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CM49畢業生
前言
中醫師二階段國考,即便統計數據上有相當高的通過率,翻開題目會發現還是需要一定準備;考試說實在沒有範圍可言,哪年突然出一本之前未曾考過的古籍內容也不奇怪,但總有一定比例是課內知識足以作答的基本盤。本文的目的就是將較常考、建議先讀的部分列出,以供考生參考。
首先說一下時間。放開外務、專心準備國考的時間大約抓兩個月,彈性加減兩星期;除非同時有其他事要忙,否則不要超過兩個半月,抱著這堆書只會夜長夢多。建議前半段時間以做考古和準備大科(如骨傷科、針灸科)為主,考前衝刺期再加強背誦類科目,畢竟有些東西就是為了考試才背的,不要在上面花費過多的時間心力為宜。
考古題依年份或分科試題做都ok;後者推薦FB社團「Bula the Whale的中醫國考宇宙」,可禮貌地向版主索取分科整理資料~
重點在熟悉題型、範圍,和練習猜答案(?),可以把最近一兩次的題目留下來考前練手感。
下面講到的常考題型以110年到111-1為主。
各科
臨床一
傷寒論 16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傷寒三合一
- 記誦重點:高特異性條文→背後證型→方藥加減
例如看到「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就會想到「水蓄下焦/方用五苓散」;許多方劑都能找到類似的高特異性敘述,也就是「看到某證型就要想到這個方」。不論認同方證對應與否,此法可以應付一定比例的傷寒國考題。 - 把六經提綱、病機醫理論述看過,至少有個印象
金匱要略 12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金匱表解
- 記憶要點略同傷寒,然金匱分章節更多,常用方劑也更多更雜
- 金匱提出的病名與定義務必熟記,例如水飲(痰飲/支飲/懸飲/溢飲)、水氣病(風水/皮水/正水/石水)
溫病學 16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佑_溫病學整理 (搭配徐名慧學姐錄音檔)
- 歷史頂多考一兩題,但就是偶爾會考,讀累了有興趣再看看各家佚事(後面內科系都差不多…)
- 以溫病種類、分期為架構,搞懂出現方劑的功效和偏性
中醫證治學 20題 優先度:中
- 和中內一起講
中醫診斷學 16題 優先度:低
- 推薦參考資料:影印店資料或正中書局的中醫診斷學
- 題目從送分到極其刁鑽,上下限很大的一科,簡單的憑上課印象就能答對,困難的考題會出現內經沒看過的篇章
- 考古做完加強自覺較弱的部分,臟腑面部對應那些不常考,若擔心還是可以記…
臨床二
中醫內科學 48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中內及中西醫結合表格
- 原則上還是方證對應,適應症不想背就記證型,做考古題練手感
- 內科學近兩次出比較多現代疾病和癌症治療,不一定會和整理表格的方劑相同,一樣用舌脈和症狀選方
中醫婦科學 16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佑_中醫婦科學整理
- 除了課內資料常考金匱、婦科心法、傅青竹女科,但後者方歌不易背誦;可作為補充資料念
中醫兒科學 16題 優先度:低
- 推薦參考資料:佑_中醫兒科學整理
- 兒科辨證表格要看過,但最大的問題不在那
- 幼科雜病心法、痘疹心法每次固定會考,可能有四、五題,但分門別類極多又容易搞混,沒東西看了再來背
臨床三
中醫外科學 20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中醫外科學(合體版)+佑_中外整理
- 第一次先把病名和對應症狀看熟就好,有現代疾病名對應的盡量記,例如常考的紫白癜風/赤白遊風/油風/白駁風/白屑風/面遊風要會分
- 再來把病因對上去,臟腑記不起來就先記寒熱,最後才是處方
中醫骨傷科學 40題 優先度:高
- 推薦參考資料:愛姍姍/佑_傷科整理/長庚阿超版
- 常見傷害(骨折、脫位、傷筋)的模式與臨床要點應熟記
- 現代解剖學大約兩三題,皮節神經支配、肌肉起終點都是常考題
- 正骨心法傷損內治法約兩題,這個建議背,篇幅比兒科少很多且條理算清楚
中醫五官科學 20題 優先度:中
- 推薦參考資料:佑+右_中醫五官科補充版
- 和外科一樣,先把中醫病名的症狀表現搞懂,再和現代病名連結會較好記憶
- 外科和五官科記住病名對應症狀猜答案就有一定把握,表格看幾遍就會有印象,後續用方我是沒記啦…
- 五輪八廓學說有段時間沒出了
臨床四
針灸科學 80題 優先度:高
- 推薦參考資料:2011針灸表格
- 經絡循行、是動病所生病:近幾次有考
- 五俞穴、募郄絡穴等:務必熟記
- 穴位組合:十總穴八會穴是基本款,時不時會考些冷門組合(十三鬼穴、回陽九針等等),可以的話盡量背
- 取穴法:361穴順序和取法盡量熟記,可能久久出一次國際編號整人
- 經外奇穴、新穴:不好記,但固定出兩題,整理表格有空多看
- 治療學:應了解病理機轉和治則;題目難度浮動很大,主要看他選項給得明不明顯,不然那堆配穴組合我猜連原作者都背不起來= =
總結與祝福
以上。大致把常考、比較需要背的部分列出來,給學弟妹做為參考方向。
最後預祝大家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