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定、中線的概念|徐福惇

目錄

作者:執業中醫師 徐福惇

故事一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操作的時候還是常被念「你這樣就過中線了!」,而看看馬老師,他的手甚至放在「中線」兩側作業。「這樣不算過中線嗎?」五里霧中鋼索橋上,我搔著頭。

故事二

看老師示範,病人在他手裡翻來倒去像顆球一樣, 人都快滾到地上了,也沒有「空掉」,只有我的腦袋空掉了。

在林兩傳老師的傷科手法課堂上,揉捏拉扯之間,病人的兩個坐骨是要貼在椅面上不可或離的。若我向側面拉病人手臂稍遠了點,就看到老師如仙人飄然而降,雙目如電大喝如雷:「喂!喂!喂!過頭了!你這樣『空掉了』!」「什麼東西『空掉了』?」我無助的吶喊還在空谷中迴響,仙人已然神龍不見尾,還是沒有答案。看老師示範,病人在他手裡翻來倒去像顆球一樣, 人都快滾到地上了,也沒有「空掉」,只有我的腦袋空掉了。

故事三

中軸

我也練過老人拳,超慢動作那種。教拳的師父內功深不可測,不打拳時大音希聲,聊日常搞團購,就是個街坊太太。動作起來輒像條螣蛇,那種柔韌的程度是令人敬畏的。蛇一樣的師父最常掛在嘴上的不是柔軟,卻是「中定」。「你這樣打過頭了,要中定啊!中定不能跑掉啊!」師父說「師父,各種姿勢狀態都有中定嗎?」「對!」「中定的軸(中軸)是從百會下來到會陰的垂直線嗎?」「對啊!」「可是,我現在是轉身彎腰耶!彎腰也有中定嗎?那條直的中軸不就被我拗成彎的?」「有彎曲扭轉的中軸嗎?」「師父你自己不也是扭得像蛇一樣嗎?」當然,這種白目問題我是不會問出聲的,和高人學技術,總要看起來像有慧根的樣子。

揉麵

於是肚子愈打愈大,裝了滿腹的疑問。直到上線工作時間久了,像饅頭師傅一樣,每天從早到晚揉病人,於是一面揉捏翻轉一面看,才解開謎團,回頭一望已經十年不見。沒空哀傷,答案是什麼呢?「原來大師們都不喜歡把人扭太歪!」因為我現在也不喜歡把人扭太歪,所以終於證明出來了。把人扭太歪會出什麼事情呢?客倌您沒揉過麵,就很難聽得懂。趁著看下去之前,快去揉個麵糰,做幾張餃子皮,我接下來告訴你。做餃子皮,得把麵糰先揉成長條狀,想像它是一個人的身體。過程要兩手一起出力,而且要在砧板上滾動一致的距離,才能滾出漂亮的長條。如果不這麼做,一隻手固定在原地,另一隻手貼著麵團往前堆,這麵糰就會絞轉,愈變愈細,變成麻花,然後在結構脆弱的地方斷掉。滾成長條狀以後,我習慣用刀慢慢切成一顆顆小麵糰,再壓扁擀平,變成餃子皮。麵食店家趕時間沒那麼細緻,往往一手握著條麵,露出一個頭端,另一手捏著那個頭,給一個橫向的剪力(台語發音是ㄘㄨㄚ˙,較為傳神),條麵就會在兩手之間斷開,變成小麵糰。如果我們把人體比喻成長條形的條麵,我們絕對不會希望病人變成麻花,或者,就這樣在診療床上「斷了」。

筋膜

這是身體自救的方法,把內部的筋膜資源撥到外部,來應付緊急情況。

所以新手操作應了句俗話「人在舟中不知險」,只見老手在旁窮緊張,聽不懂嚷嚷些什麼。用麵糰比喻人體,只是個方便,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人體和麵糰的不同:麵糰是均質性的,人體則以胸腹膜分內外。外是皮膚、肌肉、筋腱;內有腹膜、臟膜、髓鞘。內外不相涉,卻又從裡到外完全連通,所以做傷科的技術又比做饅頭複雜一些。當肢體或軀幹被外力過度延展或推移時,會發生什麼事?猜對了,腹膜、臟膜、遠及髓鞘會被引動,一併往外扯。這是身體自救的方法,把內部的筋膜資源撥到外部,來應付緊急情況。腳、背、肚皮是一樣的情況。簡單的說,只要外面過了頭,裡面的東西就跑出來補。之後呢?胸腹腔內的空間被擠壓,內臟的壓力增大,開始磨耗,久了就生病。古語說:「積勞成疾」就是這個情況(很少有勞力工作者,到了晚年還能安然無恙的。過度用手,過度用腰力,外傷碰撞擠壓,結果往往是「外強中乾」、「內外失衡」。運動員、喜好爭鬥的武術師同此。似乎年輕氣盛時多一分凌人之意,到老氣衰時就換成一分陷落沈溺,最後落入內臟壓迫衰竭的麻煩之中。「持盈守中」這話裡面有深意)。

內外平衡

…等碰到中線後,這股力量就會捲進軀幹內部,屬於體腔內部的筋膜就會開始歪斜,同步向體表挪移。

面對人體這樣的特性,針傷科醫師的操作裡最怕的,無非是在無意之間,用大的力量或特殊針法(如小針刀)延展拉扯軀體,把屬於內部的筋膜空間引出來給外部使用,製造出筋骨「鬆」的感覺,治好疼痛病症。在輕症的患者身上,這樣子做效果好到嚇人(實情往往是弄好了五十肩但損傷了肺,搞定了腰痛卻壞了兩顆腎臟。內臟不痛不癢,一時也難以發現);但對久病氣弱之人,內部筋膜空間本來就不夠了,緊接在前幾次治療的神效大躍進之後,就是拖泥帶水無法根治,而且增加了患者身體的複雜度,變成後人難以收拾的「人球患者」。我們做傷科的該如何一方面維持病人的「內外平衡」,一方面把病人治好呢?手法竅門每個師承不盡相同,但滾動、轉動、側向推動軀幹或肢體時,都要節制自己的力量大小與方向。節制到什麼程度?要到「不能過中線」、「不能『空掉』」、「中定不能跑掉」的標準。過大的力量、歪斜的推動(施針、扣發整脊槍),這不正的力量一定會從醫師下手的地方向軀幹中線蔓延,等碰到中線後,這股力量就會捲進軀幹內部,屬於體腔內部的筋膜就會開始歪斜,同步向體表挪移。所以「不過中線」的意義,不是手放的位置不過中線,而是病人的身體被醫生推動的力量影響的範圍不能越過軀幹中線。回顧十年前的迷惘,只緣高手難以向初學者交代清楚。我在發展真吾的針法時,曾經因為下針要垂直於地球表面,還是患者的皮膚表面,陷入了數個月的迷惘與長考。讓我豁然開朗,決定不理會下針處的皮膚弧度,要跟從絕對的三度空間,就是因為垂直於下針處的皮膚,很容易「過中線」。有講究尚且如此,更別提豪邁的插秧針、不講究的坐姿扎針、歪斜如西班牙鬥牛插在牛背上的頭皮針、任意角度擊發的整脊槍,有療效,但甩不掉機率。