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分作天時地利人和 (地點、作息等準備)與七分靠打拚 (學科的準備及分配),希望能夠替準備國考的學弟妹們提供一點方向。
天時地利人和
準備國考,作息、讀書地點與學伴鐵三角我自己認為跟讀書內容的準備一樣重要呦,所以接下來會分成三個部分來說:
1. 作息
我自己是很奢侈的睡到飽十點起床,然後一邊吃個早午餐,再唸到晚上六點左右。自己覺得這沒有甚麼硬性規定,只要知道自己適合怎麼樣的讀書方式就可以了。有些人比較習慣八點早起一路念到晚上八點;有些人喜歡下午起床挑燈夜戰,配一杯咖啡反而讀書效率好。而我自己不喜歡睡午覺,沒睡飽的時候讀到一半也很容易睡著,所以就採用這個作息,重要的是每天維持一定的讀書時數,在這兩周至一個月的期間把它變成一種暫時性的習慣。每天碰碰書,漸漸地就不會覺得國考真的這麼難以應付。
2. 地點
我選擇的地點是馥漫,當然學校還有圖書館與自習室,或是也可以一群人一起借PBL。地點一樣我認為只要讓自己感覺自在,那麼它就是你準備國考的絕佳所在。我個人是因為覺得圖書館跟自習室給我一種靜謐到令人窒息的壓迫感所以選擇去低消便宜的馥漫 (雖然食物大概是勉強能果腹的等級),有一點聲音會讓我覺得比較放鬆。不過也有不少人喜歡安靜的讀書氛圍,而不愛人聲的叨擾。偶爾我想吃好一點的時候會去摩斯,另外在這裡也提供大家一些可供讀書的地方:
- 圖書館型:學校圖書館、五樓自習室、PBL教室、北區圖書館 (在健行路)、摩斯巷子直走有一間廟的自習室
- 咖啡廳型:馥漫、摩斯、默契二店、卡啡那
3. 學伴
其實這三個條件真的都是見仁見智。可以找一群作息差不多的夥伴,或是你是自力更生派的都沒有關係。能夠專注地讀書,或是互相切磋進而達到實力的提升,黑貓白貓就都是好貓。
七分靠打拚
鐵三角固然重要,但學科沒有把握好也是枉然,這裡分中基(一)與中基(二)還有國文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準備方式與推薦書目:
1. 中基(一)
中基
基本上鼓勵大家直接作題目與熟讀詳解,因為其實準備各科的過程,尤其內經就會複習到了,若準備考古時遇到困難,再回去翻知音綠皮或是圖表解便可。
中史
大家可以去國考資料庫找圖表,我自己是回家無聊就拿起來看,也沒有再回去翻大本中醫史。但作考古時便可以發現它的重點大概是甚麼,重要年代像是金元四大家就可以回去翻閱當故事書來看。而因為這科準備方式比較道家,所以做題目跟讀詳解的時候會更認真一點,這也確實有幫到我,有時候它今年考的就是去年的另一個選項細問,而其他科也有這樣的情形,大家可以多加把握。
難經
我先使用了國考資料庫有一份《難經本義》的原文節錄,難經原文其實不多,那一份印出來雙面也就兩頁(小編按:後來經重新排版後變成17頁),所以難經7題放掉的話真的很可惜。難經其實讀久了就會了解它的語法,但即使我有選修難經 (但我只記得期末畫畫我給自己87分…)一開始讀仍會覺得吃力,這個時候課本或是網路會是蠻好的幫手,一些學長姊的整理也能夠幫助理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難經近幾年除了喜歡考前面的重要篇章,國考資料庫整理中因為有些年代了,比較沒有提到後面幾難經俞 (如:井滎俞經合)的考題,但近年來幾乎也變為必考,所以也要讀喔!
