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CM51陳宇雯 李心平 CM53蔡詠恩 王巧倪
懶人包


























「失眠,是每一個人早晚會有的困擾。」
楊定一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國人安眠藥使用情形,以60歲以上銀髮族盛行率最高;隨著年齡漸長,內分泌變化、疾病產生,失眠也隨之而來。不過,由於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壓力紛至沓來,失眠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只年齡、壓力因素,身體疾病、心理疾病、藥物使用也都帶來失眠問題。
失眠人口市場越來越大,五花八門的失眠治療因應而生,從最基本的藥物治療、到新興的行為治療、認知治療,以及中國最原始卻也最簡單的方法-針灸。儘管藥物為目前最普及的治療方式,但由於藥物濫用、藥物依賴、不良作用等疑慮,人們開始尋求替代療法,安全有效的針刺為一時之選,除了傳統針刺,歐美國家也興起耳針風潮。
針灸常用在不同內科疾病,但它治療失眠的成效究竟如何?除了一般因壓力造成的失眠,針刺對其他型態失眠是否有效?新興的耳針效果如何?我們會在以下的文章為大家一一解密。
有無結合耳針治療失眠的針灸:隨機、等候名單對照試驗
Acupuncture with or without combined auricular acupuncture for insomnia: a randomized, waitlist-controlled trial
研究單位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 Fu Lam, Hong Kong
School of Nursi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ng Hom, Hong Kong
研究方法
Randomized, assessor-blinded, parallel-group, waitlist-controlled trial
實驗設計
評估項目
主要結果
- 客觀測量
- Sleep-diary-derived SE (睡眠日記導向SE)
次要結果
- 主觀測量
- wrist actigraphy (腕活動記錄儀)
- 自我報告、睡眠問卷
- ISI (失眠嚴重程度指數)
- PSQI (匹茲堡睡眠質量常數)
- 評估焦慮、憂鬱、疲乏、白天嗜睡、功能缺損
- HADS (醫院焦慮憂慮量表)
- MFI (多維度疲勞量表)
- ESS (愛普沃斯嗜睡量表)
- SDS (希恩失能量表)
其他量表
- The credibility of treatment rating scale (治療信度量表)
- 20 item scale (評估關於針灸的負面事件,例如針刺部位腫痛,使試驗必須終止之因素)
資料分析
- intention-to-treat (意向分析)
- 獨立T test
- mixed-effects group(混合線性模型)
- χ2or Fisher exact test
- pooled SD(standard deviation)合併標準差
研究結果與討論
針灸結合耳針組、針灸組與對照組結果整理
- 兩兩組別比較,若有顯著差異則為V,若無則為X。
- 療程後1、4週後,此兩實驗組較對照組的ISI分數更低。
- 針灸結合耳針組在療程後1週後,其疲乏分數較針灸組大幅降低。
- 兩種治療方式可望成為可行的失眠、焦慮、憂鬱改善法,且提高白天工作效率,效果至少能維持至治療後13週。
- 負面事件的發生率為62%,原因可能是試驗所用的adverse event scale會促使受試者較容易將影響不大的負面事件亦呈現出來。
- 綜上所述,得知兩實驗組在主要及次要結果幾乎皆無顯著差異,即耳針療程能夠放大針灸治療失眠效果的假設並不成立。
對照組隨機分配為針灸結合耳針組及針灸組結果整理
- 此表所有指標中針灸結合耳針組為X,針灸組空白,表示針灸結合耳針組與針灸組間皆無顯著差異。
- 與針灸組相較之下,針灸結合耳針組在療程後13周的PSQI分數較低(意即睡眠品質增加)。
優勢
- 樣本足夠。
- 受試者皆來自社區及身心科診所,故試驗結果具普遍性的意義。
- 運用了睡眠多項生理腦波儀的充分篩選程序,使得受試者的條件具代表性,皆為真正需要介入治療的中度失眠患者。
限制
- 受試者對於治療組別的分配非全盲,但是療程信度在兩實驗組間無明顯差異,顯示非全盲的限制對結果影響不大。
- 此實驗設計所使用的方法為標準化療程,而不是現實世界中的個人化治療,難以完全代表臨床效果。
- 雖然施測的針灸師為同一人,但難以完全確保在兩實驗組皆有得氣。
- 3週的療程相較於後續追蹤13週可能太短,治療效果無法延續。
未來研究方向與展望
- 針對非西方族群,給予更多在藥物、心理行為治療及針灸的試驗比較,藉此釐清各種治療的效果差異
