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丨邱彥甄

目錄

前言 

當時的目標就是通過國考XD,所以準備的方式或許不是十分全面,還是建議大家多看看學長姐的分享,以及學校辦的國考說明及心得分享,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跟資源,並且腳踏實地,每天持續努力!另外,我們這屆多了20天可以準備,算是比較佔便宜的地方。 

自我評估 

每個人的基礎底子不同,會影響準備比重,所以我先說明一下我自己在開始念國考之前(大三下)的狀況,基本上就是除了中基都要重頭開始: 

  • 中醫史:全部忘記,大一的時候有根據課本整理過重要分科的流變表跟醫家醫書(但後來發現沒什麼用~可以再次證明看課本的投報率真的…) 
  • 中基:學到大三了,以前中診中證有認真念過的話,應該要滾瓜爛熟了~ 
  • 內難:很重背誦,學校也沒有系統性教過,是要重新準備的科目。經絡部分大一之後就忘記了,也沒參加過相關營隊。 
  • 方劑:也忘得差不多了,但學校考過的方劑曾詳讀過課本,會有一點點印象 
  • 中藥:大三有參加讀書會,會練習醫案跟開藥,對常用藥的功效有基本認識,但不太能應付國考 

時間安排 

大三下

  1. 學期初聽完國考說明會之後,開始尋找蒐集要念的書跟資源。大概花1-2周的時間找好印好。 
  2. 原本的計畫是在大三下的學期間把內經一刷,方劑口訣編好,但最後完成的是內經刷了一半,口訣編了一點點(?) 
  3. 過完三下的感覺是,外務繁忙的人真的不用很擔心三下都沒做事,因為看的書會忘記,所以比較推薦做一些之後方便複習的工作,例如編口訣、找經絡歌、整理經筋圖之類的事,等到暑假再破釜沉舟也都還是可以的。 

暑假

大致安排時間順序

  1. 精讀(文章中的「一刷」):我自己精讀的方式是找一本比較精簡的筆記(EX:超級中藥整理)當底本,先掃描看完一個範圍(EX:解表藥)保留一個大觀念,再找一本課本詳細讀完該範圍,最後把課本內的重點(自己會忘記的、覺得很重要的、補充…)整理到筆記上,即完成該範圍的精讀,不用完全背誦起來。這個步驟很耗時,而且也不太會幫助記憶,但會對知識理解得比較好(可以一定程度節省背誦的量),之後複習也會比較快,看同一本筆記就好。 
  2. 二刷:精讀完之後,從頭到尾再看一次自己的那本筆記。精讀時可能一天只能看5頁,但二刷的時候一天可以看25頁,會更有印象,但還是不太能完全記憶。也可以拿支不同顏色的筆把關鍵字、易忘字圈起來。若行有餘力,甚至可以三刷、四刷(我是沒有啦QQ)。 
  3. 寫考古+訂正:我的習慣是先讀完才寫考古,但不太建議這樣,可以再唸書的時候就先瀏覽考題,看考試方向跟常出題,在念書的時候比較知道怎麼念。但若先寫考古的人也不能想說沒考過就不看了,安全起見至少還是刷個一次比較安心。另外,寫完一回就要訂正,務必把考題中不會的選項跟題目完全弄清楚(可回去看自己的筆記),也可以用拍照或裁剪等方式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國考前可以再複習。錯很多沒關係,少於40題就好QQ。 
  4. 整理最終版的資料(內經only):跟寫考古同時進行。內經筆記裡面一定會有一些怎麼都記不起來的東西,我最後有把他們全部拿出來做成自己的表格,像五臟咳、跟「厥」有關的病名,整理的東西愈簡單愈好,例如:心咳(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在我的表格裡面就會只剩心咳-心痛、喉梗痛。在需要反覆記憶的時候,關鍵字往往很重要。 
  5. 考試前一兩天:看自己哪邊最容易忘記,就專讀那個就好。我自己是在考前一天把內經筆記又重頭看過,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短期記憶是個酷東西)。 

單日內時間安排 

  1. 總時長:我是完全早起無法的人,每天大概9:15起床,9:30~9:45開始唸書,中午會休1~2小時,下午念一波,再休1~2小時,晚上就不太能專注了,散散的唸一些(或是寫題目),大概1點睡(其實是建議大家早點睡只是我做不到),一天大概念個7-8小時,每天滿規律的。 
  2. 行程安排(精讀期/二刷期):我是責任制。開始精讀前會先設定每天要念的量,唸完那個量就休息,不管念多久。一天分成早中晚三個時段,下午精神最好,時間也最長,所以給內經,早上就中藥,晚上方劑(所以後來都在趕方劑QQ)。 
  3. 行程安排(考古期):每天寫一回+訂正一回,再唸一些額外想複習或補充的,比較彈性,其實念書總時長反而變少了。 
  4. 關於休息:一個時段內的內容如果唸完(EX:預定要念解表藥,唸完了),我就會進入大休息(吃飯之類的,我一定要休到1小時以上),但時段內若覺得累了,想休息,也可以起來動動,看個漫畫之類的(1次大概15分鐘),念書的效率比總時長來的重要。總之,一定要有轉換心情的方式。 
  5. 關於地點:自己念的下書的地方就好。家裡、圖書館,都行。我是喜歡家裡可以想做甚麼就做的人~而且看到別人很認真會緊張XD 
  6. 關於夥伴:我是自己讀,但學長姐說找小夥伴也滿好的,也可以自我斟酌。 

各科準備與資源

老話一句,找自己看了最順眼的資料,並且不離不棄! 

