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與醫療課堂心得|陳羿汝

目錄

本文為第一屆中醫分享計畫|優等

前言

其實在開學前,當我看到這門課「社會文化與醫療」,我曾以為老師的上課內容可能是有關於現今醫療生態,探討健保問題之類的。然而事情並非如此,藉由每週同學們的分組上台報告,上了一學期的課之後,在只有大一中醫學導論、中醫醫學史和中醫生理學的薄弱基礎上,我們從傷寒到溫病等等,逐步釐清了許多以前錯誤的想法,學到不少重要的新觀念,並且有了更深入一層的體認。以下我想就課堂所學結合個人閱讀所見嘗試做連結與詮釋,並分享一些心得感想。

心得

首先,從我們第五組:《素問.異法方宜論》兼論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開始, 並且由於頗有感觸,我想花比較多篇幅來闡述,然後再舉其他兩組為例。因為並沒有很完整的細讀過整本《內經》原文,加上大二下學期才會上《傷寒論》的緣故,其實組員們都對《異法方宜論》的內容不甚了解,更不用說對六經傳變和諸多經方可謂是完全沒有概念,所以大家都花了許多時間蒐集資料和討論。不過正也因此機會,我們每個人皆大大充實了原先貧乏的大腦 D 槽,真的深覺收穫良多、獲益匪淺。

我自己負責的部分是同病異治,我這才發現原來我從前的觀念竟然是完全錯誤的,所謂「同病異治」並非指同一個疾病有許多種治療方法,而是說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就不同(異治)。在報告中我以肺結核為例,此病可能有肺陰虧虛、腎陰虛、脾氣虛、肝陽上亢、心火旺和腎陽虛等階段性病情轉變,因此稱之「其邪輾轉,乘於五臟」。

同理,「異病同治」也絕不是單純指不同的病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療這麼簡單。其背後所隱藏的觀念是說不同的病(異病)可能產生相同的症候群(證),因而採用相同的治法(同治)。而《異法方宜論》所欲傳達的精神是指因為人生活在不同方位的地域,產生不同的體質,病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異治),不是僅僅闡述古代中國居住在東南中西北五方的人們可能有何種疾病與相應的治療方式而已,和《素問· 五常政大論》:「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可互相呼應。在《內經》中其他幾篇也都有提到「同病異治」的概念,例如《素問·病能論篇》:「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 此所謂同病異治也。」,然而其所謂的「同病異治」,和現今的定義確實有所出入, 增加不少學習上的困難。這篇的「同病」,岐伯解釋是「同名異等」,只是同樣病名而已,由於病機有所不同,因而選擇用不同治療手段(異治)。

藉此,我深刻體悟老師們為何再三強調要了解古籍作者想表達的真正意思, 若錯誤解讀,就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甚至嚴重影響後續的學習。再來,關於「證」、「症」兩者的差別,說實話一開始我們實在難以區分,同音卻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而今總算有撥雲見日之感。「證」是指一系列的症候群, 英文就是 syndrome,例如麻黃湯證、桂枝湯證等;而「症」就是指症狀,英文是 symptom,例如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汗出惡風等。

此外,和老師討論的過程中,老師也強調「有是證,用是藥」這個原則,以及傷寒論中的病多屬於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都是我們從未想過、聽過的。然後關於第一組:瘟疫與文明~從《傷寒論》論寒溫述古今,我認為這組的同學講得很好,準備得很用心。從他們的報告中我了解到《傷寒論》中的傷寒為廣義的傷寒,泛指所有外感病,而非我從前以為的,僅指傷於寒邪。我想補充兩點,其一是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於在中國歷史上,寒冷期常伴隨著疾病、戰爭等災難的發生,因此寒邪成為六淫中最具殺厲之氣的外邪代表,所以以「傷寒」通稱外感病。

同理,在溫暖期時,則以廣義溫病來概括外感病。研究指出,東漢末年正是寒冷期,那時瘟疫大流行,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也有提到。

此外,其二我認為未來我們學習《傷寒論》的時候絕不能只會死記各方的組成,而應理解方義,明白每味藥在方中的作用,知道各方的主治、功效,否則恐怕容易造成誤治的情形。接著,關於第六組:歷史記載呈現現象之升陽與瀉火、扶正與祛邪,我想補充已故馬光亞教授的詩作

臨症細心看,難證治何難。邪實先除病,體虛補即安。熱深防助熱,寒盛必溫寒。中西相結合,肘後有金丹。

這首詩其實透露好些中醫治療的原則,除了他們報告的重點扶正袪邪之外,還提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等概念,以及我認為最重要卻最難的中西醫結合。

結語&後話

最近我在讀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王綿之方劑學講稿》,他認為對待中醫必須是:「鑽進去,跳出來,不斷臨證,始終在悟字上下功夫。」一開始學習中醫要勤讀經典,反覆思考書中的意涵,然後透過臨床證實。既不能死讀書,也不能把兩者截然劃分,我想這和老師欲教導我們的觀點是如出一轍的。我認為中醫的學習絕不是背誦條文而已,應該是透過經典「私淑」古代眾醫家,博採眾說,融會貫通,截彼長補其短,而後實際靈活應用於臨床。

另外,在上大學之前,我始終以為只有西醫能夠治療急重症,中醫只能治療內科、婦科疾病,調理體質。但是現在我了解到中醫可以補西醫的不足,中西醫結合不是空談,而是的確有實踐的可能的,我相信是我們甲組同學未來可以努力的目標。最後,我認為辨證就是「多元變數分析」,一個醫者應該先去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機、病勢、病性、病程,以及病人體質的寒熱虛實,然後才能論治, 雖然對大二的我們來說還很抽象難懂,畢竟我們離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的確為懵懂的我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