備註:評估項目指標表格整理
電針治療癌症患者的失眠症:隨機臨床試驗研究方案
Electro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insomnia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pilot clinical trial
研究單位
Daejeon Oriental Hospital of Daejeon University,
Dong-eui University Korean Medical Hospital in Busan
研究方法
Randomised, three-arm, multicentre, pilot clinical trial
實驗
- 將45名患有失眠症的癌症患者隨機分配至EA組、假EA組或常規護理組,比例為1:1:1(三組各15人)。
- 使用消毒的不銹鋼針灸針(亞洲人,0.25×25 mm)在下列穴位以針刺治療。
- GV20(百會)
- EX-HN3(印堂)
- 雙側HT7(神門)
- 雙側PC6(內關)
- 雙側BL63(金門)
- 雙側KI4(大鍾)
- 除了10個穴位之外,根據患者的症狀,可以任意添加4個穴位。
- 使用EA(電針)裝置(ES-160; Ito Co,Tokyo,Japan)施加4Hz頻率的電刺激。
- EA使用方法:每次進行30分鐘,4週內共進行10次。
評估項目
- ISI(失眠的嚴重程度指數)
- PSQI (匹茲堡睡眠質量常數)
- FACT-F(癌症治療功能評估-疲勞評分變化)
- 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 The change in the level of cortisol and melatonin in salivai. (唾液激素:皮質醇和褪黑激素的水平)
- Sleep diary(睡眠日記)
- Actigraphy(活動記錄儀)
研究討論
比較
- 在以往的研究中,於8周干預期後,EA組的睡眠質量明顯優於對照組,但4週後組間差異消失。
- 根據Choi等作者的觀點,針灸的效果似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強,且針灸在最後的治療後3週隨機訪問中顯示,其結果變得更好
- 除持續時間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針灸的有效性(根據韓國傳統醫學理論,血液不足是一個影響針灸反應的重要變量。本研究將調查有多少患者使用血液缺乏評分系統進行血液缺乏模式分類,以及他們的治療反應是否與非血虛組。)
- 在以往的失眠臨床試驗中,安慰劑效應非常普遍。
此實驗優勢
- 反映睡眠質量和相關晝夜節律的客觀結果:使用患者報告的問卷和活動記錄儀獲得睡眠質量的主觀和客觀結果,而大多數關於失眠的針灸研究僅使用患者報告的結果;此外,即使是少數使用Polysomnography(多導睡眠圖)或Actigraphy(活動記錄儀)等客觀結果的研究,也未能顯示出針灸對每種結果的影響的一致結論。
- 比較各組之間唾液中皮質醇和褪黑激素水平的差異以反映身體睡眠模式的晝夜規律。
未來研究方向與展望
- 失眠診斷的部分可納入多導睡眠圖做為考量。
- 希望針灸治療可以更廣泛運用到各種失眠族群(如文中之癌症病患……等)
備註:評估項目指標表格整理
總結
傳千古的針灸術,蘊含古人代代相傳的珍貴智慧,加上後代的改良、創新,如今針灸已廣泛為大眾所接受。醫者運用一根根看似不起眼的針,搭配中醫臟象、經絡等理論及行針手法,藉由刺激經絡中的氣血治療各式各樣的疾病,相較於西醫五花八門的外科手術,中醫的針灸更為安全、便利,且隨時隨地,只要一根針,就能在短短時間內發揮良好的功效。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因應而生,情志疾病接踵而至。本文介紹的兩篇論文皆著重於針灸對失眠的療效。第一篇論文研究耳針結合針灸的治療功效,雖然結果顯示加入耳針與否並不會影響療效,然而針灸之結合、替代療法確實值得我們一探究竟。第二篇論文將研究對象限縮在癌症病患,探討針灸是否能改善癌症病患的失眠情形,雖然這個研究仍在進行,但是我們樂觀其成。
除了失眠,許多研究進一步證實針灸能夠改善焦慮症、憂鬱症等情志疾病加上現代科技進步,針灸漸漸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型態,像是電針、雷射針灸,其應用更加廣泛。
基於篇幅我們無法全面介紹針灸的各種應用,但是希望透過這一篇簡單的摘錄,進而提升讀者對針灸之興趣及信心,激發更多人探討與研究,發覺中醫千古珍貴結晶。
針灸在疾病治療、預防保健的角色持續被挖掘、被看見,期待未來大家都能以較少之金錢、時間成本,換來更有效率的治療,體會傳承已久的智慧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