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中醫治療的一些體會

目錄

中醫系七年級王寶賢

  有次流感發燒,整個人昏昏沉沉,接受針刺治療,下針者在腿部穴位施以輕柔手法時,我感受到附近的軟組織隨著針尖的轉動而被挑動,緊接著整個腿部鬆開,有一股熱流往下肢衝(下肢血流增加的感覺),同時暫時有點頭暈,隨即恢復,之後精神突然變好了。那時,我突然想到古人所說的「暈針必效」,背後的原理也許是施針後若能改變血流分布而符合生理所需,則往往會有療效,而過程可能會造成腦部血流的波動而出現暈針現象。甚至「藥不瞑眩,厥疾弗瘳」指的可能也是這樣的狀況。(如此一來,如何改變血流分布以符合生理所需,同時避免腦部血流的波動,就是進一步可以努力的目標)

  此外,我也回想起一個奇特的胃脹經驗。某天用餐後感覺食物一直堵在胃裡,下一餐勉強進食甚至會因過脹而嘔吐。此外,肚皮緊繃,從劍突到肚臍的表皮摸起來硬得像塊長條狀的墊板,然而沒有壓痛、不會拒按。更戲劇性的是灸中脘穴(事實上是用烤燈照穴道)時的感受──開始覺得繃緊的肚皮發熱發癢,有逐漸變鬆的趨勢,突然一股熱流在中脘穴的較深處流過(血液流過的感覺),然後肚皮瞬間完全鬆開,接著就發現胃能順利排空了。

  後來,根據前輩們的啟發,以及自己目前為止的些許體會,我注意到中醫的療效確實常常立基於「改變軟組織的排列與活動性、讓血流重新分布」。

  古人常以氣血概括描述所觀察到的生理病理現象,而氣血事實上就是整體生理運作後的總和。從軟組織與血流分布的角度回過來分析氣血的概念,似乎可以幫助我們把這些內容轉成可驗證的論述。透過此方法分析內經諸篇章的內容(包括百病始生中的傳舍,以及其他篇章中經絡、經筋、周痹等相關敘述),也是一個幫助我們理解人體的方式。

  我目前只是一個大七的學生,尚只看到中醫領域的冰山一角,而中醫已帶領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人體,著實引人入勝,故作此文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