就是特性。有些醫家對單味藥怎麼應用的心得也值得參考。回過頭來,系統思考還是比較重要,有些病症不是用這些單味藥物就有辦法處理的,當你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病,只能分析他的證的時候,還是要回歸系統架構裡,不可能拿一個一個藥來試,所以你要層次分明,把系統性的東西變成架構,就像前面講的大樹,而這些單位藥的特殊用法是這棵大樹的葉,有了許多葉的話這棵樹就會變的很完整,不要小看這些葉,因為光有樹枝還不夠,然而只有葉也不行,無法成為真正的大樹。
中西醫的交互關係
中西藥交互作用
中西藥的使用確實存在交互作用的問題。不過其實西藥在臨床上也有交互作用,幾年前有人做過調查報告,西藥的交互作用比例是13~19%,平均是16%,因此西醫這方面的問題也很嚴重,只是大家比較關注中西醫的問題,而沒有去討論,當然這不是推託之詞,而是這部分也是很重要的。至於中西藥的交互作用,你們可以參考中西藥交互作用資訊網,和台灣家庭醫學會出刊的第二十六卷第四期〈中西藥交互作用的面面觀〉,這方面的知識你不可能自己知道,所以還是需要看文獻,在臨床使用應盡量避免。例如對病人威脅比較大的出血和凝血問題,你們必須熟悉。
另外關於停藥,我的原則是像精神科、降血壓、降血糖用藥,如果病人希望停藥,我會告知風險,這些藥物的停藥風險是需要知道的,另外還有抗凝血劑的問題,要知道停用會造成血栓,並告知病人。如果病人堅持想要停藥,除了告知其風險,也要採取漸進式,症狀有所緩解或改善時再減量,會比較安全。那是不是有病人可以減量到完全靠中藥?當然是有的,但也有些像糖尿病、高血壓其實是沒辦法的,至少我沒有找到方法,也許是功力不夠高,不過確實在臨床上沒有辦法的例子還是有的。至於像失眠相對沒有危險性的,但它也是精神科用藥,所以你要知道減藥和停藥的副作用,而中藥對失眠的改善情況,有些病人是真的可以做到停藥的,像是我遇過幾個長期依賴安眠劑的病人,最後可以不用吃西藥。
醫院中西醫角色關係
如果病人同時尋求西醫和中醫治療,那就是平等的合作關係,只是沒有直接面對面的溝通;但是如果是會診,就客觀的存在主配角的關係,因為是他會診你,他是主治醫師,那你就是配角,不要喧賓奪主。如果你是配角,並且認為中醫對病人有幫助,你可以跟主治醫師談。當然,首先他要願意跟你溝通,這就是病患、中醫師跟西醫師三者溝通的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把握中醫的治療對病人是有很明確的幫助的,我覺得其實可以主動出擊,你可以去跟主治醫師談,當然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要先尊重他、看他主要的想法是什麼,不要一直說我覺得怎樣,而是讓他明白你是熟悉的,且告訴他你的認知,最好是有EBM,就算是小研究也沒關係,但是不要只有經驗。如果對方能夠接受用中醫的方式,且家屬也有強烈的意願接受治療,那雙方就共同幫助這個病人。我覺得其實就是誠懇和不卑不亢的態度,因為今天主角是他,所以要尊重他。但如果你在中醫醫院裡面,你就是主角,如果他來會診,變成他要尊重你,你有主導權,就要發揮更積極的角色,並且聽取他的意見共同幫助病人,因此中西醫的主配角關係,並不是絕對的。
另外,如果你會診時對病人的疾病不熟悉就趕快查詢,學校的萬方系統,醫院的中國期刊網,先看目前臨床上的進展,再和西醫師做摘要性的陳述。也可以先跟住院醫師了解一下主治醫師的傾向,如果他對中西醫的合作不關心,也未必要太積極去陳述和說服,但是如果他是可以溝通、接受的,並且有興趣甚至有想要說服你的時候,你就用謙虛的方式積極地向他呈現。
至於客觀上來講中醫本來就可以是主角,古來沒有西醫,中醫也可以治很多病,像我會診腦膜炎的例子,西醫宣告病人病危,但家屬認為中醫可以救他的命,我就變成主角,當然有效果才會變主角,沒有效果就還是配角。所以在治療效果上,中醫是可以成為主角,而不只是配角的,配角是指在合作關係裡扮演的角色。而你要學到有認為中醫可以是主角的自信才是正確的,不然永遠認為中醫只是輔助角色,中醫的進展是有限的。
