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醫學在中醫的角色:臨床試驗與中醫理論怎麼選?

目錄

在實習的時候,發現很多老師明明自己做了很多RCT(隨機對照試驗),看診時卻是使用臟腑辯證、六經辯證、溫病學等中醫理論來思考,而不是按照RCT裡的結果來治療。

如果老師們還是這麼常用中醫理論,那麼實證醫學究竟在中醫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下是我的想法。

跨領域溝通的語言

臨床試驗是主流醫學的共通語言,即使其他領域的人不懂中醫,只要會實證醫學,就能來評讀中醫的論文。這讓中醫不再只能發表在有中醫編輯的期刊,而是可以發表到所有西醫相關領域的期刊。

舉我自己的例子,我哥哥是牙醫,他以前一直以為中醫還停留在專家意見的等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跟他分享再多神奇的醫案也沒有用,因為他知道Case report(病例報告)存在各種偏誤。但我直接跟他說中醫哪些適應症有品質不錯的RCT或meta-analysis(統合分析),有些甚至登上NEJM(下圖),這樣他就懂了,原來現在中醫也有在做實證醫學,不是只停留在臨床經驗的累積。

螢幕擷取畫面 2021 11 18 233257
NEJM

中西醫結合的鑰匙

在中國附醫,有很多西醫師在學生時代跟中醫師一起實習過,對中醫師的信任通常比其他醫院高。但合作不能只靠「感覺」,畢竟西醫住院病人的主要責任還是在西醫主治醫師身上,如果效果良好,大家都很開心;但如果沒效,甚至有不良反應,那就一個頭兩個大了。

因此,西醫在和中醫合作時,還是會以有足夠實證的疾病先開始,至少西醫師自己可以讀懂相關研究,知道其療效有哪些?又可能有哪些不良反應?

衛福部相關的計畫、補助,也是會以實證醫學做為參考,有了這些計畫,中醫會診就不再需要全額自費,中西醫結合的機會就會多很多。在中國附醫,每天都會有上百個病人接受中醫的會診,其中包含很多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如果中醫還是停留在專家意見的階段,即使療效再怎麼顯著,也會失去很多合作的機會。

至於中醫這邊,會診之後是不是說一定要照論文裡的藥來開、穴道來扎,其實也沒有這麼嚴格的限制,主治醫師還是可以用中醫的理論來幫患者開處方、針灸。

因此,中醫的實證醫學就像鑰匙一樣,打開了中西醫合作的大門,而中醫的個人化醫療則是將效果發揮到最好的關鍵。

pexels pixabay 39389

學習容易

現代的西醫醫學生,只要有一本小麻在手,再配上手機裡的UpToDate,其臨床實力比100年前的醫學院教授還要強。反觀中醫,學生之所以能比100年前的中醫師強,主要還是贏在有現代的西醫知識和檢查。如果從大一開始只學中醫,一點西醫都不能碰,中醫論文也不能讀,恐怕實力還是遠遠不如古代資深的中醫師,可見中醫傳統知識的累積並不如西醫那麼快。

但是如果中醫有實證醫學,其知識就可以不斷累積,即使年輕中醫師還不熟辯證論治,看到胃食道逆流就無腦給吳茱萸湯(RCT顯示與PPI效果相當),就可以超越許多古代中醫師。外國的醫師如果看不懂臟腑辯證、氣血津液也沒關係,診斷都跟西醫一樣,開藥就照論文裡的開,雖然不到出神入化的等級,但至少都有80分的療效。

期待未來中醫的實證醫學可以有更多整理,對於年輕中醫師和病人一定都是一大福音。

pexels gustavo fring 4173251 1

總結

雖然在臨床,醫師常常會使用中醫理論來看病,但是實證醫學對於中醫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實證醫學與中醫理論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實證醫學是各領域溝通的共同語言,開啟了中西醫結合的大門,並讓中醫知識可以快速累積;中醫理論則是最大化中醫個人化治療的特色,並能持續作為實證醫學選擇藥物和穴位的參考。唯有將兩者都發揮到極致,才能為民眾帶來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