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自然環境介紹
「大坑」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早期住在這裡的居民,主要是聚集在一個寬闊坑谷之中,因而得名。
觀光旅遊局
海拔
大坑地區位於臺中市北屯區與新社區交界處,主稜脈即為區交界,為臺中盆地中段東側的低山丘陵系統。西坡屬於大里溪流域的上游地區;東坡則屬大甲溪流域。頭嵙山海拔 859 公尺,大坑地區最高峰。
土壤、地形
大坑地區地質土壤為頭嵙山層,頭嵙山層由於岩石快速搬運堆積,未經良好挑選成層,因此大小礫石夾雜於鬆軟的頁岩中,愈上礫岩愈多,易風化崩落,造成「惡地地形」,於降雨時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崩塌,因此土壤層很淺,除少數緩坡外,幾無腐質層之堆積,可知植物在此生長不易。
(因此步道常常在整修0.0,出發前可到台中市風景區管理所,了解想走得步道是否有在整修)
氣候:
本區年平均降雨量 1,847 mm,平均溫度 21.5℃,降雨主要集中在 6∼8 月,
冬天為明顯之乾季。
大坑植物特色
本區屬常綠闊葉林群系的低地常綠闊葉林,原生樹種主要為楠木類及榕屬植物及殼斗科植物。因山地大量開發及農耕活動,目前之森林多為殘存片段群落,或為演替後次生林。
另外,大坑森林還有以下的特殊性:
冰河孑遺和植被壓縮的現場
山頭可見高海拔物種,如頭嵙山頂可看到冰河時期的孑遺植物如台灣馬醉木和台灣二葉松(多次的冰河期,讓台灣與亞洲大陸數度相連,遭受冰河影響的動物與植物得以南遷到台灣。氣候回暖,冰河北退,海水再次淹沒了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陸連大地,那些南遷的的植物,無法隨之北返,在氣溫升高的情況下,逐漸避居到更高海拔的地區,甚且逐漸演化成台灣的特有種)。這是因頭嵙山易崩塌的惡地地質,和不易保水的地質結構,阻礙闊葉林全面拓展,使得溫帶植物得以在此處苟延殘存,成為遠古冰河時期的活見證。
少數原始的低海拔植物生態
大坑地區位於頭嵙山之1∼5號步道區域因其地勢陡峭無法耕作,天然植群大多未遭人為破壞,因此保留台灣少數原始的低海拔植物生態。其餘較平坦之丘陵地,大多已被開發為經濟用途使用,如柑橘園、檳榔園、桂竹林等,亦有做為遊樂用之亞歌花園與東山樂園。
台灣特別的低海拔落葉林景觀.
因夏濕冬乾氣候特色,在這裡形成了台灣低海拔山區難得一見的落葉林景觀,統計區內落葉性樹種占所有喬木種類之14.3%。大坑特徵為乾季會全部落葉或至少部份落葉,具明顯之季節變化,例如臺灣櫸、川上氏鵝耳櫪等。
交通資訊
車(可搭配「台中等公車」等app查詢公車即時動態)
- 搭到大坑圓環轉車(有許多班公車皆可抵達,如15、16、21等)(可於一心市場、中友百貨等處候車)
- 搭66號公車至各步道登山口
- 汽機車(詳見Google map)
旅遊叮嚀
- 建議老年與高血壓者盡量不攀登大坑1至5號及5-1號步道。
- 大坑4號步道由於落差極大,有一段300公尺的垂直陡坡。
- 一般而言,大坑6、7、8、9、9-1號步道較適合男女老少攀登,而1至5號及5-1號步道對登山客較有挑戰性,大坑1至5號及5-1號及10號步道因具有陡坡,心臟疾病或體力差者,請勿任意嘗試。
- 遊客請注意:山區步道附近如見蜂窩,為避免引來虎頭蜂螫叮習性,除不可主動攻擊及喧嘩騷動外,
- 請登山客勿噴香水,也不要穿著鮮豔服裝等;預防原則請保持距離。
各步道簡介
此部分參考健行筆記整理而成,時間因每人體能狀態而會有所差異,僅供參考
旅遊指南
路線建議
- 1-4號選2條(一上一下),中間由5號橫向連接
- 想爬地形建議走1-5,想休閒觀光路線建議6-10(周遭有許多攤販)
- 建議早上上山,天黑前下到步道口
裝備建議
- 排汗衫、保暖層、防風層、運動襪、登山鞋、登山杖
- 墨鏡、帽子、魔術頭巾、防曬乳
- 毛巾、濕紙巾
- 手機、行動電源
- 充足的糧食與水
- 雨具(雨傘、雨衣、雨褲……)
糧食建議(僅供參考,帶自己喜歡吃的便行)
- 行動糧(鹽糖、巧克力、餅乾、梅子、能量棒……)
- 水果(蘋果、橘子、香蕉……)
- 午餐(麵包、八寶粥、御飯糰……)
綜合建議
- 上山前務必先查詢當日天氣,若天氣不佳切勿勉力前往
- 務必結伴同行,必告知家人行程
- 上山前需充足休息
- 路途中隨時評估自己身心狀況,適時休息並補充水分與食物
- 避免抽筋可攜帶鹽糖、運動飲料、香蕉等補充電解質
- 盡量提早出發,於天黑前下山
可用的書、網站與app
- 書:大坑藥用植物解說手冊:1至5號登山步道
- 聽看大坑:中台灣陽明山˙低海拔的落葉林˙惡地地形景觀
- APP:形色
- 網站:認識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