中醫史

原本打算全裸,但考前一兩周還是看了一下大概10頁的整理資料(中華醫藥學史,一階雲端裡的資料)來看,有沒有用就看運氣了XD。以往都考8題今年考10題,然後我錯了6題= =。 

中基

沒念,吃老本。 

內經

用彥辰學長內經筆記當底本,課本是(隨便買的)白話解,只要有包含原文、白話翻譯、(解析)就可以,課本沒寫到的篇章會上網找,再探針灸大成或王洪圖教授講稿都可以用。 

  • 精讀期(筆記1天5面)→了解筆記裡面每個字的意思,試圖用中基知識去理解,不能就用課本理解,至少要先思考過,並寫下我覺得比較好背誦的方式EX:當五臟ooxx的時候,若症狀有包含經絡巡行、是動所生病、生理機能就會比較好記。 
  • 經絡:我用歌記,歌有包含是動所生(我覺得好好用!),但網路上的歌有些我不喜歡所以有重新cover了幾首(當時真的不怕死自己錄音+找純音樂剪輯),然後就每天聽XDD也有自己畫過圖,至於要不要用學長姐的整理(像是有過頭部的有哪些),我有印但後來沒用到,好像歌唱一唱可以解決大多問題XD。 
  • 經筋:用圖記,把幾個結標一標,比較多經筋通過的部位要記(EX缺盆),阿結果今年沒考。 
  • 考古期:哪句話錯了,就回來看那一整段條文。如果考到筆記裡面沒有的篇章,就會去課本或網路找原文跟翻譯並整理起來。有空時用內經筆記整理最終版資料。 
  • 考前一天:內經筆記一字不漏重頭看過,考試是考條文,所以這麼做滿管用的(應付考試)。 

難經 

用正哲學長難經筆記ver.3當底本,課本是王維三難經,他有些地方寫的比較簡略,會再上網找。難經考試不難,題目也少,我只有精讀跟二刷,沒有多做甚麼整理。 

  • 精讀期(筆記1天5面)→同內經。 
  • 穴道:五俞穴跟絡穴應該是要記,其他的就…隨緣吧(畢竟占比不高) 

中藥

用2020超級中藥整理當底本,課本是張廷模講稿整理。有的學長姐會放掉中藥,但我覺得他可以準備到一定的地步(要刷夠多次+記熟功效)。 

  • 精讀期(筆記1天2~4面=1~2章節):我會先看總論(雲端學長整理),可以一定程度歸納性味歸經,之後只要個別記特例藥物就好,基本上寒熱跟歸經比性味重要,中藥整理上有很多方劑,但我都不會看XD功效是最重要的,要記的大概就是性味歸經、功效、特殊角色/名稱/主治。國考考其他雜的(基原、偏僻使用方法)就算了。 
  • 二刷(1天數個章節):不用做到默背如流,但選項考到的時候要有模糊印象。 
  • 考古期:每出現一次那個中藥,不管有沒有寫錯,我就會再去看一次中藥整理,所以常考藥大概都看了超過5.6次。 

方劑

沒有底本,課本是中藥方劑學(大黃),口訣本是雲端空白的,自己寫,超級重要,組成沒背好分數少一半QQ。 

  • 精讀期(1天數十頁):念法是詳讀大黃。在念方劑的時候我會記他的證型(EX:小青龍湯-風寒內有寒飲),但後來發現不太夠用,國考都一字不漏的考主治,所以要額外注意一下主治內的關鍵字。然後看方解,搞懂每味藥的角色(也是題型,只是不多,但可以幫助理解方劑功效,跟複習中藥),會把自己覺得特別的東西劃記起來。使用注意事項可以看一下,其他的基本上會跳過。 
  • 4c8ada7d fd01 4e99 9aa7 c7bfdaf43b09編口訣:網路上有無數的參考資料,但我喜歡用自己的口訣(覺得比較合理好背,或可以融入自己喜歡的元素~)。如果要自己編的人,記得按主次佐使去編,可以的話最好加入方劑名稱(EX:三子借書來養親),少用近音字,考試會容易忘記。考前要特別再確認口訣裡面的字對應到哪些藥材!最後是要早點開始編。(在此提供一個神祕口訣(未按君臣)-鱉甲煎丸-“甲子之人,將消黃蜂巢,十尾蟅蟲羌螂鼠婦嚇逃,牡蠣後勤去掃射交差。”) 
  • 二刷:把精讀期畫的重點快速重看一次。 
  • 考古期:就寫題目。後來我還看了一下劑量(藥材少的方劑可看一下比例分配,藥味多的就看最大劑量是誰就好),製服法(水/蜜糊丸;用水/酒/薑汁配服,滿少的但有機會出題),還有大黃裡面有名字的加減方,整理出來大概幾頁,心有餘力再看吧! 

結論 

我念了50天左右,考前兩周多開始寫考古,錯誤題數在30-40題之間,後來就複習各種整理,加上短期記憶,最後國考是各錯9題,也期許各位學弟妹在念的時候輕鬆但持續念,寫考古的時候也不要太情緒起伏,然後盡量有系統的規劃自己的大行程,維持正常作息,最後安心考試、順利考過!希望這份非常考試取向的分享可以幫到大家X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