內經
內經是攻略中基(一)的重點,基本上我以國考資料庫那本2015黃帝內經整理為主要參考資料,不會的再去查王鴻圖內經講稿或是網路 (因為我沒買到白化解…,有白話解的人用白話解也很好呦!),再利用賴瑩臻學姊國考分享PPT裡的內經整理複習。內經內容龐雜,即使是知音綠皮也會有一些篇章沒有收錄,所以把握學長姐整理出的必考篇章對於掌握基本分就非常重要了。該本除了第六章診法不考 (即使出新的篇章也很少從這邊出)外幾乎都是必背精華,如果你覺得一次背不起來,那就多看幾遍,多做幾遍題目,那些知識很快就會內化成你的一部份了。真的背不起來的地方我就會用寫的方式幫助記憶。
另外新篇章的部分除了作比較舊的考古我會直接讀,較新的考古我會去找出原文,把原文看一遍,記得這是有一個學長在心得分享中提到的方法,我自己也覺得蠻準的,它也許今年出這個,明年就從同一篇換另外一句出。要是真的再沒有,就是天註定或送它好了,一樣會過的,因為你不會大家一樣也不會XD
2. 中基(二)
方劑
記得把握大三最新學習的一科平常上課就多編口訣,準備期中期末也順便準備國考。方劑是中基(二)一定要拿分的部分,它難只難在量多,但有背就有分。主要題型以描述證型為主,也不時有不同篇章類似方劑的比較,資料庫裏面有很多口訣與比較表格,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善加利用。
另外江偉廷學長製作的方劑ABC也惠我良多,透過ABC去取捨比較能規劃自己的腦容量起碼一定要裝哪一些重要的方劑,但因為CM47至今也有一段時間了,所以內容會稍有不同,大家可以一起跟同學再整理一份新的。另外國考分享孫珮慈學姊分享的方劑連連看我覺得在後期複習很有幫助,大家可以去找找看。然後逐瘀湯系列、芍藥湯、丹梔逍遙散等一些學長姊流傳的必考不在大黃或奇美版之列的方劑切莫鐵齒,尤其逐瘀湯系列的組成,真的每年都考Q Q
中藥
我認為中藥其實可以不用放,只是礙於實在太久沒有製作新的整理,所以大家準備起來會最吃力。本草備要已經整個不考了,圖片題也少很多 (大家吃宵夜的時候可以當youtube加減看看)所以準備起來真的沒有大家口中說的那麼困難。
個人推薦張廷模中藥講稿或是用藥心得十講,也可以大家一起製作共筆,事半功倍。可以先記憶藥的大分類,譬如黃芩是清熱藥,這樣要猜題也比較有個方向,再記憶它的作用像是清熱、或是比較特別的安胎,大致上不會考太刁鑽的。考古題刪掉本草備要也可以多做幾遍,可以發現一些藥一直重複出現呦!
3. 整體時間分配
我以內經、方劑、中藥為主,其他就是回家當休閒讀物看。每天一定規劃至少一個小時讀它們的資料或是記憶,一個小時作大本的考古,三科加起來六小時,中間穿插中基、難經、中史的題目當喘息的空間。
而我也會先看目錄,比如中藥有21章,我預計一個禮拜把題目做完,一天就會盡量做到三章,偶爾比較偷懶或是想出去放鬆 (放鬆也很重要!去個半日遊或是湯姆熊打地鼠都無比紓壓~)就會讀比較輕鬆的篇章像是安神藥之類的,但還是維持在三章的分量,然後以一個月國考準備的話接下來就是一周複習,最後一周把年代較新的考古當模考題,再針對自己不熟的地方去加強 (第一周我出去玩了,玩的盡興也比較好收心)。
當然如果你是屬於讀書讀的比較仔細,但是讀一遍就記起來的話也不一定要按這個方式,讀目錄的好處就在於你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規劃自己可以完成的讀書計畫。而如果你是讀的比較慢又光讀一遍記不起來的話,勤能補拙,我會建議你早一點開始XD
結語
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增加大家對於國考的信心,減少一些徬徨感。另外打到這邊我發現我忘記說國文了,國文就是印這幾年的題目,抓回一些當年學測、指考的語感;翻譯的部分我想大家傷寒論古文讀的也不少,真的要複習可以回去複習古文40篇,但前提是你有餘力XD 而長篇作文我想平常有閱讀或是寫作習慣的人會蠻吃香的,文筆本身就差或是已經忘記怎麼寫作文如我,可以把字數加多,它會給一些同情分,雖然不高但基本分起碼能夠拿到。最後就祝福大家國考順利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