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用手看人│陳怡愷

目錄

CM51-陳怡愷

針傷學了一小段時間,沒什麼太深入的內容,我所講的可能也只是我「目前」「以為」的狀況,這可能只是我現在程度所能對身體的理解,而不是身體真正運作的全貌。所以我想分享我從剛開始學到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和我的解決方法,若是對傷科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有問題也可以討論或指正。

不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什麼

剛開始學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個動作是在解大腿還是小腿,或是處理深層或是淺層,也常常講到張力等等的觀念,在練習的時候好像很容易,只要跟著步驟做,幾乎都可以有達到鬆解的效果。但是當遇到真實病人時,他一支手伸過來,要怎麼知道這是皮筋骨哪裡出問題?或是這問題是局部的或是遠程拉扯來的?要用什麼方法去解決他?而且大多數的人不同層次都會有大小不同的張力在,要怎麼知道哪些是原本就存在,而那些又真的是造成他不舒服的原因?

因為初學時很多感覺的還不確定,許多其實摸得到的東西,常因為經驗不足被忽略掉,所以我建議是花時間下去,所有手法依照順序做一遍,但是中間不斷停下來重新觸診摸過一遍,比對操作前後的差異。例如前臂痛的病人,先解雙手皮,解完自己摸過之後問患者感受,再解手肘,解完摸過之後再問一次患者……依此類推。這樣一步一步比較,加上患者自述,會比較容易抓到每一個手法所能處理的範圍,也可以從患者的反應中推論是哪裡來的張力,導致了他的不適。所以才會說一開始練的時候,每個動作不要怕花時間,重點是有沒有清楚自己處理的是什麼,等到練熟之後就可以知道哪些手法是可以加速,而哪些應該要做確實才能解決問題。

輕一點,再輕一點

我知道自己以前觸診時手力很重,我也知道自己現在手還是不夠輕,我的解決方式也不是很有效率,所以這一段在分享同時,也希望可以有人有更好的解答可以來討論。

那時候剛學完所有的手法,剛好有一個機會跟學長去陽明山逛逛,又剛好遇到有人請他幫忙治療。那時學長就讓我先摸摸看,我手才一搭上去他馬上就說:「太用力了!」過了半年,學長要調人時我跟去看,那時候我自覺用力比以前少多了,但是一樣手一放上去就聽到那一句:「再輕點!」可是我再輕就覺得摸不到東西了,這樣是觸覺不夠好還是用力習慣改不掉?

事實上兩者皆是,人都會有想要去抓、去按的習慣,所以常常在接觸瞬間就習慣性用力去用力了,尤其是下意識的按壓。另外就是在手感還不夠敏銳時,常會有很多細微的訊息被忽略掉,所以在淺層沒感覺到東西就自然而然的越壓越重。關於這個的訓練其實要有一定的操作量才比較容易有進展,第一次感覺手比較輕是某次在調小腿時,嘗試(其實也是強迫自己)用更輕的力量做到原本要做的事情,當真的做到時自己就會知道,原來不用那麼用力也能感覺、並且調整這些原本要很用力才能處理的東西。

手感不好?

之前在學長在義診教傷科時,就有同學問我相關問題,不外乎是怎麼摸到的,或是怎麼知道的。一般都會認為是手感不好,所以才摸不到這些身體的變化,但事實上手感只佔一部份 (詳見林兩傳醫師)。我記得那時候在學針的時候,有人問老師說為什麼你知道針的傳導可以到這麼遠?老師就一邊捻針一邊讓他摸離針有一段距離的皮膚,他馬上就摸到了因為捻針而產生的振動。這樣的場景在我們在學習時常會發生,老師在操做手法或針法時,會讓我們搭著遠端感受那細微變化的傳導,而且通常我們都是有能力感受到的,那些細微的震動或是隱約的滑動,因為我們並不瞭解這些資訊代表的意義,所以經常將他忽略掉。所以回過頭來,問題不是出在手感上,而是我們不知道手下這些資訊所代表的意義,所以當我們不斷的在尋找時,其實答案一直都在我們手下。

舉例來說,像是我會知道尺橈骨旋轉的方向,是因為將患者的手在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到底時,手下感受到的張力變化是不一樣的,肱骨隨著這個旋轉而被拉動程度也會不同。這些都可以推斷出其中一個方向對於這支手來說是順的,而另一邊則不是,久了之後就可以只靠著些微轉動,甚至靜態觸摸就知道這些資訊。在初學時,雖然沒辦法這麼快速、簡潔的知道整體的狀態,但是花時間將患者身體一段一段的去摸過,去旋轉患者的手腳,去感受每個關節屈伸到極限時的狀態,先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再去思考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去找出為什麼他手肘旋轉到底前會卡住,或是手腕為什麼到某個角度時會卡住。有時候就像是辦案,一方面要找到越多線索越好,另一方面要把這些線索的前因後果串聯起來,線索都在患者身體上,花時間摸,輕輕摸、慢慢摸多少都摸的到,剩下要靠我們的大腦去把這些資訊之間的關聯性想清楚。

後記——小心文字

記得有一次學長在調人時我跟在旁邊,他讓我先摸摸看病人的足弓的狀態,我檢查完之後跟學長說:「他足弓感覺是不是……」還沒說完就被打斷:「別說話,記住這個感覺。」之後他在調完之後讓我去做前後比較,讓我去感覺那前後的差異。

這要講的問題是說,當使用言語或是文字形容感覺時,是無法達到精確完整的描述,感覺像、想像摸到……這些都是用比喻的方式來描述手下的感知,但不是實像。但在初學而對手下感覺不甚清楚時,這些描述很可能變成一種想像,我們以為摸到、以為調到的東西,其實跟老師講的並不是同一件事。大致上就是知識障的概念,當我們聽得越多、看得越多,但是手下還沒達到那個程度時,常常會用推斷或是想像,來補足自己不確定,但也無法確認的事情。但問題就是,在缺乏感覺、空有知識的狀態下,是無法完成操做的,我們都知道處理身體的順序和層次,但是感覺不到這些變化的話,是不可能知道是否處理的到位,也不會知道是否有在這個個案中,必須特別處理的部分。

但是在教學上又必須有這些語言和文字,不可能整天看老師操做就學的會,但是學習者必須知道這些比喻並非真實狀態,只是做一個模型讓我們比較好理解,但是真正的實必須自己用手去觸摸到才有。所以之前有醫師推薦讀金剛經,裡面有許多概念會解答這些傷科上的問題。「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傷科上也是如此,說在調骨頭,其實不是調骨頭,觀念過了這一層才知道怎樣調骨頭。就像我寫這一篇,內容讓大家參考,有些操做法可以自己試試,但是我的論述可以忘記,用感覺去建構知識,但不要用知識去想像。

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助到有興趣學傷科的同學,我目前的想法不見得完全正確,有興趣或是有問題也可以找我討論或是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