至於中醫要獨立於西醫之外,是有的但不多。有些疾病是完全可以用中醫治療的,然而有些疾病和檢查手段是需要依賴西醫的,例如說糖尿病不抽血檢查不能知道是糖尿病,只用辨證論治不可能知道肝癌幾公分,所以在這些病上,中醫沒辦法百分之百完全獨立。
談中醫治療西醫重症病患
遇到太困難的病人,本來就要懂得保護自己,我之所以比較敢去挑戰接這些case,是因為我對西醫有足夠的了解,才能管控風險,尤其急重症,就算同學們將來若不是走西醫的臨床,沒有機會涉入到較深入的水準,至少在見實習的階段還是要特別留意一些重症、高風險病人,在未來接觸到這些病人的時候,你要能看得出來,你對這個病人開的處方是有存在風險的,保護自己的方法是重要的,不然一個官司就可能讓你身心俱疲。
舉例來講,一個病人腸胃道出血來到你的診間,你當然可以選擇將他轉到急診,這是最安全的做法,但等於是將他轉出中醫的治療體系,你也可以選擇還是讓病人吃藥回家,但是明確告知病人風險,並告知有哪些現象要立即到醫院,譬如說脈搏的變化(因為不一定能隨時監控血壓),也讓他知道他可以選擇住院,並讓中醫來會診幫忙,告知他所有的選擇以及風險所在,就比較不會有問題。
急重症會診病人,有時候是兩個系統在維繫,比方說,重症的病人灌藥有困難,古代中醫沒有鼻胃管,當病人吞嚥功能喪失,有再好的藥都沒有用,如今加上西醫鼻胃管的協助,就可以順利投藥,這是兩個系統合作的結果。
所以你對於這個醫療體系的認知多少,決定你敢不敢接急重證或要不要去接,譬如像腦膜炎這個問題,其實古人在溫病範疇裡面就都處理過了,這在中醫裡算是成熟的,甚至比西醫還有效,你清楚地知道,當然就比較有膽量去做這件事,因此除了風險的管控之外,你自己對這些疾病的熟悉程度也非常重要,越熟悉你越會知道你能夠處理到什麼層次,你所承擔的風險有多少,再去衡量你要不要做。
我過去曾有一些比較特殊重症的案例,不一定都危急,既然不是危急狀況我覺得中醫都不用太擔心,要擔心的是不知道怎麼下手。像我上次就講過一個例子是抗磷脂質抗體症侯群,這種病我從來沒遇過,為什麼中醫可以治?因為中醫已經形成一個體系了,他有一個思考模式。我在這個病人身上看到了一些氣虛水濕的證候,因為有風濕症,他有關節痛,還會造成血栓,這樣有水腫、有氣虛、又有瘀象的證據,就抓到了這個病的特點,於是你就可以得到兩個主要的概念,第一、氣虛的水濕風濕症用什麼方?防己黃耆湯;第二、有氣虛的瘀症用什麼?補陽還五湯。我就給他開這兩個方子,病人一天之內就可以改善很多,以前是走路五十公尺就痛到走不下去,現在都沒問題了,所以這就是中醫系統的一個認識和處理,這算是難病,但中醫就算不認識抗磷脂質抗體症侯群這個名字也還是可以處理,所以你要清楚的知道你有哪些方法,掌握到核心的辨證的能力,這樣一來就算遇到沒有遇過或不認識的病也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難病,那就應該去找文獻,譬如我前段時間遇到一個急性胰臟炎,這種病表現出來的現象,是上腹硬滿疼痛到很厲害,在中醫裡就是陷胸證,可是又不是單純陷胸證那麼簡單,因為他還有腹水,那就比較麻煩,你要一併去思考處理他背後隱含的問題,但是若有完整辨證系統,就算你以前不知道這個病,胰臟炎會有怎樣的表現也沒關係。當你查了文獻就會發現,胰臟炎有不同程度的處理方式,並不一定是用陷胸湯,有些是用大柴胡湯的系列,甚至有腹水時用甘遂,十棗湯這一類的東西。當然,閱讀文獻是參考別人怎麼治,但終究還是要回歸到辨證的本質,畢竟有時文獻不是那麼完整,他可能只是說胰臟炎可以用大柴胡湯而已,可是如果擁有完整辨證的基礎,就會知道原來急性胰臟炎並不見得是只有大柴胡湯,他也可能是先是大柴胡湯,變嚴重之後發展到陷胸湯去,有一個動態時間發展,學習中醫要有這種疾病動態的思考。
關於中醫未來的可能性
談中醫於專病之研究
