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M50石雍正
懶人包
序
太極拳已有近千年歷史,近年來躍上國際,已經成為科學化的醫療處方。經過各國研究,已被證實能預防跌倒、改善疼痛、改善巴金森氏症、纖維肌痛症等等。
本期就帶領大家透過精簡過的學術論文,深入了解知名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讓你以後跟別人介紹太極拳的時候更有說服力!
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作為一個全身性運動,太極拳包含了健康體能的四大要素: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與柔軟度,可說是最全面性的運動之一。
由於太極屬於中度有氧運動,不僅可鍛鍊心肺功能,還會增進平衡感、提高肌耐力等,對身體上下各處皆有益處。除了養身保健,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太極可以應用在疾病的治療與緩解,尤其以針對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之相關疾病特別顯著。
太極拳與帕金森氏症
Tai Chi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2010)
研究單位
Oregon Research Institute, Oregon Medical Group…
研究方法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實驗設計
- 依據Hoehn and Yahr staging scale篩選出stage 1 到 4之間共195患者
- 195患者分成三組:
- 太極組tai chi
- 阻力組resistance training
- 伸展組stretching
- 總長24周的時間內,一周參加兩次60分鐘的運動課程
評估項目
- Maximum excursion (最大移動距離)與Directional control (方向控制)
- Gait (步態)
- Strength of bilateral knee extensors and flexors (雙側膝部屈肌伸肌肌力)
- Falls (跌倒次數)
- Functional Reach Test (FRT)
-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
-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 part III:motor examination
研究結果
- 在maximum excursion項目中,太極組表現持續優於阻力組與伸展組
- 在directional control項目中,太極組表現持續優於阻力組與伸展組
- 太極組相較於伸展組,在stride length、gait velocity、Peak torque knee extension、peak torque knee flexion、functional reach中都有突出表現
- 太極組相較於阻力組,在stride length、functional reach中有較良好表現
- 在incidence of falls項目中,太極組與伸展組有統計上顯著差異,但太極組與阻力組並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研究討論
- 影響時間持續了3個月
- 沒有觀察到嚴重副作用
針對輕微到中度的帕金森氏症,太極拳可以減少平衡障礙,並增加功能活動能力和減少跌倒次數。
太極拳與纖維肌痛症
Effect of tai chi versus aerobic exercise for fibromyalgia: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18)
研究單位
波士頓塔芙滋醫療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
研究方法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 blin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trial
實驗設計
226位有肌纖維痛症的成年人分成:
- 151位為太極拳組
- 75位為有氧運動組
再細分為五組:
- 太極拳一週一次共12週
- 太極拳一週兩次共12週
- 太極拳一週一次共24週
- 太極拳一週兩次共24週
- 有氧運動一週兩次共24週
整個實驗進行52週
請到三位在大波士頓地區教學的傳統楊氏太極拳教練,來為纖維肌痛症患者設計動作與教學
評估項目
- FIQR分數 (revised fibromyalgia impact questionnaire (FIQR) scores)
- 焦慮評估anxiety
- 抑鬱評估depression
- 自我效能評估self efficacy
- 物理活動表現physical functional performance
- 功能性限制functional limitation
- 睡眠sleep
- 健康品質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研究結果
- 五組的FIQR scores都有減少
- 在24週時,太極組相對於有氧運動組的FIQR scores改善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5.5 poin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6 to 10.4, P=0.03) - 以相同練習程度比較(一週兩次共24週),太極組優於有氧運動組
(between group difference in FIQR scores=16.2 points, 8.7 to 23.6, P<0.001) - 持續24週的太極組相較於持續12週的太極組有更好的進步
(difference in FIQR scores=9.6 points, 2.6 to 16.6, P=0.007). - 一週一次太極組與一週兩次太極組的進步程度並無顯著差異
- 太極課程受試者參與度優於有氧運動課程受試者
研究討論
有氧運動為纖維肌痛症目前最常使用的非藥物處方
太極對於纖維肌痛症的效果優於有氧運動的效果
太極練習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未來太極拳或許能成為一個纖維肌痛症的治療選項
太極拳與幹細胞
Tai Chi Intervention Increases Progenitor CD34+ Cells in Young Adults (2014)
研究單位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研究方法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實驗設計
32位受試者分成:
- 太極組(持續一年以上 ,每週持續2.5小時以上)
- 快走組(持續一年以上,每週持續2.5小時以上)
- 無運動習慣組(沒有特定運動,且總運動時間小於每週2.5小時)
挑選年輕受試者,以排除慢性病之影響,並確認年齡不會影響CD34+細胞數量
評估項目
周邊血液CD34+細胞計數(使用流式細胞儀)
研究結果
太極組與快走組無顯著差異(P值>0.05)
快走組與不運動組無顯著差異(P值>0.05)
太極組與不運動組有顯著差異(P值<0.05)
排除年紀大於25歲受試者後,太極組與不運動組有顯著差異(P值<0.05)
研究討論
選擇快走作為對照組,是因為其運動強度與太極相仿
相較於快走,太極有許多其他優點如:所需空間小、不受場地與天氣限制等等
太極拳研究的目的通常不是要證明太極拳有什麼神奇的療效,只要能夠證明太極拳和其他運動/復健有相同的療效,太極拳就能夠因其便利性,成為預防或復健的好選擇
針對改善CD34+細胞數量以延緩老化,持續練習太極超過一年的效果可能跟快走一樣有效
總結
如同針灸,太極常常是華人地區以外人士認識中醫藥的第一步。
相較於一般運動或復健,太極有許多優點,如:不需器材、不受場地限制、可單人或集體練習、包含運動四大要素、動作記憶可活化大腦等等,因此是一個非常適合世界各地、各年齡層接觸的活動。
也因此,太極也被歸類為身心運動的一種。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是一種結合姿體動作、心理專注與呼吸調息的運動,目的為增強肌力、平衡、靈活和全身健康,主要包含瑜珈、太極和氣功。有別於一般運動,身心運動的肢體動作會特別配合著意念進行,因此也許對神經系統的活化與刺激會更有效果。
作為一種運動,一種武術,甚至是一種藝術,太極可以達到健身、強身、防身、養身的效果。太極的養身功效無庸置疑,也不一定需要研究去證實以說服大眾。然醫學講究實證,醫師與科學家花費畢身心力,即是想為各種疾病找出更好的藥物、更有效的療法,再加上研究的需求與方便性,因此目前太極相關的研究多針對疾病後之症狀改善,以證實它有異於標準療法的療效。
本計畫著重在中醫學的知識分享,因此無法詳細介紹太極在各領域的研究,僅摘錄三篇與太極相關之著名研究論文,化繁為簡,希望能讓更多人對論文閱讀產生興趣,進而充實自我。
期待有一天,這些被證實更療有效的身心運動會被列入guideline成為標準化的非藥物處方,讓更多人能體驗到古人的智慧
論文網址
全文可能需要與校園圖書館連線
【帕金森氏症】Tai Chi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D34+細胞】Tai Chi Intervention Increases Progenitor CD34+ Cells in Young Adults
相關新聞
【中國醫藥大學電子報】《太極拳》可活化及增加幹細胞,有助延年益壽~本校中西醫醫療團隊研究成果榮登國際權威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