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醫中醫學系49屆黃湘雅
剛開始,有聽沒有懂
其實一開始上世滄老師的中藥,吸收率大概只有5%,個人覺得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還不夠熟悉中醫的專有名詞和語言,舉個桂枝為例,《本經疏證》言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這些兩個字兩個字的名詞其實對當時的我來說都是似懂非懂的。和是指什麼?通什麼陽?利哪裡的水?有太多的藥物解釋都是更難的專有字詞,需要進一步定義,而老師本身經驗豐富,講出來的東西和方劑、中醫生理病理等已經融會貫通,也就是老師越解釋,會把中醫更博大精深的內涵全部拉進來講,程度不夠就只能硬記然後好像有懂而已,但是真的要講學會什麼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我從書裡其實是體會不到學中藥的樂趣,反倒從中炮認藥開始產生興趣,雖然也只是記了各藥的外貌、質地、最廣泛的功用,舉例川芎會切成蝴蝶片有紋路、活血這樣而已,但是至少對這個藥有最基本的認識和概念,不然就只是照著書和考試讀,一直沒有什麼心得。
從傷寒開始
真正開始對藥有心得是從讀傷寒論開始,廢話,因為很多時候書裡解釋中藥也都援引超多傷寒論的文字,如果從中藥書裡斷章取義的獲得片段的傷寒論概念,反而無法融會貫通兩邊的意義,所以我建議先讀完至少一遍傷寒,或者傷寒讀到哪、看到什麼病機、用了哪個方、裡面用了哪些藥、就先讀那些藥,這時候都是先把腦袋裡的方藥資料庫先建檔起來丟東西進去的階段而已,一定都還是片段片段的概念,不用慌張,就像先收集拼圖塊而已,連要開始拼都還沒。
廣泛閱讀
讀完傷寒後,看是要一邊讀金匱、方劑、一些大師的臨證經驗集、醫案選讀、誤治經驗集等等都好,整體而言,我比較喜歡從認識病因病機到開出一個方的這個骨幹打基礎,再去認識方裡的各個藥,反而沒有急著去讀中藥的專書,諸如張廷模、中藥十講、施今墨對藥、本草備藥、思辨錄等等。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很快的抓出A藥在B方裡扮演的角色,或A藥和C配伍是B方的核心概念,和A藥對D證而言是常用重要藥,可以先打下這樣的基礎,這和上段所述的,中藥的內涵解釋來自於傷寒金匱、各大家理論、方劑學等其實是一樣的意思。不先讀專書的原因之二則是中藥數量龐大,清熱解毒藥下面可能就二十幾種藥,全部看過去的話,很容易失焦而沒有記憶點、抓不到用藥思維和辨藥重點、也容易遺忘,就有點像在看植物百科一樣。直到三下我才開始讀中藥的專書,是也覺得不會太慢,就按我自己的步調,所以我也不覺得需要去外面上中藥課就是了(窮),本來就是修行在個人。(雖然國考的時候中藥也放掉XD)
積極嘗試
另外一個就是要勇敢積極的去試藥或嘗試開藥給親朋好友!我是循著我讀書讀到好奇的地方,偶爾會去抓藥或拿科中,有的藥房老闆也會願意講一些很實際的知識,這樣子累積下來的心得(或沒有心得XD)其實會讓自己越來越喜歡中藥,就算沒有實際的進步也是!
大概這樣到大四,其實會對中藥有一些掌握度和心得,再來延伸到義診、跟診等等機會,去認識臨床醫師的用藥經驗會進步更快,這些機會大家自己好好把握,我其實覺得不用害怕比人慢或學不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專長和機緣,一步一步踏實的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