如果你要研究一個專病,最好要有特殊性,並界定成幾個證型就好,證型太多做出來等同沒有結果,不然就要變成大型研究找很多醫學中心,因為每一個證型分下去,案例數會變很少,所以中醫研究最主要就是收案困難。以小青龍湯為例,西醫沒有很好的藥,證型也很特殊,我們其實可以清楚訂定痰的質地和量,用西醫評估咳嗽的型態,證型單純化才比較有可能成功。至於中醫可以深入研究的還很多,以肝病來說,抗病毒這一塊,慢慢被西醫攻佔,如B、C型肝炎,但中醫在肝硬化還是有優勢的。再者,西醫在濕疹用類固醇控制,但中醫也有很多方式可以治療,當然也總是有難治的。功能失調性的疾病是中醫的長處,像是心律不整、更年期症候群、氣喘綜合症等。近幾年中國大陸那邊對於中醫的優勢病種有一些整理,可以參考。
老師談中醫的文獻研究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其實中醫做文獻研究比較不利,因為中醫診斷標準不統一,資料採集也不一致,像是脈診儀各家也不同。以舌診來說,你要確定這是什麼舌,還是要有專家共識。人工智慧的話可以辨識舌象,但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它還是無法真正的做連結,因為有很多種可能性。不過科學上還是有可能解決的,我們要建立診療平台,因為分開來各自做會出現標準不一,收集的東西不能互用的問題,而且平台應該以健保或中藥委員會的系統設立,填進去的資料要全國統一,診斷方式要凝聚出共識,治療方面則要找到一個系統,這真的不容易,因為各家不同,但還是可以盡量找到一個系統,像我就是仲景系統,可以先研究仲景系統中某幾個病,從特徵的資料收集到處方對照,並且系統化評估療效,如此一來中醫有沒有效就很清楚。
至於現在的AI學習的方式是你輸入圖形或是影像資訊,並且告訴它什麼是正確的,它就會仔細修正,直到修出一個最適當的函數跟參數,以前的電腦是告訴它規則,現在則是輸入各種特徵,AI會用演算法算出來哪些組合達到正確的機率會是最高的。舉例來說,蘋果、橘子怎麼分?就是讓AI判讀很多圖形之後,它會歸納顏色、大小、型態、比例、長寬等特徵,逐漸找到規則,而不是你告訴它規則,所以現代科技可以發現你以前沒發現的。中醫也可能這樣做,不一定要用古時候的方式,對它定義脈象或是舌象等,只要有特徵性的參數,AI可以找出規則,並對應證型和治療效果,雖然中醫是古書,通過自然語言的處理會更困難,不過要發現規則是有可能的,當然還有努力空間。最後,重要的是研究方法要用中醫思維、辨證的系統,且治療要有效果,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後記
那是一個溫暖的十二月傍晚,我們和郭老師暢談了兩個多小時,他總是這樣,在講解專業的時候平時溫和的眼神就會多出一分熱情,看似寡言的老師滔滔不絕地說著,整個採訪團隊無須多問,老師已根據訪談大綱自製了一份心智圖,把自己要說的話都組織在了一起,老師的這份用心,令在場的我們無不汗顏,又深深感動。老師告訴我們,要架構起自己的系統思考,有了大樹,枝葉才有繁盛的依靠,那麼課堂上背的方劑和中藥,才能被如實地應用、活用。我想這就是一位真正中醫師的風采,令我們都聽在耳畔,感知在心。
特別鳴謝
【撰稿】
- 曾亮維(桃園長庚中醫骨傷科主治醫師)
- 呂羿慶(桃園長庚中醫骨傷科住院醫師)
- 江翊瑄(林口長庚中醫部住院醫師)
【採訪】
- 詹珮容(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
- 程嘉淳(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科住院醫師)
【整理及潤稿】
- 吳書瑋(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科住院醫師)
- 呂玠緯(小檜溪風澤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文宣/製圖】
- 施凱譯(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科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